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0:5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6:52
引导宝宝学说话的好方法
当宝宝很小的时候,妈妈不知道该怎么与他交流比较好,事实上宝宝会用哭、笑、眼睛对视、发出啊呀啊呀的声音来和妈妈交流。
尽管小宝宝不会说话,但当妈妈来到自己身边时,宝宝看到妈妈的脸会表现出很开心、手舞足蹈,此时妈妈也应用眼神和宝宝对视,微笑。这是语言交流沟通很重要的一步。
宝宝稍大一些时,可使宝宝看着妈妈的口形,让宝宝模仿发出“啊-呜”的口形,妈妈的嘴巴要张大,便于宝宝模仿。
有时妈妈也可用玩具发出的声音来吸引宝宝引起其兴趣并不断和宝宝讲话。
5、6月的宝宝会观察大人的嘴型,一边听声音,发声器官与此同时得到发展,并会自言自语,所以妈妈尽量正面对着宝宝发音,进行交流。
宝宝对物体感兴趣是学习语言不可缺的一步,如在给宝宝吃桔子时,就可指着桔子告诉他这是什么,待多次后宝宝就会自然发出桔子这个声音了。
有时一边用手怕节奏,一边和宝宝说话,此时宝宝也会模仿把手拍的噼里啪啦,所以家长在和宝宝交流时,应尽量面部表现出愉快的表情,这样宝宝也会对声音在感情上会有更多体会。
学汉字开发宝宝右脑(一)
汉字是有利于宝宝右脑发育的文字
人脑在3岁前发育完成60%,在6岁前发育完成90%,但此期间左右半脑发育的快慢不一样;右脑在3岁前就已发达,而左脑则要在4-5岁时才发达。右脑主要负责控制感觉和想象力的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
如果能有意识地加强对孩子右脑的开发,对孩子成年后的创新能力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开发右脑还可进一步促进左脑的发育。
汉字是象形文字,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种有利于右脑发育的文字。
婴幼儿在识字的过程中,是将字形、字音同实物直接联系起来记忆的,比*通过逻辑记忆要容易。尽管这种整体识别模式和自然记忆能力所需的时间可能会较长,但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在幼儿看来也并不困难。如果能够抓住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在幼儿看来也并不困难。如果能够抓住0-3岁的右脑发育的关键期学习汉字,不但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更是能够促进右脑发育,开发婴幼儿的智力。
将学汉字与开发右脑结合
0-3看黑白汉字卡片及几何图形卡片
学习方法:每天给宝宝看数次黑白汉字卡片及几何图形卡片,每次时间控制在1-2分钟之内。
与右脑开发的关系:3个月以前,宝宝的视力对黑白色最敏感。所以要选择黑白的卡片,卡片的尺寸要大,长25公分左右,高18公分左右。可以先看几何图形卡再渐渐增加汉字卡。掌握图形的认识能力,是宝宝学习认字的基础。
4-24看带图片的识字卡
学习方法:带图片的识字卡。正面是数字,反面是对应图片的识字卡片会深得宝宝的喜爱。每天数次,每次几分钟教宝宝认识字卡片,既给宝宝看汉字也看背面的图片;也可以在家里的日用品上都贴上对应的汉字卡片,时不时地教宝宝指认。
和右脑开发的关系:宝宝很快将图片和字对应起来。不但记住了字,看到字也会联想到具体生动的图像和事物。而这种联想和认识能力则又大大促进了右脑的发育。
来源:时尚育儿
学汉字开发宝宝右脑(二)
24-36先背诵再识字
学习方法:先背诵再识字。24个月的宝宝已经有了较强的语言能力,可以教他背一些诗歌或者“千字文”、“三字经”之类的。每天有事没事嘴里念几句,不久宝宝也会来上几段。等到背到滚瓜烂熟,再拿出书让宝宝对照着看。这样宝宝很快就认识字了。
和右脑开发的关系:记忆力是决定智力因素很重要的方面。宝宝的记忆特点是对鲜明、生动、具体、直观、形象的东西感兴趣,容易形成****记忆,这也跟宝宝以右脑为中心的生理特点有关。而记忆力又是不断锻炼不断发展的,记忆力的培养也反过来促进了右脑的发育。
学汉字的注意点
① 不要给宝宝带来压力:妈妈不要硬给宝宝规定,一段时间必须学多少字。这样会带给宝宝压力,让他觉得学字不是件愉快的事情。
② 每天多次少量:每天可以分几次,每次几分钟即可。在宝宝意犹未尽的时候停止,宝宝就会期待下一次学习。
③ 以宝宝的兴趣为主:如果宝宝表现出不喜欢或者不耐烦的表情,不要强迫宝宝继续学习。
④ 不要和别的宝宝比较:妈妈不要总把自己的宝宝和别人的比,觉得人家已经识了好几百,自己才开始。妈妈的焦虑思想往往会影响到宝宝的学习情绪。
⑤ 不要不断地考问宝宝:常常有妈妈手拿识字卡片不断地问宝宝“这是什么字?这是什么字?”这对宝宝来说不是件愉快的事情,并让他感觉到压力。
⑥ 每次都给宝宝足够的鼓励:每次看过识字卡片,都要拥抱或者亲吻宝宝,给他鼓励,让他感受到这是件快乐美好的事情。
宝宝常见教育问题
Q: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宝宝2岁了,买了很多识字卡片教他发音,他总是心不在焉,一点都不感兴趣,怎么办?
A:如果想教孩子识字,一定要用亲切和蔼的态度,使识字训练变为有意思的游戏,绝不可以强求。
2岁左右孩子的学习主要是通过环境无意识进行的,父母可在家中的物品上,尤其是孩子喜欢的玩具或感兴趣的东西上,贴上相应的字卡,并时常指给他读,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可以认识不少汉字。
Q:如何应对小儿“无赖”?
宝宝在公共场所发起脾气来,连哭带闹、满地打滚,尴尬死了。跟他讲道理,他也不听,这该怎么对付?
A:很多父母喜欢通过语言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而且不是警告就是命令,还美其名曰讲道理。其实这种讲道理对于2-3岁的孩子是不大管用的,比较实用的办法是“冷处理”。对这个时期的孩子无须更多的语言,父母在既定方针的基础上表现的态度和行动,就是对孩子的教育。
Q:孩子也会有双重性格吗?
孩子在外面的时候特别胆小、文静,在家却特别的外向,喜欢大声叫喊、疯闹、强嘴,请问专家这是怎么回事?
A:孩子在家里大声叫喊、疯闹、强嘴,是因为家庭是他最为熟悉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没有任何压力和不适应,所以表现出十分的外向。孩子在外面的时候特别内向、胆小,这表明他对不熟悉的、生疏环境和事物是退缩和胆怯的。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要帮助他们做好接触新事物的准备,比如事先告诉他:“明天我们一起去阿姨家,有许多你不认识的孩子也去,他们都会喜欢你,你也会玩得很高兴!”
Q:如何对待孩子说脏话?
宝宝到了学说话的年龄,偶尔说一句脏话出来让我都觉得惊讶,指出错误之后,宝宝没改正还愈演愈烈,不知怎么办好?
A:孩子学话期间,对于自己的发音、说出某些词,他都会感到新奇不已,并且会兴致勃勃地学着各种声调、语词,无论什么,只要没听过,他都觉得新鲜。对于脏话,孩子虽不懂其意,但已能明白使用它能引起别人注意,这让他感觉自己很有本事。所以,会出现*对脏话反应越强烈、孩子就越乐此不疲的情况。
对待3岁以下孩子的脏话,首先大人不要过分紧张,接着是要杜绝孩子的“模仿源”。之后当他正以“脏话”为乐时,您可装出痛苦的样子对他说:“宝宝说脏话,妈妈听了耳朵好痛啊!”这是一种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既能形象地告诉他脏话是伤人的,又可以让他从中学会关心体谅别人的感受。
Q:隔代教育会不利孩子智能发展吗?
宝宝9个月,都是外婆在照顾,可是老人不注重早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我么自己又要上班,这可怎么是好?
A:作为9个月大孩子的家长,必须明白这个时期的教养重点应该是加强父母与孩子的亲子交流,给孩子以安全感。父母与孩子的亲子交流、情感依恋是任何人取代不了的。把教育、培养孩子的任务完全推给老人或别人,这是不可取的。你可以在下班回到家、节假日,多和孩子一起,给予他关爱,和他一起游戏,弥补祖父母在教导孩子上的不足,这是你的责任。
来源:时尚育儿
0-3岁宝宝精细动作的发展
0-1岁
阶段特征:宝宝的精细动作大约发生于8个月左右,具体表现为:能对捏花生、抓起细小的积木、能独自抱着奶瓶吃奶。
父母应该做的:给宝宝准备些干净的纸,上面先撕些小口子,让宝宝练习撕纸。撕纸发出的嘶嘶声及纸张大小变化都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又能促进孩子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
1-2岁
阶段特征:1岁后,宝宝逐渐能够准确地拿各种东西,不再是把手里的东西都拿来敲敲打打、单纯的摆弄,而是根据物体的特性来使用它。
父母应该做的:买一大盒积木,父母边示范边让孩子模仿拿同样大小形状的两块积木搭好。也可以在大人的提示下,宝宝与父母合作搭积木,这样可以增加孩子的经验,激发他的兴趣。
2-3岁
阶段特征:2岁后,宝宝双手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已经开始学会运用双手来使用各种工具。例如戴手套、穿袜子和鞋子,能够转门把手、拧瓶盖等。
父母应该做的:父母可以用五颜六色的木珠、塑料管让宝宝玩穿珠子的游戏。对木珠的颜色、形状、排列顺序等提出要求,加大难度。
来源:时尚育儿
如何培养宝宝
你的孩子有这样的情况么?
小东西现在变“坏”了,和他说什么都回答:“不!”
一点不听话,跟他说偏不听,非按着自己的想法来!
小家伙现在会对我们提要求了,这样也不好,那样也不好,真不知道他到底想什么!
现在脾气怎么这样坏?一不顺心就哭,一点都没有小时候乖了。
做父母的,对上面的话一定不陌生,没准相似的情况正发生在自己身上。妈妈们发现,怎么孩子长大了,反而喜欢和自己“对着干”呢?那个喜欢黏着大人,安静认真地听我们讲故事,目光紧紧跟随我们身影的小家伙去哪了?
原因:“意识”的形成
1岁前宝宝未认识到自己是个体
宝宝1岁之前对我们是多么依恋:总是和我们在一起,不是要我们抱他、就是陪着他玩,宝宝就仿佛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即使他能走、能爬了,也不愿意离我们很远,玩一会,就要靠过来要抱抱。只要有“不乖”的举动,妈妈哼一声他就会乖乖“收手”。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种现象和宝宝的“乖不乖”也许并没有多大关系,这只是在生命的最初一年里,宝宝和重要的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使得宝宝觉得妈妈和自己是一体的,自己无法离开妈妈,需要妈妈的保护和庇佑,妈妈说的都是自己需要做的!
1岁以后“自我意识”形成
不过,1岁以后,宝宝的心理上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那就是“自我意识”的形成,孩子知道自己是一个的个体,有了“我”这种意识的存在,他知道自己不是附属于谁的,所以就会有和父母“对着干”的行为出现,因为这是证明他们是个体,不必听从谁的“宣言”。而这种意识的形成会使宝宝有两个重要的变化。
“自我意识”的形成
大概从14个月开始,宝宝开始意识到原来自己和那个给自己喂奶、换尿布、一直形影不离的人是两个的个体。“你是你、我是我”,宝宝在生命中****次有了“我是谁”——也就是“自我意识”的体会。这个时期,宝宝开始学习爬行,自控能力增强,想要触摸、探索和自己动手的愿望也逐渐增加,所以对于那些新鲜的事物——也许对于爸爸妈妈来说是平凡无奇的或是反对接触的东西——都要看一看、碰一碰、摸一摸,如果可以再尝一尝。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对人格发展具有显著影响的主要发展过程,每个宝宝都要经过这样一个阶段。
行为标准的内化形成
既然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个的人了,对万事万物自然有的看法啦!不过在“观点、反应的形成”这一点上,宝宝主要靠学习、模仿。18个月以后的宝宝,通过看爸爸妈妈的反应来确定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能接受的:“如果我去踩那个小水塘,妈妈会生我的气吗?上次我用手去碰里面的水时,妈妈对我大喊大叫,为什么?让我看看这次会怎么样。”
如果能够理解宝宝心理的这两个变化,爸爸妈妈们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不懂事”和“添麻烦”也就能释怀多了,那么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爸爸妈妈应该如何应对呢?
父母的应对方法
① 理解万岁:当出现以下的情况时,告诉自己,这都是正常的“成长的烦恼”:
如果宝宝“闹觉”,包括睡不着、做噩梦或要求和父母一块睡;害怕一个特别的东西,如怕暗、怕狗、怕进某间屋子或害怕某个人;在某些短暂时期对什么都不满意,怎么哄他们都不高兴;有一段“处处逆反”的阶段,其标志是发脾气,毫无道理地拒绝一切对他们的要求。作为父母的你就得想:宝宝的发展并不总是顺利的,每个孩子都会偶尔出现逆转或行为倒退现象,这些都是正常和普遍的现象,不可以看得太严重。
② 放手鼓励:爸爸妈妈要通过鼓励宝宝尝试新本领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宝宝会很坚持要求尝试一些新行为,比如要自己行走,坚持触摸、打开、摇晃某些物品,于是在笨手笨脚的尝试中经常发生各种“事故”——把水洒了一地、摔跤、打破东西等等,这个时候爸爸妈妈既要避免因为怕宝宝做不好而包办代替,也要避免无恶意地嘲笑宝宝,这样宝宝就能比较坦然地面对失败,对自己的能力保持自信,顺利完成这一阶段“自主”能力的培养。
③ 适当控制:当然对于那些有危险性的行为和尝试(宝宝是意识不到这种危险的),父母要建立一定的*(“这个还可以做,但那个是绝对不可以干”)、定好规矩(“今天只能玩两次”),并让宝宝行使支配权。
原因:情绪的影响
宝宝喜欢“对着干”,除了“”意识的形成,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源于“宝宝”的情绪:小小的婴儿,其实也是有各种情绪的,每个宝宝生活的环境不同,遇到的事情也不同。有时也会象*一样有点小情绪。
比如说,出生时宝宝已经具有了兴趣、沮丧、厌恶、幸福的情绪体验,2个半月到6个月,生气、悲伤、吃惊、害怕的情绪出现了;到5、6个月,宝宝看到陌生者会正常地产生焦虑情绪;8到10个月,宝宝不能忍受和自己的养育者分开,常常大哭;1、2岁时,宝宝开始产生更多的情绪——尴尬、害羞、内疚、自豪。2岁之后,宝宝的情绪体验和*已经差不多了,所以爸爸妈妈有时会想:“怎么长脾气了?”要知道宝宝也有体会各种情绪的权利啊。所以当宝宝真的是因为“不开心”而逆反时,爸爸妈妈又该怎么办呢?
父母的应对方法
① 理解孩子:没有一个孩子会故意要和父母对立的,对抗其实是心中有不满或怨气的潜台词。
② 表达对情绪的关注和理解:通过语言让宝宝知道爸爸妈妈发现他的不开心了。宝宝能因为这种理解而缓解心里很多的压力。
③ 寻找原因,积极解决:如果发现宝宝的逆反、不听话行为超过正常的程度,就要积极寻找可能的原因,共同解决。
来源:时尚育儿
0-3岁宝宝早教关键期——观察能力的发展
0-1岁
↗阶段特征:宝宝的眼睛变得灵活,视觉更容易集中,渐渐视觉能开始跟踪一些鲜明的物体移动。
↗父母应该做的:有意识地给宝宝描述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人、物,看到什么说什么,让他初步建立起对周围环境的意识和印象,尽可能地鼓励宝宝去探索。
1-2岁
↗阶段特征:宝宝能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辨认物体,通过声音辨别家庭成员,能从一堆大小、形状相同而颜色不同的木块中挑出一个和*手中一样的木块。
↗父母应该做的:生活中要引导孩子多观察,让孩子多看、多听、多嗅、多摸,促进孩子观察力的发展。
2-3岁
↗阶段特征:宝宝在观察时仍需动作的参与,常常要用手一一指着所要观察的物体。
↗父母应该做的:用“找错法”训练孩子的观察力。主要是看孩子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是否能细致观察,可以用语言引导孩子观察。
0-3岁宝宝早教关键期——宝宝的乐感能力
0-1岁
阶段特征:1岁前宝宝的乐感能力主要表现在对各种声音及音乐的分辨和反应上,比如听到安静的音乐或声音会变得比较安静,听到欢快的音乐会变得兴奋。
父母应该做的:给宝宝提供各种声音的刺激,比如能发出声音会动的玩具或小动物等;也可以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让宝宝听同一个曲调的音乐。
1-2岁
阶段特征:歌唱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相平衡的。度过1岁半前的“咿呀学语期”后,也许宝宝在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已经可以唱1-2句歌词或一首简单歌曲的某个小节。
父母应该做的:为了帮助宝宝提高声音的模仿力和记忆力,父母可以先教宝宝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或生活中的一些声音。
2-3岁
阶段特征:这个时候的孩子能根据音乐的旋律说出几首自己熟悉的歌曲名称,也能理解几首自己熟悉的音乐所表达的意思,甚至还能随着音乐的节奏做出相应的动作。
父母应该做的:父母应该给孩子播放不同节奏、风格的音乐,训练孩子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