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纸上谈兵的故事(简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2-26 07:15

我来回答

1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6 08:44

纸上谈兵故事简介:

战国时期,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变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损兵40万。

纸上谈兵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扩展资料

成语质疑

战国时没纸,作史记时纸未广泛应用,这就很明显,这个成语不可能是战国时的,也不可能是司马迁所作。

纸上谈兵的雏形大约出现在唐宋,正式作为成语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书生用兵,跟赵括一点关系都没。连《东周列国志》也没有这个说法。

关于所谓赵括纸上谈兵的最早记载,应该是《上下五千年》第40节“纸上谈兵的赵括”,这是评价赵括为纸上谈兵,评价是否正确不提,但这显然不能说这个成语源自赵括。

至于该观点的发明,大概就是《现代汉语词典》的功劳了,这本书是明确把该成语的出处定义在长平之战的,依据说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

纸上谈兵用何纸

慕京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后来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但是,故事的背景是战国时期,那时中国还没有发明纸张。所以所谓的兵书应该记载在竹简、木简或者帛等丝织品上。

有人说纸上谈兵是源于明代人刘三吾在一首诗中说:“朝野犹夸纸上兵”。我没看到原诗,姑且存疑。

所以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还是有很大错误的,准确地说实际应该是竹上谈兵,木上谈兵,帛上谈兵。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还在看竹简,比他早的赵括是不知道纸为何物的。现在的考古发现最早的纸在西汉就出现了,比传统的说法,蔡伦造纸的东汉时期要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纸上谈兵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6 10:02

简介:战国时期,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变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损兵40万。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扩展资料

纸上谈兵,读音是zhǐ shàng tán bīng,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历史评价

1、蔺相如:“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2、赵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3、赵母:“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4、司马迁《史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5、徐钧:“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纸上谈兵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6 11:37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被封为大将军即将出兵的时候,他的母亲上书告诉赵王说:“赵括这个人不可以让他当大将。”赵王已经打定主意。

赵括代替了廉颇(lián pō)担任抗秦大将后,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全部更改了,并将原来的军官进行了撤换和重新安排。

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小股部队佯(yáng)装失败引诱赵括做出错误的判断,然后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最后,赵括的军队大败,几十万兵士都向秦军投降了。

扩展资料

历史评价

蔺相如:"括徒能读其父书纸上谈兵传,不知合变也。"

赵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母:"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司马迁《史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徐钧:"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6 13:28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请问有字数要求吗?

提问100以上

回答好的,我写好后就发给你。

提问大约需要多常时问?花钱吗?

回答“纸上谈兵”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事内容如下: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赵奢,他屡立战功。他有个儿子名叫赵括,赵括小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他与父亲讨论兵法,父亲既不能说服他,但也不说他好。

赵括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很担忧地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儿子虽然熟读兵法,但是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将来若是率军打仗,恐怕会遭到惨败。”

有一次,秦国派白起为将,统率百万雄兵讨伐赵国。开始赵国命大将廉颇,也率四十万大军在长平阻击秦军。后来,秦国使用散布消息,让赵王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结果赵括到了前线,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用书上所学的理论与秦军展开正面交锋,因为不变通中了秦军的埋伏,赵括一败涂地,四十余万人全部被俘惨败而归。

这样概况内容多吗

有一次,秦国派白起为将,统率百万雄兵讨伐赵国。结果赵国中计,让赵括代替廉颇出兵。赵括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真正打仗的时候,赵括一败涂地,四十余万人全部被俘,惨败而归。

给你一个更简单点的,你应该是学生吧,看这个就行。

以后如果有学习方面的问题,尤其是语文方面,我是老师,可以随时帮到你。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6 15:36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

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扩展资料:

赵括纸上谈兵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典故发生于公元前262年。

“纸上谈兵”的意思:

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发空议论。

赵括纸上谈兵的启示:

只空谈理论,没有实际能力,一定会失败:只死读书,不联系实际,结果只能一事无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纸上谈兵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6 18:01

纸上谈兵故事简介:

战国时期,赵奢的儿子赵括熟读兵书,倒背如流。长平之战时,秦将白起和赵将廉颇对峙,不分胜负,赵王听信谣言认为廉颇消极避战,便改派赵括担任统帅。赵括盲目出击,被白起包围,断粮断水。赵括率部突围,被乱箭射死,失去统帅的赵军投降,传说被白起活埋了四十万。

纸上谈兵指的是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空谈理论不能解决问题。

扩展资料:

历史评价

蔺相如:“括徒能读其父书赵括纸上谈兵传,不知合变也。”

赵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司马迁《史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徐钧:“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纸上谈兵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6 20:42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拓展资料

成语质疑

战国时没纸,作史记时纸未广泛应用,这就很明显,这个成语不可能是战国时的,也不可能是司马迁所作。纸上谈兵的雏形大约出现在唐宋,正式作为成语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书生用兵,跟赵括一点关系都没。连《东周列国志》也没有这个说法。

关于所谓赵括纸上谈兵的最早记载,应该是《上下五千年》第40节“纸上谈兵的赵括”,这是评价赵括为纸上谈兵,评价是否正确不提,但这显然不能说这个成语源自赵括。

至于该观点的发明,大概就是《现代汉语词典》的功劳了,这本书是明确把该成语的出处定义在长平之战的,依据说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后来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但是,故事的背景是战国时期,那时中国还没有发明纸张。所以所谓的兵书应该记载在竹简、木简或者帛等丝织品上。

有人说纸上谈兵是源于明代人刘三吾在一首诗中说:“朝野犹夸纸上兵”。我没看到原诗,姑且存疑。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纸上谈兵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6 23:40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在年轻的时候,就读过不少兵书,常常在人们面前谈论作战用兵的事情。有一次,秦国进攻赵国,赵王听信了秦国散布的流言,改派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到了前线,死搬兵书上的教条。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便用计先截断了赵军的运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包围。赵军粮绝,被秦军全数歼灭。

  扩展资料:

赵括 (战国时期赵国将领)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

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纸上谈兵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7 02:55

纸上谈兵故事简介:

战国时期,赵奢的儿子赵括熟读兵书,倒背如流。长平之战时,秦将白起和赵将廉颇对峙,不分胜负,赵王听信谣言认为廉颇消极避战,便改派赵括担任统帅。赵括盲目出击,被白起包围,断粮断水。赵括率部突围,被乱箭射死,失去统帅的赵军投降,传说被白起活埋了四十万。

纸上谈兵指的是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空谈理论不能解决问题。

扩展资料:

历史评价

蔺相如:“括徒能读其父书赵括纸上谈兵传,不知合变也。”

赵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司马迁《史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徐钧:“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纸上谈兵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7 06:26

纸上谈兵故事简介:
战国时期,赵奢的儿子赵括熟读兵书,倒背如流。长平之战时,秦将白起和赵将廉颇对峙,不分胜负,赵王听信谣言认为廉颇消极避战,便改派赵括担任统帅。赵括盲目出击,被白起包围,断粮断水。赵括率部突围,被乱箭射死,失去统帅的赵军投降,传说被白起活埋了四十万。
纸上谈兵指的是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空谈理论不能解决问题。
扩展资料:
历史评价
蔺相如:“括徒能读其父书赵括纸上谈兵传,不知合变也。”
赵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司马迁《史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徐钧:“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7 10:14

简介:战国时期,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变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损兵40万。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7 14:19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7 18:40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

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只空谈理论,没有实际能力,一定会失败:只死读书,不联系实际,结果只能一事无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7 23:18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