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6 18: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12 03:15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 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 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官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 渭城已远波声小。
才华横溢的青年诗人李贺,成年时期主要生活在唐宪宗李纯的统治下(李贺十七岁时为唐宪宗元和元年,即公元806年:二十七岁去世时为元和十一年,即公元816年)。唐宪宗总的来说是一个昏庸暴戾的皇帝,他宠幸宦官吐突承璀和佞臣李吉甫,打击排挤鲠直有才能的人。他一上台,就为替贵族大地主利益服务的守旧派张目,制造了“二王八司马事件”,对“永贞革新集团”进行严厉。他生活奢侈,大兴土木工程,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皇甫镈、程异数进已被顺宗废除的“羡余”(据韩愈《顺宗实录》:“旧盐铁钱物,悉入正库,一助经费。其后主此务者,稍以时市珍玩时新物充进献,以求恩泽;其后益甚,岁进钱物,谓之‘羡余’。”)以供他挥霍,裴度劝谏也不听。更加荒唐的是,他大搞求神拜佛等迷信活动,曾迎过“佛骨”,晚年以道士柳泌为台州刺史,采药天台山,大炼“仙丹”。宪宗由于久服金丹,脾气暴躁,触怒了权臣,终于被宦官杀死。虽然迎“佛骨”、服金丹致死的事都发生于李贺死后,但这种迷信的行为早就相当严重了。据《旧唐书·宪宗纪》记载,元和五年八月,宪宗与宰臣李藩谈论神仙的事情,李藩以秦始皇汉武帝求不死之药而无所得,唐太宗服食“长生药”而暴死,古诗“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为理由,极力劝他不要搞迷信活动,由此可见宪宗在早年迷信思想即相当严重。李贺看到宪宗如此昏愦,政治如此黑暗,担心着唐王朝的覆灭,再加上自己虽有大志,而遭受到种种排挤与打击,由于父亲名晋肃,竟被剥夺了参加进士考试的权利,仅仅做了个奉礼郎的九品小官,整天赞礼上祭,不仅无聊,而且还要看人脸色,神气态度简直如奴婢的承事箕帚侍奉主人一般(《赠陈商》:“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心中充满着愤郁不平之气,因而借金铜仙人辞汉流泪的故事,来讽刺宪宗求神仙的荒唐愚蠢和抒发自己的忧国之情,写下了千古传诵的《金铜仙人辞汉歌》。
这首诗据朱自清《李贺年谱》,当作于公元八一三年李贺二十四岁托病辞官归故乡昌谷时。
序文交代了金铜仙人辞汉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据史载,汉武帝刘彻轻信道士的胡言乱语,认为服食和着玉屑的露水可以长生不老,于是在建章宫造神明台,上面铸一金铜仙人,手捧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此来承接露水。魏明帝曹睿青龙五年,准备把铜人从咸阳搬到洛阳,立在宫殿前边。搬迁过程中,因为铜人过重,搬迁实在困难,只好把它留在灞垒。后来的人加以附会,编了一个故事,说魏明帝搬迁铜人,在拆承露盘的时候,发出巨响,几十里外都听到,金铜仙人眼中流出了泪水,魏明帝不敢再搬了,只好让它留在灞垒,这个故事见《汉晋春秋》。李贺这首诗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借题发挥,来讽刺宪宗求神仙的荒唐愚蠢和抒发自己的忧国之情。为了暗示自己是在借题发挥,不是在写历史,也不是在讲故事,所以“故谬其辞”把“青龙五年”故意写成“青龙元年八月”。
这首诗分两段,前四句为第一段,写追求长生不老的汉武帝也依然死去,死后宫殿一片荒凉。以此来讽刺宪宗迷信神仙、乞求长生的徒劳,并引出下面朝代更替、铜人东移的事。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刘郎,对汉武帝轻蔑的称呼。秋风客,汉武帝曾写过《秋风辞》,结尾处说:“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慨叹欢乐不长,人生难久,这里用汉武帝自己的诗意来揭露他追求长生不老的内心矛盾,说明人老必死的客观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违背的。称他为秋风客,讽刺之意甚明。第一句跟第二句连起来,意思是说,尽管汉武帝千方百计求神服药以望长生不老,到头来仍然象秋风中的过客,夜间乘着天上神马忽焉而逝,天明却不知魂魄归于何处了。第三、四两句是说,画栏旁的桂花树,正当秋季八月,虽然盛开着,散发出阵阵清香,可再也没有人来欣赏了;离宫别馆三十六所,青苔满地,一片荒凉。这两句用环境气氛渲染来衬托武帝死后的寂寞,来反衬生前求长生的无用。李贺还在另一首《苦昼短》诗中写道:“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意思是说,追求长生不老的汉武帝刘彻的枯骨还不是葬入茂陵,秦始皇嬴政的棺材要耗废掉更多的臭鱼(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晚年出巡,死于途中,李斯等恐有变故,秘不发丧。把棺材装在车上,继续行走。正逢酷暑,尸体发臭,就在车上装了很多臭鱼,用来混淆尸臭)。二诗同是借历史故事来讽刺唐宪宗迷信神仙、乞求长生的徒劳的,然而写法不一同,一是通过画面的形象描绘和气氛的强烈渲染,一是直接加以指斥、挖苦,所以,前者显得蕴藉含蓄,后者显得辛辣痛快。
后八句为第二段,写魏官搬迁铜人时,金铜仙人留恋故宫,怀念旧主,临载潸然泪下,不愿离去的沉重心情,以此来抒写诗人担心国事,辞官归去时沉痛而又矛盾的心理。并照应第一段,说明尽管刘彻求神仙、乞长生,仍然落得个汉祚潜替、铜人迁移的凄惨下场,在情节上使全诗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五六两句是说,魏朝的宫官千里迢迢驾车到咸阳来搬拆铜人,铜人不愿意离开咸阳,刚走到东关,就感到凄风刺目,眼睛发酸,本来是铜人心酸,而现在诗人写成“酸风射眸子”,不仅形象,而且新颖独到,富有韵味。这两句为下文写铜人流泪作了铺垫。七八两句是说,只有旧时的明月,伴随着铜人离开宫门,而铜人留恋故宫,怀念旧主,不禁泪如泉涌,心情象铅一样沉重。一王琦说:“汉之土宇已属魏氏,而月犹谓之汉月,盖地上之物,魏可攘夺而有之,天之日月,则不能攘夺而有也。铜人在汉时,朝夕见此月体,今则天位潜移,因革之间,万象为之一变,而月体始终不变,仍似旧时,故曰汉月。”(引自《李长吉歌诗》卷二《金铜仙人辞汉歌》注)“清泪如铅水”,比喻形象奇特,而又合情合理,因为是铜人下泪,所以联想到如铅水,又暗含沉重的意思。这五个字把铜人的沉重心情刻划得淋漓尽致。以上是记铜人出宫时的情况。第九、十两句忽然笔锋一转,说宫中衰谢的兰花送别铜人(一方面呼应开头一段宫殿古苔满地,一片荒凉的描写,一方面说明别无他人,只有衰兰送别,以反衬铜人离宫时的凄凉),铜人走上了咸阳大道,此时的铜人情怀凄凉难堪。铜人本来是没有感情的,现在居然也会因悲伤而下泪,那末,诗人推想,冷落无知的天,如果有感情的话,也会为同情铜人的遭遇而悲伤得衰老起来吧?“天若有情天亦老”,想象新颖独特,用意深刻,借天来衬托铜人的凄凉悲苦,贴切而有力,韵味无穷,的确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最后两句写举着承露盘的铜人,在荒凉的月光照耀下, 只身远去, 在故宫听惯了的、感到无比亲切的渭水波声越来越小,越来越小,越来越小,渐渐再也听不见了……最后这两句写得情景交融,有悠悠不尽之妙。
李贺是很有政治抱负的一位青年诗人,本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把满腔的希望寄托在唐宪宗身上。开始宪宗似乎有振兴国家的打算,后来却越来越不行了,变得昏愦暴戾,腐化奢侈,愚妄迷信。李贺做了三年奉礼郎的小官, 整天干着祭祀司仪的无聊勾当,还要经常低声下气。到了公元813年,他再也忍受不住了,就愤然托病辞官而归。“宗孙不调为谁怜?”(《仁和里杂序皇甫湜》)他向皇甫湜倾诉了不被重视的痛苦心情;“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他向陈商倾诉了怀才不遇的满腔愤懑。《金铜仙人辞汉歌》第二段就是假借铜人辞汉流泪的故事,十分真切生动地抒写了诗人担心国家前途、辞官归去时沉痛而又矛盾的心情:离开故都,远别皇帝是无可奈何的事,因为一是不甘心于奉礼郎的小官,二是为生活所迫;又是不忍心的,充满怀恋的,因为他对国家(当然是唐王朝的“宗国”)前途十分担忧,对宪宗仍有幻想,希望能得到重用:“自言汉剑当飞去”,而结果仍然是:“何事还车载病身!”(《出城寄权琚杨敬之》)怎不使他“忆君清泪如铅水”呢?
这首诗通过一个历史故事,借题发挥,写得形象诡奇生动,意境鲜明,故事完整,结构严密,感情诚挚,联想丰富,寄托遥深,韵味无穷,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精神,绝无“理不胜辞”的毛病,难怪杜牧在序中要特别提到它,确实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好诗,是值得我们反复吟诵体会的。
毛一向很欣赏李贺的诗, 曾向陈毅同志推荐道:“李贺诗很值得一读,不知你有兴趣否?”毛的诗文中,运用李贺诗词典故的很多,单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就用了两处。 一处是《七律·人民占领南京》的尾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推陈出新,借李贺的成句,完全另出新意:发展变化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天如果有感情也会衰老(发展变化),好象发展变化是人类社会的正常规律一样。以此来阐发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另一处是《采桑子·重阳》的开头:“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毛反用李贺的诗句,意思是说:人生容易衰老,大自然却不易看出变化(衰老),每年都有一个重阳节,岁岁如此。以此来抒发以为乐,以斗争为荣的豪情。这一例子说明,毛是很善于灵活运用典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