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虐待罪刑法条文及司法解释是怎么规定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0 12:48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09:10

*罪刑法条文及司法解释规定了如果公民对自己在一起生活的人进行表见的殴打以致他们受伤,或者用其他的手段在心理和精神上也造成了伤害,又或者对于一些需要照顾的人却没有尽到义务而存在不作为的*也是犯罪,严重的甚至还有高达七年的处罚。
一、*罪刑法条文及司法解释是怎么规定的?
*罪刑法条文及司法解释的规定主要是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以打骂、*、冻饿、*自由、*人格、不给治病或者强迫作过度劳动等方法,从肉体上和精神上进行摧残*,情节恶劣的行为,将会被处以至少两年自由*的刑罚。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条 *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被害人没有能力告诉,或者因受到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除外。
第二百六十条之一 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残疾人等负有监护、看护职责的人*被监护、看护的人,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第一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二、*罪的司法认定

(一)本罪与非罪的界限
根据立法规定和实践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1、从情节是否恶劣来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情节是否恶劣是区分罪与非罪的主要标志。根据本条规定,*家庭成员,只有情节恶劣的,才构成犯罪。*行为一般,情节较轻的,如一、两次的打骂,偶尔的不给饭吃、禁闭等,不应作为*罪论处。
*情节是否恶劣,应当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认定:
(1)*行为持续的时间。*时间的长短,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对被害人身心损害的大小。*持续的时间长,比如几个月、几年,往往会造成被害人的身心受到较为严重的损害。相反,因家庭琐事出于一时气愤而对家庭成员实施了短时间的*行为,一般也不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
(2)*行为的次数。*时间虽然不长,但行为次数频繁的,也容易使被害人的身心遭受难以忍受的痛苦,极易出现严重后果。例如,有的丈夫在妻子生女婴后的一个月内,先后毒打妻子10余次;有的儿女对因卧床不起的老人一次又一次地不给饭吃,一个月内就达20余次,等等。
(3)*的手段。实践中,有的*手段十分残忍,例如,丈夫在冬天把妻子的衣服扒光推出门外受冻;丈夫用烙铁、烟头等烫妻子的*、乳房;儿女惨无人道地毒打年迈的父母等。使用这些残忍手段,极易造成被害人伤残和死亡,应以情节恶劣论处。至于打耳光、拧耳朵等*行为,便不能认为是手段残忍,一般不能认定为情节恶劣。
(4)*的后果是否严重。*行为一般都会程度不同地给被害人造成精神上、肉体上的痛苦和损害,其中有的后果严重,例如,由于*行为人使被害人患了精神*症、妇科病或者其他病症;*行为致使被害人身体瘫痪、肢体伤残;将被害人*致死;被害人因不堪*而自杀等等。凡发生了上述严重后果的,都应以情节恶劣论处,
当然,判断是否“情节恶劣”,可以根据上述诸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也可以根据其中的一个方面加以分析认定,
2、从犯罪的对象来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罪是发生在家庭成员间的犯罪,行为人与被害人之间存在一定的亲属关系和扶养关系,如夫妻、父子、兄弟姐妹等。*非家庭成员的,不构成*罪(但如果因*行为直接给被害人造成严重后果,社会危害严重,构成其他犯罪的,可以按其他犯罪论处)。
(二)本罪与故意杀人罪的界限
*行为的手段,有时与故意杀人的手段十分相似,并且,*行为有时在客观上也可能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后果。所以,*罪与故意杀人罪的界限较容易混淆。我们认为,司法实践中难以认定某一行为是构成*罪还是故意杀人罪时,应当从主观故意上区分二者的界限,*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对被害人进行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摧残和折磨;故意杀人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剥夺他人的生命。
(三)本罪与故意伤害罪的界限
*行为往往会造成被害人身体伤害的后果。所以,*罪容易与故意伤害罪混淆。在司法实践中,也应当主要从主观故意上区别*罪与故意伤害罪的界限。如果行为人出于对被害人进行肉体上和精神上摧残和折磨的故意,在实施*行为过程中,造成被害人轻伤或者重伤的,其行为构成*罪,不构成故意伤害罪;如果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故意,并且在客观上实施了伤害他人的行为,则其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不构成*罪。
(四)犯本罪的,告诉的才处理
所谓告诉的才处理,是指被害人要向人民*提出控告,人民*才处理,不告诉不处理。本条这一规定,主要是考虑到*案件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待者不希望亲属关系破裂,更不希望诉诸司法机关对*者定罪量刑。因此要充分考虑*待者的意思。如果*待者不控告,司法机关就不要主动干预,这样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但根据本法第98条之规定,如果*待者受强制、威吓等而无法向人民民院起诉的,人民*可以提起告诉。*待者的其他近亲属也可以控告,有关单位和组织也可以向人民*检举揭发干涉,由人民*查实后提起告诉。犯本罪,致被害人重伤、死亡的,不适用“告诉的才处理”的规定。
(五)本罪与遗弃罪的界限
1.主观方面的区别: *罪的故意是行为人有意识地对被害人进行肉体摧残和精神折磨;遗弃罪的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应当履行扶养义务,也有实际履行扶养义务能力而拒绝扶养。
2.客观方面的区别:*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经常或连续折磨、摧残家庭成员身心健康的行为;遗弃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对没有生活能力的家庭成员,具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的行为。
3.主体要件的区别:*罪的主体,必须是在一个家庭内部共同生活的成员;遗弃罪的主体,必须是对被遗弃者负有法律扶养义务而且具有履行义务能力的人。
4.客体要件的区别:*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享有合法权益,也侵犯了被害人的身体健康;遗弃罪侵犯的客体,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扶养的权利义务关系。
综上所述,*一些更为弱势的在社会中是比较受到道德的谴责,但是更多的也会被法律所追究当事人对受害者的各种伤害,很多人认为自己家庭中的事情是不需要他人甚至是法律插手管的,但实际上法律只是出于保护每一个人为最主要的目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