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6 18: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9 17:06
有人统计来看皮肤科就诊的多数患者是得了过敏性疾病包括荨麻疹、湿疹、季节性皮炎、特异性皮炎、丘疹性荨麻疹等。此时医生往往会开抗过敏药物来治疗。甚至瘙痒症,为了达到止痒的效果也会应用抗过敏药。面对临床上名目繁多的抗过敏药物,如何做到提高药效、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合理的选用药物这大有讲究。
一、抗过敏药的分类:
1、抗组胺药物:
抗组胺药物是最为常用的抗过敏药物,适用于Ⅰ型过敏反应,目前已发展到第三代。一代抗组胺药物有扑尔敏、赛庚啶、苯海拉明、异丙嗪等。其镇静与中枢神经不良反应较为明显,服用后会出现嗜睡、乏力、反应迟钝等症状,用药后应避免驾车、精密仪器操作、高空作业等。此类药物还有抗胆碱作用,前列腺肥大、青光眼、肝肾功能低下者及老年患者应慎用。二代抗组胺药物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叮、阿斯咪唑、特非那丁等,此类药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大为降低。但值得注意的是阿斯咪唑、特非那丁有少见的严重心脏毒性,可引起致命性的心率失常,特别是与酮康唑、伊曲康唑及红霉素等合用时,上述不良反应会加重,应当重视。三代抗组胺药物有地氯雷他定、左旋西替利嗪等,副作用更轻,抗过敏作用更强。
2、过敏反应炎症介质抑制剂:
过敏反应介质阻滞剂又称肥大细胞稳定剂,主要有酮替芬、色甘酸钠、色羟丙钠等,常用于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皮炎等疾病的治疗。此类药物毒性甚微,较为安全,但起效慢,一般在连续服药1-2周后起效,故需耐心、规律服药,不可随意间断。
3、钙剂:
钙剂可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度,降低其通透性,从而减少渗出,以缓解过敏症状。一般用于皮肤瘙痒、湿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常用药物有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
4、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等可抑制机体异常免疫的作用。目前广泛应用于顽固性外源性过敏反应性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5、中药:
中药复方如消风止痒散等、单味中药如荆芥、防风、紫苏子等及其提取物可在过敏反应的各个环节发挥作用,如抑制IgE的形成,保护和稳定肥大细胞膜,减少和防止其脱颗粒,抑制SAS - A、组织胺等过敏介质的释放以及提高细胞内cAMP 水平,消除超敏介质,中和变应原等,并使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和代谢异常等得到缓解,进而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和过敏介质所造成的靶器官组织细胞损伤,使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或消除。同时,有一些中药除通过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发挥抗过敏作用外,还可不同程度地增强肌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发挥肌体的自身能动性,有助于某些顽固性过敏性疾病的根除。
6、维生素C:
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维生素C是通过保护细胞,从而减轻或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急性严重的过敏性皮肤病还是要选用糖皮质激素,因为其起效快、作用强。
二、抗过敏药物的选择原则:
1、选择对症用药:
①寒冷性荨麻疹首选西替利嗪;
②急性过敏反应选用起效快的抗过敏药物,慢性过敏反应选用安全性高的抗过敏药物。
③白天宜选用无镇静作用的抗过敏药物,晚上睡前选用具有镇静作用的抗过敏药物。
2、因病情需要而联合用药时,在症状控制后,不宜立即停用所有药物,而应逐个逐渐停药。这点很重要,许多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的患者之所以病情反复,就是因为症状稍微好转就立即停药造成的。
3、连续服用同一种抗过敏药物不宜超过一个月,否则会因长期用药导致药效下降,产生耐药,同时药物毒副作用会不断累积。
4、在服用抗过敏药物后,症状未改善或症状加重时,不宜加大剂量用药。由于抗过敏药物本身可能有一定的致敏性,如苯海拉明可致药疹等,故在服用一种抗过敏药物无效时,应当换用其他作用机理不同的抗过敏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