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6 17:4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1 23:48
2019年标志着大熊猫科学发现的150周年纪念。在1869年,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卫根据他从宝兴县得到的黑白相间动物的毛皮和骨骼,以及该物种的详细描述,认识到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物种。戴卫将其命名为“黑白熊”,然而,由于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于1821年已经发现了食竹的小猫熊,动物学家最终将这一新种定名为“大猫熊”。随后,“大熊猫”这一名称在中国逐渐被接受并广泛使用。四川省宝兴县邓池沟因此被认为是这一物种的模式标本产地。1869年4月1日,被视为戴卫以科学视角首次发现大熊猫的日子。他向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提交的报告中,以及米勒·爱德华兹馆长随后发布的27页鉴定书,都曾发表于该博物馆1870年的年鉴上。这两份资料成为了大熊猫的“身份证明”,并在接下来的140年里尘封未见。直到2009年4月,经过中外合作者的共同努力,大熊猫的这一重要文献终于在邓池沟教堂公之于众。
大熊猫的科学发现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1858年6月,法国在拿破仑三世的统治下,迫使清朝签订《中法天津条约》。1860年10月,法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并进行洗劫,随后迫使清签订《中法北京条约》,要求赔偿巨额白银、推广天主教,并开放天津作为通商口岸。1861年10月,法国传教士、博物学家阿尔芒·戴卫离开法国前往中国,经过一年的艰苦旅程,于1862年4月抵达北京,携带300多本书籍,骑毛驴前往四川宝兴邓池沟的天主教堂传教。1869年春,戴卫从当地猎人那里购买了一只濒临死亡的大熊猫,并将它的标本送往法国巴黎的国家博物馆,成为首位在科学界公布大熊猫发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