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6 18: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4 16:17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朝代更迭的统一战争中,大多数是由北向南进行。而从南到北统一中国的战例仅有两次,一次是明朝对元朝,另一次便是著名的北伐战争。
1923年6月,中国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实行国共合作,共同开展国民。在党的积极参与、有效组织和直接参与下,1926年7月,国民军挥师北伐。这场战争不仅重创了北洋军阀的统治,而且在形式上统一了全中国,加速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中国人民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尽管北伐战争的成果最终被蒋介石篡夺,但中国党影响下的北伐部队中追求进步的力量,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八一南昌,开创了中国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在北伐战争中,有一支部队因其卓越的战斗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而闻名遐迩,这便是叶挺领导的团。朱德曾总结其原因有三:一是军队中有中国党的组织;二是进行了政治训练;三是得到了广大农民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1924年11月,在取得孙中山先生同意后,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主持组建了“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一年后,铁甲车队扩编为团,叶挺担任团长。该团属国民军第四军,实际上由中国党掌握。团长和营长均为党员,连一级干部大部分也是党员和共青团员,团内从上到下建立了党的组织。
为了建设一支军队,1925年11月至1926年5月,在肇庆驻军期间,部队初步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并开展了政治教育。周恩来曾指示,政治工作的任务是确保“军队确实有观念”,使官兵理解“军是党的军队,军的行动要依靠着党的”。
经过教育,士兵们逐渐领悟并接受了军阀、帝国主义的思想,热情更为高涨。通过密切军民关系、官兵关系,整个部队面貌焕然一新,逐渐形成了与其他单独领导的国民军显著不同的优点和特点,即坚持中国党的领导、重视士兵中的政治工作、扫除旧军队的恶习、培养勇敢的战斗风格。
1926年5月初,叶挺率团从肇庆出师北伐,途经广州时,派周恩来给团连以上干部作了政治动员。团官兵肩负着党的重托,出韶关,向湖南进军。
5月中旬,团在汝城击败陈炯明的粤军1000余人,取得首战胜利。5月底,叶挺接到第八军军长唐生智的告急电报,又率部冒雨兼程驰援安仁,经过两日战斗,先后击败敌军4个团的兵力,并乘胜追击,占领攸县,解除了唐生智部侧背所受的威胁,为北伐各军进入湖南创造了有利条件。两战两捷使叶挺团威名远扬。
7月初,第四军军长张发奎亲率三十五团、二十九团主攻醴陵,团为左翼,负责佯攻高备。没想到一代名将叶挺把佯攻打成了主攻。
在攻打汀泗桥之后,叶挺不顾张发奎追敌不可超过15里的命令,带领全团一下子冲到了咸宁城下。这时大批敌人还在挖防御工事,稀里糊涂就当了俘虏。叶挺一看机会来了,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猛冲猛打攻下了咸宁城。
张发奎知道叶挺已攻占咸宁城后,感叹地说:“叶挺真是一个军事天才!”
团进攻贺胜桥时,直系军阀吴佩孚亲临火线,带着手握大刀的卫队团,在阵前督战,扬言要“一战定天下”。
结果,团在二营营长许继慎英勇负伤,而且被优势之敌三面围攻的紧急情况下,硬是攻下了印斗山的制高点,一鼓作气将敌军击溃。吴佩孚见自己的“督战队”都跟着败兵跑了,他也生怕当了北伐军的俘虏,狼狈地坐着铁甲车向北逃窜。
后来北伐军进攻武昌,一营营长曹渊亲率敢死队登城作战壮烈牺牲于武昌城下。仅在围攻武昌的战斗中,团就牺牲了191人。
战后,团党支部决定在武昌洪山修建攻城官兵烈士墓,安葬曹渊等191名牺牲的烈士。墓碑上镌刻着“精神不死”、“先烈之血”、“主义之花”、“无产阶级的牺牲者”、“诸烈士的血铸成了铁军的荣誉”等名句。特别是后一句可以说是首次出现了“铁军”的尊称。
武昌攻下后,北伐军也得以抽出兵力来夺取江西等东南各省。从北伐全局来看,汀贺战役的胜利是整个北伐战争取得胜利的转折点。
叶挺对团的将士们说:“我们为什么能够建立这样的伟大的战功呢?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团是党的军队,因为有了党,我们才能成为铁军。”叶挺将“铁军”荣誉的获得归功于党。这既符合历史实际,符合叶挺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是铁军精神的集中体现。
1927年8月1日,叶挺团参加八一南昌。1928年4月28日,南昌部队由朱德、陈毅带领与领导的秋收部队在井冈山会师。会师后,部队编成28团,成为红四军主力团,也是后来红一军团的主力。
这支部队在其后的长征、抗日战争和战争中一路当先锋、打头阵,为创建人民新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