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08 18:0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05:00
一部《纯真年代》,热烈而压抑的 情感 线贯穿始终,使人在了悟一段爱情的纯真之余痛彻肺腑,悲不自胜。
错过她,就错过了一生。
片首是娴静蕾丝遮蒙下黄玫瑰无休止的怒放,散发着蓬勃的爱欲和活力,配以深沉舒缓又激荡热情的音乐,强烈地渲染了本片所要表达的主题:爱的热烈与压抑。
所有的爱都是有理由的。
自由、时髦、,是他们谈话的主题;坦诚、真挚、炽烈是他们对彼此真切的感受,这些会燃烧生命的词汇,蛊惑着生命最原始的冲动,昭告着生命的真谛:热情赤诚地拥抱生命那怕粉身碎骨而非安度终生却庸俗无趣。这才是生命应该有的样子。这才是爱情应该有的样子。
只有在彼此面前,他们才触摸到了身体的热度和灵魂的高度。
生活的安适富足总和它的无聊庸俗相伴而生。生命的精彩热烈总和它的安稳暗淡背道而驰。就像影片的旁白:“遵从传统总是比较省事。”安置一副身板就需要让人付出牺牲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代价。
我们该为他们的道德拍手称赞,还是为他们的错过而扼腕叹息?
二人 情感 的增进昭示于一次次手部的特写。第一次是纽伦安慰艾伦。纽伦体谅艾伦因离婚事件而怨愤委屈,在几经犹豫之后抓住艾伦的手。但这时的艾伦似乎只沉浸于自己的痛苦而没有觉察他的爱意。第二次是纽伦提醒艾伦人对他的诽谤中伤,建议她因此不要轻易离婚。但他忍不住在看她的手,镜头从手部开始,缓缓上移。第三次是纽伦在剧院坐在艾伦身后看着她抓着望远镜的手。那双手带着手套,那是一种拒绝,但他难以掩饰想要握着它的冲动。第四次是纽伦假借出差,来找艾伦,之后相约,艾伦第一次主动覆上纽伦的手。第五次是在他接艾伦的马车上,长久的分离只能使思念更为强烈,坚持的拒绝只能使*更为鲜明,虽然仍然带着手套,但精致的纽扣一粒粒解开,露出他渴望的一寸真实的皮肤,纽伦的真爱展现无遗。
爱的热烈在手部的一次次特写中有层次地充分表现。
爱的第二重表达是纽伦对他人的嫉妒。最初的嫉妒是艾伦的绯闻秘书男。他非常在意他和艾伦的接触,甚至一提起他,他都是一次内心的刺痛。他最嫉妒的人是艾弗。他的到访,他的离去,他的言辞和行为都让他感到嫉妒。他甚至嫉妒一切和她相关的人。他在旅店外的门口等她,一次次悠闲欣喜地回头,希望刚好看见她走出来。但他看见的是他丈夫的委托人,有那么一刹那他在怀疑他,嫉妒他。等知道了他是受她丈夫的委托要她回去的时候,他更是嫉妒得心痛,这次嫉妒的是她的丈夫。
爱的第三重表达是他对自己婚姻生活的强烈厌倦和对这种厌倦的极力压制。
没有她的日子,他的生活写满厌倦痛苦克制和压抑。无论是奢华的舞会还是宁静的书房;无论是亲族七嘴八舌的八卦还是妻子温柔的低语,都令他需要紧闭双眸才能克制住内心的抵制厌倦甚至愤怒。他无声无言,却在心底翻涌着逃离的波涛。他谨慎稳重,却在生命里迸发着无声的怒喊。
怎样掩饰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怎样饱含深情地宁静度日?怎样冷却自己的心智压抑狂热的想法?怎样热情又孤独地持守终生?怎样在遥想爱人的日子度过余生?
最终,他什么都没有做。无论如何他都选择就这样持有生命。
爱情在不明和试探中错失;相伴在逃避和躲闪下远离;孤寂在传统和道德里铸就;生命在枷锁和无奈间萎靡。最终,他只能用浑浊的目光望向挚爱之人的窗棱,不知道她是否早已改了容颜。
可谁都不能责怪他。现实既残酷又悲惨。
情感 的热烈有一半来自压抑的反向衬托。长久地注视,迟疑地*,克制的深情,无疑在深埋着涌动的 情感 熔浆。马丁·斯科塞斯,这位读来连名字都让我拗口的导演,在这一刻让我欣喜。片中的旁白,洗练平和,却透着沉稳的忧伤。人物服饰繁复精致,高贵华美,场景布置富丽精心,一丝不苟。共同展示着浓郁的文学和艺术情趣。此片看来,让人如沐春光如啜甘霖。
丹尼尔·戴-刘易斯,这位演技精到的英国演员,极富魅力地演绎了这个外表冷峻却内心热烈的角色,他的表演深沉细腻而又富于张力。他在另一部影片《血色将至》中的表演同样如此令人惊叹。
米歇尔·菲弗也是一位擅长展示角色细腻内心的演员,她的表演优雅自然,含蓄妥帖。另一部《不忠》也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