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专区 小学知识 中学知识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可乐感想议论文

2024-08-23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可乐感想议论文(共含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uki595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可乐感想议论文

可乐感想议论文

我不知道,究竟是哪一位天才把那种美味的饮料叫做“可乐”,若不是妙手偶得,就一定是经过反复琢磨、思考才得到这个名词!不仅名字好听,喝可乐更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无论你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心情去品尝可乐,都会有无限的激情,无限的畅想!

设想,当你打完球,汗水浸透了你的全身,酷热和口渴也像跟屁虫一样缠着你。这时候,你拿起一瓶冰镇的可乐,用力拉开瓶盖,可乐中的二氧化碳会富有激情地开始跳舞,不断向上挤。接着,你猛地向嘴里灌上几口,闭上双眼,让冰凉的`可乐在你的嘴、咽喉、肠胃,甚至是全身畅流,让充足的气泡轻轻抹去你的口渴、疲劳、酷热,再打上一饱嗝。啊!多么畅快,多么舒服!此时,你体内的每一个细胞,会神奇般的被注入无限的活力,让你有一种欲望,要拥抱青春,拥抱世界。用一个字来形容这一切——爽!太爽了!那比神仙还逍遥的感受我至今无法忘记,相信你也想要试一下吧!

不仅如此,有时可乐还能配合你的心情,让你有不同的感受。当你心情不好时,轻轻地拉开瓶盖,慢慢地向嘴里送上两口,刚开始,气泡会像针一样,刺痛你的舌头和咽喉,但那过后,是一种柔和、酣畅、甘甜,立刻能使你心情舒畅起来,并让你悟出,其实人生的路也是开始难,可后来便开阔了,你顿时又信心百倍。当你心情好时,猛摇几下可乐,它就兴奋地冲出瓶口,冲向蓝天,让快乐向上,向更远处延伸。再喝上一杯,便会给你无限的快乐,无限的喜悦!让你生活充满阳光,让你对生活充满热爱!

我爱喝可乐,爱这种美妙的享受。

篇2:亚运会感想议论文

亚运会感想议论文

亚运会终于开幕了,这是广州第一次开展亚运会,心情特别激动!在亚运会比赛第一天中国队拿下了19金,我不禁对健儿们发出由衷的赞叹。也希望其他国家的运动健儿们能够赛出风格、赛出水平!!

亚运,曾经在多少广州人心中燃烧过希望,在多少广州人的手中传递了梦想。因为这个梦想,有火热的情感、有奔涌的热血、有苦甜的汗水。每一个路标都刻下关于梦想的预言;因为这个梦想,用微笑迎接闪电,用坦然面对狂风,心底里不息的永远是那一炬炽热的火炬,激昂的火焰。

1990年9月22日至10月7日,第11届亚运会在中国北京举办,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举办的第一次综合性国际体育大赛,也是自亚运会诞生以来第一次由中国承办。在这届亚运会上,中国不但收获了竞技体育的骄人成绩,国人更以对举办亚运会的`热情支持,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风采。

11月12日在中国广州又迎来了在中国举办的第二次亚运会,广州亚运会的开幕式仿佛是一台气势恢弘的史诗般杰作,一开始的千人击缶气势磅薄;接着的飞天翱翔五环激荡。中国画写意淋漓尽致;传统武术博大精深。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和火药通过艺术与科技的手法一一展示。时间不长的一个多小时文艺节目将晚会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现场观众欢呼声如浪潮般此起彼伏,相机的闪光灯如同银河群星般闪耀。当各国运动员入场后通过独特的方式将亚运圣火点燃,开幕式更是到了一个仿佛疯狂的高潮,那一刻,体育馆沸腾了,广州沸腾了,全中国沸腾了。

说句实话,这次的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是我见过有史以来亚运会最精彩的一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憾力。它向全世界表达了一种理念,向全世界表达了一种承诺“人文亚运,绿色亚运,科技亚运。”在这样一个国际国内形势如此困难的时刻,我们不仅如期举办了开幕式,而且还如此的成功。这充分表明了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强大的,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了。我深为自已是中华一分子而兴奋和自豪。中国加油!

篇3:培训感想议论文

培训感想议论文

本次培训的主题是《如何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和以往的观看优质课录像不同,此次培训主要以交流教学经验为主。在聆听的过程中我感受到许多教师的教学魅力,他们的一些观点与思想对我今后的教学有所启发。

在培训的起始环节,主持人给出了一个精典的教学案例。说的是《灰姑娘》在国内外两种教育模式下,展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一个看似普通而熟悉的童话故事,美国教师能给学生传授许多人文的东西,提出了要守时、要注重仪表、人们都需要朋友、要爱自己、出错并不可怕等六个观点,将品德教育融入课堂,教人做一个懂得礼仪、诚实守时的人,体会父母的爱和朋友的帮助,更要学会爱自己,可谓润物细无声,比泛泛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效果更为明显。相比之下,中国的教育,则侧重于分析字、词、句,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思想。教给学生的无非就是做人要真诚、善良,要遵守时间,学生除了学到这些,还有小女孩们幻想着穿上玻璃鞋找到自己的王子,嫁到金碧辉煌的宫殿中去。

相对于中国语文课堂的封闭性,美国的老师展示了他们课堂的开放性。这让我想到之前看到的一句话:“美国的教育就象是一个圆,由一个点随意向四周各个方向拓展,而中国的教育更象一个正方形,向外的拓展,局限于少数的设计好的几个方向。”

培训以这引人深思的现象为切入点,抛出了如何打造高效语文课堂这一话题。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而教师的精心设计则是精彩生成的源泉。教师引而不发、导而弗牵的导引与回应,是生成课堂风景的妙笔。唯有开放教师的思想,才有解放的课堂,才能绽放学生的才情。

在后期的教学经验交流的过程中,我认真听取了其他老师的见解。讨论的问题有:如何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如何处理课堂中的插嘴现象,如何对待积极回答问题却缺乏思考的学生等,同行们积极的发言,氛围一度达到高潮。

而我认为高效的课堂应该是探究的.课堂,是能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明显且全面协调的发展。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创情设境,激发兴趣。营造学习气氛,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适当引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表演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一次听课经历。

那位老师当时讲授的是《送东阳马生序》,文章讲述的是作者宋濂在求学阶段的艰辛以及自己的坚韧,希望借此来勉励马生。本来学生对这种略显苦情的文章就不怎么感冒,更何况是一篇读来又如此拗口的文言文呢?然而,这节课却得到了极为生动地演绎。因为在教学活动中,她添设了一个小组表演的情节。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年幼时和成年以后的宋濂的生活及学习情况。当旁白读到“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小宋濂”便哆哆嗦嗦的表演,拿来砚台,双手来回搓着以取暖,努力磨墨来写字。同学们就能在这种表演中感知到幼年时的宋濂生活条件多么艰苦,求学意志又是多么坚定。当旁白读到文中对应的成年以后的内容时,提到了“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在表演时,教师着重强调了“负”和“曳”的解释并纠正了表演中的错误之处,在眼前画面的影响下,学生能深切记忆重点字词,并感知作者的艰辛。表演的高潮部分则出现在了文中使用对比手法以突出宋濂专注学习的部分。当“同舍生”以一袭华衣傲然登场时,身着“敝衣旧袍”的宋濂则气定神闲的手捧诗书,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与满足。画面反差如此之大,让学生们对于作者、对于文章主旨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被作者那种一心学习心无杂念的精神所感染。拉近了与作者心灵之间的距离。

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氛围良好,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并且,把重点字词的解释融入表演之中,能够加深了学生对字词的印象。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特点,挖掘能够调动学生兴趣的点,适当提供表演这种能让学生亲身参与的机会,以拉近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达到活跃课堂的效果。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绝非一日之功,我们只不过是在摸索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摸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篇4:高二议论文700字:慢亦可乐

慢亦可乐

在如今节奏越来越快的生活中,快餐,快递,高速铁路……频频出现的快节奏,让人马不停蹄。难道,快真的比慢好吗?“欲速则不达”古人如是说。地球悠哉游哉地转上一周,不快,需要三百六十五天;海水潮起潮落,不快,需要一个白昼;梅花谢了,待到又嗅到梅花香,不急,耐心等一个寒暑……

“慢中出细活”阐述了慢的稳;“何妨吟啸且徐行”体会了慢中的趣;“坐看云起云涌时”悟出了慢的美……时光飞来又逝去,四时慢慢,我们的心,亦当如此!慢,是我们处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慢,稳重求胜的基础。

慢不是懒惰,不是拖拉,而不是一种谨惧的态度。有人说,快是理科生,慢是文科生。快之所以是理科,它是建立在慢的仔细以及熟能生巧的前提;“慢”之所以是文科,也是建立在凿句琢磨内涵上。

想起一次舍恩在《科学》名刊上发表的系列论文造假的丑闻,不禁为一颗原本闪耀的明星的陨落而悲伤。若他不是为了“快”的名利。“快”成果而造假,想必他就是下一个诺贝尔得奖者;若不是他“快”论文中的纰漏让人发觉,想必他定会名声大起;若他不是没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一味追求快,想必他也不会身败名裂。慢不是无能,不是平庸,而是为后来的一鸣惊人奠定基础。

慢,是人性的回归,是人格的升华,是一种境界,一种豁达,更是一种智慧。

慢,孕育着智慧的精华。

“好汤需要慢火炖”俗话如是说。人生就像一座钟,不是比谁走得快,而是比谁走的准。人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下来的,而不是三步两跨的跑过来的,当回首时,你会发现,那深深地脚印都是你思考的精华。

《本草纲目》的完成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资治通鉴》则用十九年,《红楼梦》用了十年。本本名着,种种精华,都在一日一年的思考中孕育而成,而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更是在岁月的淀积形成。这岂是花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所能达到的?这些智慧的结晶,在慢中化成了精华。

慢,享受生活的方式。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浮生若梦,人的一生何其短暂,若不“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一回,莫不是白过了这一生?社会是快的,时代是快的,但我们可以让生活变慢。在慢生活中,品味一朵菊的淡雅;领悟一本书的真谛;默看路景的美丽……慢生活,能让你变得更优雅,更加热爱生活,亦更充实。

忆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不禁神往,忆起““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边云卷云舒”的宁静,不禁羡慕;忆起“自有钓台堪寄兴,载将秋色过城西”的泰然,不禁感叹。周国平老先生有一句话:若有一天,我只是埋头于人生中的种种事物,不在有兴致的看车外种种风光,倾听内心的音乐,那便辜负了人生这一场旅行……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历史在慢中沉淀,向前发展。慢是快的前提,让人更有品质的生活,在时代中孕育自身的精华。快好,慢亦可乐。

篇5: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主题感想议论文作文

警惕网络时代的“人以群分”

“不管信与不信,都得使用微信”,极为尴尬的一句话,淋漓尽致地展示了现代人的交际处境——被网络裹挟、湮没甚至吞噬的占绝大多数。当然在这汹涌的洪流中混得出彩的,就成了“意见领袖”、“网络大V”、“知识精英”。

其实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重新定义人群相处的规则。身处网络这个社会转型的实验场,我们需要同时对话的对象早已由一个人变成了一群人。在众多的声音中,我们难免坠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漩涡。为避免过分的同质化,以及由此而生成的寡识浅陋、刚愎自用和自我膨胀,我们必须多一点理性,多一点谨慎,多一点冷静,才能在网络中真正实现高蹈之境。

唐诗宋词元曲皆是千年绝唱,独领风骚,可他们都不是合唱。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哪怕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屋檐下也为空间所隔离,直至终老,难得声气相通。但正是这份隔离,造就了他们彼此间迥异的个性、深邃的理性。

可当我们闯进网络这个既无限广阔又相对扁平化的舞台,我们才蓦然发现,我们前所未有地需要保持公共理性。

曾几何时,各种“心灵鸡汤”让我们觉得自己的生活美味提鲜;“提前消费”的主张透支了一代年轻人的腰包;“精致生活”的理念荒芜了多少人的精神生活。我喜欢,所以我选择。殊不知仅凭“喜欢”,却失了“理性”二字的“选择”往往是危险的。

有人很形象地概括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就是“人以群分”,但再细分的群仍然是“群”。而“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正是各种“群”存在的思想基础。集体的共识就在我们一次次的浏览、点赞、分享、中升华、巩固、定型,我们也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附和与赞同中暂得安全感和认同感。于是乎珍贵的“独立人格”消弭殆尽,“君子和而不同”的古训也早已被弃掷如弊履,我们渐渐活成了单向度的人。

几十年前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大字报和未经大脑思考便走上街头肆意挥舞的拳头,成为一代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主题。可我们不得悲观地不承认:时间的推移并不能为它带来实质性的变化,不过徒增一点新世纪的油彩而已。

篇6: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主题感想议论文作文

求同证明生命本能,存异才显人类珍贵

但凡是人,总要“求同”的。

你大可以把上面这句话当做是人世间的定理,因为“求同”来自生命最原始的本能。地球上生命诞生的标志,就是一个分子结构对同类结构做出寻求、接受,有能力复制一个新的同类。

这种原初本能,驱动人类完成各种创造。大至国族命运共同体的黏合,小到曲觞流水的雅集。所谓“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原是人之常情。

你喜欢NBA,同样的球迷多半愿意与你亲近,你习惯吃火锅,自然别人愿意跟你聊麻辣话题。一个人的影响力很大,他(她)的偏好对外界的影响就更明显,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古代的君王早就知道自己的人性经不起过分试探,稍微明智些的,都会留两位魏征这种“直臣”。其用意,无非避免大家都揣摩自己的心思说话,让自己陷入“世界让我随心所欲”的假象。

古人为此造了一个成语,叫“求同存异”。听起来,既不违背本性,又很宽容,够得体。

但在智能互联网时代,“求同存异”的难度正在指数性增长。当你在今日头条上点开一个新闻时,甚至当你在拼多多上点开一个瓜的时候,AI都在分析你的偏好,然后拣你喜欢的信息塞给你。具体的过程不是这么简单,但当你点开过一个瓜时,你看网上全世界的商户都是卖瓜的,却也不是很夸张。

有句俗语:“当你手里有把锤子,你眼中的事物全是钉子。”智能互联网的能耐在于,它真会让你看到的都是钉子。这当然只是比喻,但AI足以强化人的刻板念头,比如某地的人都是骗子,或者某个地域的女孩如何不正经。

传播学上,这类现象被称作“信息茧房”或者“信息同温层”。不是多么新鲜的概念了,让人难堪的是,概念虽然老旧,一点也不耽误人类在一次次惺惺相惜的点赞、转发、赞赏中,反复踩到坑里。

智能互联网强化了“信息茧房”的威力。“求同存异”变得愈发难能。要“存异”,首先得知道“异”的存在。如果都不知道有“异”,何谈“存异”呢?

无论“求同”有多么正常,有多少好处,必须看到,“求同”的另一面,始终是“排异”的。人类对不合意的事物本能地趋于排斥。被“信息茧房”改造过的“求同”所产生的“排异”,更容易具有破坏性。比如说,对网上的不同意见产生应激性的愤怒,甚至转化为多数人的网络暴力。

智能互联网时代,仅仅是被动的“求同存异”,恐怕已经不足够让人保持清明。对与自己不同的意见,需要付出更多的主动努力去了解和包容。也许可以算作智能互联网时代人类为了不会变得比古代君王更傻,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知道这一点可能会让你好受一点:“求同”固然是生命原初的动力,但“存异”却是生命进化的路径,如果不是某只存疑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宽容接纳了入侵“异端”,就不会有线粒体和叶绿体,更不会有今天的人类。

换句话说,“求同”的点赞证明你没有失去生命的本能,但打破信息茧房的“存异”甚至“求异”才能证明你作为人类的可贵呀。

篇7: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主题感想议论文作文

快乐的源头

现代社会,快手、抖音以及各种搞笑段子泛滥成灾,真正发自内心的快乐却越来越成了稀缺资源。想考高分、上名校;想迅速挣大钱;想买豪宅、买名车;想步步高升官运亨通等。为此忙得废寝忘食昏天黑地焦虑抑郁两眼无光……可是“欲无止境”得陇望蜀,离真正的快乐,却越来越远了。

其实早在多年前,孔子早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四处提到了“乐”字,还有一处是同“悦”的“说”字。总结起来不外乎这么几点:

第一,用心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用心学习,及时复习。通过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普世的真理以升华自己,给人一种内在的纯粹的快乐。

第二,跟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切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中的“朋”字不是一般的酒肉朋友和泛泛之交,而是志同道合的人,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知己。这样的人近处不易得到就只能从远方寻找。知己大老远来了,一块切磋学问交流思想,自然很快乐了。

第三,培养正当的长远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干自己为之痴迷的事儿,本身就是心灵的快乐。就像爱看书的,不分春夏秋冬,多忙也能抽出时间读;就像爱钓鱼的,不管刮风下雨甚至天寒地冻也照钓不误。还有爱登山、骑行、游泳、写字、画画、唱歌、跳舞……只要享受这项活动本身,而不是为了做件这事带来的结果,我们就可以不顾及钱财和名利的回报,持之以恒地投入精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能享受工作的人是最快乐的,并且,还往往能干得出色名利双收。自然,戕害身体且使人越来越不能自拔的吸烟、喝酒、玩王者荣耀除外。

第四,安贫乐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能通过合乎道义的方式挣钱,自然是多多益善。如果很难用正当的方式获得财富,那就即使吃粗粮、喝凉水、住得简陋甚至没枕头就枕着胳膊休息,也能以心存道义践行道义而由衷地快乐,决不追求违背道义的富贵。就像《论语》十二章中说的“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还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其它有关珍惜时间、三省吾身、立志求学、博采众长等都是教弟子求学做人的。做好自己,做光明磊落不断进步的人,就是最大的快乐的源头。

总之,“攻不破的愁城”是因为“填不满的欲海”。快乐心中找,快乐书中悟,快乐行中求。结交好友,培养兴趣,阅读经典,寻找快乐,创造快乐,让快乐跟我们同在。

篇8: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主题感想议论文作文

古人有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当今社会的人以大数据信息为生活的后台背景,每人每天每次不经意的浏览和点击都成为了大数据推测你喜好与兴趣的线索,接踵而至的将是为你“量身定制”的推送内容,久而久之,你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这将造成一种心理学称作确认偏误或证实偏差的现象:这一现象是指在认知心理学层面,人们自然而然地倾向于接受与固有印象相吻合的观点,也就是俗话说的先入为主。人们常单纯的以为,自己看到的世界就是它最真实的样子,久而久之就在这个无意识中为自己设计的信息圈里被反复塑造。在互联网的时代,信息的传播与融合变得更加便利和紧密,有共同兴趣的个体在虚拟的世界相互连接形成了线上圈子,这些圈子形成后又反过来加强了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个体对的投入程度,使各个圈子和圈内人都成为了独具个性的“这一个”。这样的环境对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极强的辅助作用,也帮助更多的个体拥有了爱好与同命相连的伙伴,更快更好的找到了自己。你或许不会发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你多年之后的样子和很久以前一次次不经意的浏览和滑动有关,又或许你会惊喜的发现,互联网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多年之后的自己就变成了曾经向往的模样,都要感谢万物互通、线上互联的技术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或许,我们永远不会想到这一次次在电子设备上的点击,一页页在网页上的浏览即是偶然性,也是必然性。偶然之处在于这些信息出现的弹性,而必然性在于你曾经留在这里的足迹。科技会追随他们,帮你共同挖掘探索心之所向到底藏匿于何处。

当然,互联的便利也暗藏弊端,发布信息的门槛降低以及获取信息的极大便利也为虚假信息以及有害观念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或许我们都不会轻信这些,但那些看似友好的内容中也包含着大量作者的偏见以及时代的烙印,其中不乏缺少进步性和积极性的信息,该如何屏蔽和筛选,如何在信息的泥石流中摄取其中清流而摒弃其中污秽,将成为这个万物互联时代的一大课题。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