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6 17:4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3 21:26
印尼的农业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与人口数量相比,其农业生产力显得相对薄弱。
印尼作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国家,拥有2.68亿人口,其中爪哇岛占了1.45亿人口。虽然这个国家的农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作物替换、土地轮种、拓展新耕地和采购国外粮食,但仍面临粮食供应紧张的问题。
印尼的传统农业景观由雨林、火山和稻田组成,但在热带岛屿上养活这么多人并非易事。爪哇岛作为核心岛屿,其农业资源丰富,土壤富含铁、镁和钾等对植物有益的元素,加上高日照系数和高降水,为其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印尼其他岛屿的农业条件相对有限。由于岛屿众多且地形破碎,适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仅为13%,其中12%已经是永久农田。在巴厘岛等岛屿上,由于地形*,农业开发非常充分,但仍然难以满足居民的粮食需求。巴厘岛的苏巴克农业系统,围绕梯田开发和供水而展开,是当地农业发展的典范。
荷兰殖民时期,印尼成为其重要的香料产地,导致大量土地被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如甘蔗、烟草等,而非主粮农业。这种“强制种植”策略导致粮食供应恶化,引发了饥荒。尽管后来日本占领期间,水稻种植得以恢复,但大米仍然被大量运往军用和战备用途,未能满足当地人的需求。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印尼*在1949年提出了移民计划,要求将农民从人口密集的爪哇岛、巴厘岛等迁往加里曼丹、苏门答腊和苏拉维西等未开发地区,以期将原始雨林变成良田。这个计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加里曼丹南部的水稻种植,但同时也导致了森林砍伐、水土流失和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
虽然印尼通过大规模的农业投资和*调整,实现了粮食产量的大幅增长,达到了粮食自给自足的目标。然而,这背后是环境破坏、农民利益受损以及社会问题的加剧。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挑战。印尼的经验显示,农业发展需要综合考虑环境、社会和经济因素,以实现可持续的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