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对联的演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23:57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6:02

对联的起源与演变传说不一,多数说是由桃符演变而来的。这在东汉应邵所著的《风俗通义》里,已有记载。
到了五代,桃符在意义上有了较大发展。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后蜀国王孟昶曾写过“新年钠余庆,佳节号长春”的话,这是对数史学家公认的我国最早的春联。自那以后,文人学士,用桃符题写春联视为雅事,逐渐成为风气。
有人认为,对联最早产生于晋代,还有人认为早再三国时,蜀中百姓便习惯于用红纸书写“泰山石敢当,百祟无禁忌”,“太公在此,诸神远避”一类压邪的话,贴在大门两旁,这就是最早原始的对联。
单就桃符而言,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之前。王安石〈元日〉诗中,“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这种古代风俗。
入宋以后,对联日见发展。北宋第三朝皇帝赵桓曾把流行的诗句贴在了屏风上。
北宋四川诗人唐庚把名句贴在了门上,这是日常用对联的一个先例。南宋初年又出现了言志联,书院联,灯谜联,寿联等。
元代对对联的记载也不少,特别是元末红巾军的旗联,又开创另一种形式。
明清时期,古代对联进入全盛时期,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视对联这种形式,在嘉庆年间,有了专门撰写的“应制”对联。此风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发展那是更盛。当时皇帝还用对联水平的高低来衡量*的学识,这对于后来对来联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今天我们看到的作品大多是哪个时期的作品。清代在对联的形式上是最完备的,此前的对联多为二,三十字,清末四川才子钟云舫在狱中所撰的〈拟提江军津县临江城楼联〉长达1612字,是目前知道的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长联。

楹联,又称对联,是由民间贴春联的习俗演变而来的。而春联,则是源于古代新时为驱邪祈福而书写“桃符”的习俗。相传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据《淮南子》所载:在上古时,有神荼、郁驿两兄弟善于抓鬼,于是民间就在每年过年时,于大门的左右两侧,各挂长约七八寸、宽约一寸余的桃木板,上画这两兄弟的神像,以驱鬼压邪,即所谓“桃符”。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止恶气。”东汉以来,又出现了在“桃符”上直接书写“元亨利贞”等表示吉祥如意词句的形式,名曰“题桃符”。此即春联的雏形。
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6:03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对联即“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6:03

楹联,又称对联,是由民间贴春联的习俗演变而来的。而春联,则是源于古代新时为驱邪祈福而书写“桃符”的习俗。相传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据《淮南子》所载:在上古时,有神荼、郁驿两兄弟善于抓鬼,于是民间就在每年过年时,于大门的左右两侧,各挂长约七八寸、宽约一寸余的桃木板,上画这两兄弟的神像,以驱鬼压邪,即所谓“桃符”。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止恶气。”东汉以来,又出现了在“桃符”上直接书写“元亨利贞”等表示吉祥如意词句的形式,名曰“题桃符”。此即春联的雏形。
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6:04

一楼的死去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