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宵节风俗作文(集锦8篇)。
老师都有布置学生写作文的习惯,经常写作文会让我们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一篇生动感人的作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最近是否在为写作文而烦恼闹心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关于元宵节风俗作文(集锦8篇),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关于元宵节风俗作文【篇1】
常言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但令我难忘的是今年的元宵节。
元宵节的那天,家家户户都挂起大红灯笼。晚上,全市的人们都会走出家门,到街上去看花灯。听老人们说这叫“走百病”,只要你在元宵节那天到街上去走走,看看花灯,你身上所有的病就都好了,并且这一年,你家就会团团圆圆的。然而,让最我开心的却是元宵节可以放鞭炮、看花灯。今年的花灯更是各式各样,有古色古香的宫灯,委婉典雅,龙盘凤绕;有展示本单位特点的自制灯,匠心独运,别具一格;更有书写祖国最新科技成就的宇航员出舱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有金牛贺岁灯、童子拜年灯、莲花灯、荷叶灯、冰灯,振奋人心,灯灯精彩……从小什街一直到大什街的街道两旁都摆满了花灯。我和妈妈先从小什街出发,只见大街上人头攒动,行人摩肩接踵,好一派热闹景象。在拥挤的人群中,尽管心情很糟糕,但是,有各式各样的花灯让我观看,心情还不至于那么差。我看到的第一个花灯是模仿神七的,灯上有一个航天员,手握中国的国旗,仿佛在太空中,做着翟志刚做的动作,灯上骄傲地写出了我们中国的航天历史,真令人骄傲!再往前走,是二龙戏珠灯,两条大龙在夺珠子,那两条龙雕刻的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像真的一样,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继续往前走,只见一个奔驰汽车的模型,仿佛在大街上行驶,它形象地刻化出了科技的高超,给人带来的方便;科技的飞快,给人带来的简洁;科技的飞鸿腾达,给人带来的骄傲……各式各样的花灯让人们眼花缭乱,让人们心潮澎湃,真想高歌一曲,赞叹这美丽的花灯!
在回家的路上,人们还在路边点起了一只只蜡烛,耳边时而还能听见礼花和鞭炮的响声,抬起头来一看,满天的礼花,禁不住赞叹“真美啊”!回家后,妈妈挂起了大红灯笼,打开了电视看元宵节联欢晚会。我想:这就是元宵节的风俗吧!
关于元宵节风俗作文【篇2】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也是中国农历年的第一个月的最后一天,通常在阳历的二月或三月间。元宵节的起源与传说有深厚的关系,同时在这个节日里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风俗活动。
元宵节的来历有两个主要的传说。第一个传说,是关于元宵节祭祀神明的起源。相传,在古代的中国,有一个同时崇拜天上神灵和地下鬼神的传统,尊奉神灵和祖先是中国人的重要传统,以此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元宵节就成为了向上天神和祭拜地下鬼神的重要节日。第二个传说,是与汉族英雄之一的刘备有关。相传在刘备的帮助下,蜀地的乌巢城被成功夺回,当时正好是农历正月十五。为庆祝这个胜利,刘备特地命名这一天为“元宵节”。
元宵节有许多特色的风俗活动。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观赏和猜灯谜了。元宵节的晚上,人们会在家中或公共场所挂起各种各样的红灯笼,形状各异,大小不一,五彩缤纷,特别美丽。人们在灯谜活动中,既可以品味语言的美好数学,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智力,增长见识,培养兴趣。此外,猜灯谜也是一项增进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重要活动。在猜灯谜活动中,家庭成员可以相互交流,加深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除了赏灯和猜灯谜外,元宵节还有其他的风俗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舞龙灯和舞狮子。舞龙灯和舞狮子都是民间的吉祥物,代表了幸福和好运。人们在元宵节这一天,会表演传统的舞龙灯和舞狮子。舞龙灯的明亮色彩和腾空蜿蜒的舞动,吸引了无数观众,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舞狮子的形象活泼可爱,更是孩子们喜爱的节目。人们相信,舞狮子能够驱除邪气,保佑家庭的平安和福运。
此外,元宵节还有一种独特特色的食物,就是元宵。元宵是一种由糯米做成的圆球状的甜食,里面有馅料,例如豆沙、花生、红枣等。吃元宵已经成为了元宵节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而吃元宵的习俗也有着浓厚的文化意义,代表了吉祥和团圆。在吃元宵的时候,家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分享这美味而甜蜜的食物,象征了一个幸福、团结的家庭。
总体而言,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富有多样的风俗活动。从观灯到猜灯谜,再到舞龙灯和舞狮子,元宵节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美好。而吃元宵的习俗更是代表了团圆和幸福的寓意。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每个人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庆祝这一节日,一同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结起来,元宵节是一个充满欢乐和传统文化的节日。通过祭祀与庆祝,人们纪念着古老的传说,表达着对幸福和好运的期盼。无论是赏灯、猜灯谜,或是舞龙灯、舞狮子,这些活动都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美好。而吃元宵的习俗更是将人们的团聚和幸福体现的淋漓尽致。元宵节,不仅是中国人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次传统文化的盛宴,每一年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到这个热闹而有意义的节日庆祝中来。
关于元宵节风俗作文【篇3】
春节到来又离去,年复一年都是如此。新年,有欢乐热闹,也有宁静美好,你喜欢哪一种呢?
城里的元宵节是热闹喜庆的,道路旁都挂着形态各异,颜色不一的花灯,家家户户伴着月色,围着一桌吃汤圆,除此以外,还有猜灯谜、放烟花等精彩活动。
不管南风北方,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吃汤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元宵别称汤圆,由糯米制成,陷有芝麻、豆沙、鲜肉等,团圆饭上汤圆也是我们家每年必有的甜点,一碗热气腾腾的白白胖胖的汤圆端上来,色泽莹润,咬上一口表皮很Q很光滑,糯糯的,一咬即破,里面的芝麻馅立刻流淌出来,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温暖甜蜜的氛围瞬间萦绕全家。
除了全家团圆,我们还要放飞自己新一年的愿望和目标,于是我和一家人一路欢声笑语,兴奋的去放飞梦想,这对我们是至关重要的。
放飞的梦想,是孔明灯,说到孔明灯,它是个战斗计策,剧《三国演义》记载,孔明在平阳被司马懿围困,他便教手下人点起一个个灯笼随风飞去,司马懿看见了,以为孔明朝那个方向逃跑了就向那个方向追去,孔明得以脱险,孔明灯由此命名。现在放孔明灯以成了元宵节的一个习俗,寓意团圆吉祥。
夜深了,皓月当空,月光皎洁,此时乡镇一片寂静。
我与家人提着灯,来到乡镇的小河边,这条河水平如镜,倒映着明月,月光洒在草地上,洒在世间的一切角落,一切都闪耀着银光。
我们放飞的孔明灯形状特别,呈圆柱形,上下有两个黑盖子,中间凸起,表面糊着一层粗糙的纸,有一轮一轮的环状塑料圈,下面挂着丝线。这孔明灯在月光下看起来是深红色的,闪着银光徐徐升空。
我提笔,写下自己的愿望,事事顺利,学业有成,这虽然通俗了点,却体现了我们朴素淡雅的心灵与我们不同寻常的追求。
落笔后,我瞧了瞧这简单的八个字,饱含了我的深深诚意。
微风一阵阵拂过,带着一丝暖意,我慢慢松了手,孔明灯随风飘去,越飘越远,我凝视着这一切,久久不愿离去。
在这个宁静美好的夜晚,还有许多孔明灯飘在夜空中,成了元宵节独特的`风景。我仰望星空,感到我们那盏孔明灯是最亮的,新一年到来,我们愿望满满,让每一年过得都有深刻的意义。
关于元宵节风俗作文【篇4】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食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君。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在皇宫和寺庙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挂灯,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此日不要杀生,这是一个见血的不详恶兆,所出现的问题则是破财及病灾。
因为“发”如同发财的发,而在此日洗发,会将财富洗之一空,一年存不下积蓄。
破鞋本身就是一个贬义词,在古代人们常用来骂一些不检点的人。大门留有破鞋,通常会被人提到,结果就导致好运不能进宅。而弄破衣服,据说传言会一年霉运缠身。
工具或者其他设备若在当天破损,则意味着来年财富的消失,因此在古代,大多商人都会在此日避免大的机械动工运作,以避免坏事发生。
元宵节当日,不要借给别人钱,据说这样做的话,会把你的运气借走。
关于元宵节风俗作文【篇5】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恐龙之乡”的四川省自贡市更是由于采用各式材料制作各式精巧花灯并举办“恐龙灯会”而闻名遐迩。
元宵节除燃灯之外 还燃放烟花爆竹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关于元宵节风俗作文【篇6】
元宵节要吃汤圆,赏花灯和猜灯迷。为什么呢?因为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他见到一位叫元宵的宫女,知道她非常想念家人,却入宫后很难再见到自己的亲人,常偷偷地哭。他便想办法让汉武帝下旨正月十五让百姓进京,他又让元宵做了汤圆,放在宫门口。十五那天,元宵的父母妹妹看见了元宵,开心极了!他们一家团圆了!因为元宵的汤圆做得最美味,所以正月十五又叫做元宵节。
这天,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妹妹一起做汤圆。我们做的是芝士汤圆。先把水和米粉混合,然后加入淀粉,又揉又捏。再把芝士切成萝卜丁的小碎块。抓一点芝士放到早在手心铺好的面团中,妈妈做的是圆形的,而我与弟弟妹妹却捏一些僵尸、骷髅头、小兔、猪头、小鸟等搞怪的形状。“哈哈哈……”爸爸见了忍不住大笑,“汤圆是圆的,你们几个小捣蛋,怎么做成这种样子?”妈妈却说:“只要大家开心,汤圆什么形状都可以。”
汤圆捏好了,就开始煮了。刚放进开水里的汤圆是沉在锅底的,过了三四分钟后,就全部浮起来了,妈妈说只要是浮起来了的就是熟了的。看到一个个浮起来的汤圆,我们口水都要出来了!就这样,我们一家人围在大桌前吃了一顿美味的汤圆。肚子里满满的是汤圆,心里满满的是快乐。
虽然这一次的无宵节我们只是在家里简单地做了一顿汤圆吃,无法像往年那样出去赏花灯,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元宵节活动,但是我们都觉得很开心很幸福。经历了这段特殊的日子,我更加懂得一家人的健康平安是多么的珍贵!希望病毒早日被彻底赶走,让所有人都能一家人幸福地团聚在一起,做汤圆过元宵。"
关于元宵节风俗作文【篇7】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相传汉文帝在平定“诸吕之乱”后继位称帝,而平定叛乱之日恰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到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与民同乐,就确定了这一天为元宵节。后,汉明帝又敕令元宵燃灯,则又称“灯节”、“灯夕”。传说正月十五是“天官诞辰之日”,所以又称“上元节”。
自古至今,元宵节民间的主要习俗是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明清两代,妇女们还有“走桥、摸灯”的习俗。旧时,到了正月十六晚上,妇女们都罩上白绫衫,手拉手结队而行,走在最前面的举香开道,其他妇女紧随其后称之“走百病”,相率过桥,谓之“度厄”。据说,过桥者能保一年腰腿无病,健康长寿。过桥后,妇女们还要到各城门洞去摸城门上的铜钉,称此举为“宜男”,可生男孩。
每逢元宵节之际,朝廷也要张灯结彩,官员放假,解除宵禁,百姓可整夜出行观灯。节期由汉代的一天,唐代的三天,宋代的五天发展到明代的十天,自元月初八至十七日夜止。昼为市,夜为灯,极为壮观。元宵节所以称灯节,是因为张灯、观灯是这一节日的主要内容。正月十三为“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为“罢灯”又称“残灯”或“阑灯”。明代时北京的灯市就设在今东城区的灯市口。那时灯与市是合一的,元宵之夜在灯市口整条街上,除了两旁商家林立张灯结彩外,珠宝玉器、日用百货,更是应有尽有,热闹非凡。到了清代,灯与市就分开了,“市”归琉璃厂、灵佑宫,“灯”设内城东四牌楼和地安门一带。清末民初时,地安门、什刹海一带正月十五还搞过冰灯,极受百姓的喜爱。所以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历史上还流传着许多元宵观灯的故事。传说,宋代有一对夫妻在元宵夜观灯时走散,恰逢宋徽宗赐酒,妻子急于寻找夫君,竟随手端起了皇帝的御用酒杯,并吟词一首:“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贪看鹤阵笙歌舞,不觉鸳鸯失却群。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酒杯作证明。”风流皇帝听后,还高兴地把金杯赏给了这位妇女,留下了一段元宵佳话。
过去“灯”和“谜”是分不开的,有灯必有谜,所以称“灯谜”,俗称“打灯虎”(此说是从李广在北平射虎的故事中引申而来)。在灯节夜晚一般是把谜条贴在花灯上或挂在拉绳上,猜中者有奖。有的店铺也张灯挂谜,还特意标出奖品,“如有猜中者,奖苹果三千”,当猜中者上前领奖时,奖品不过是一只苹果上插着三根牙签,以此增添欢乐气氛。灯节上出的谜语一般都是通俗幽默,趣味性的。如,谜面为“八戒洗澡”(打一肉食名),谜底是“猪下水”。又如,“农夫心内如汤煮”,(打三字俗语)谜底为“干着急”等。
元宵之夜,上有皎洁的月色,下有明灯万盏,天上人间交相辉映,可谓美不胜收。放焰火、走高跷、跑旱船、耍狮子、小串会等,更是一种民俗文化的展现。
关于元宵节风俗作文【篇8】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等,元宵节的习俗有: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灯……
这天晚上,祁门东街早已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一场“非遗靓东街”活动即将开始。俗话说:“摸摸龙头,万事不愁,摸摸龙尾,干活不累。“就冲这句俗语,这次我一定不能缺席!
吃好晚饭的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去看了。我先来到中心广场,这里早已人山人海,听别人说七点龙灯会经过这里。所以,我和妈妈就在这儿等,一会儿,龙灯果真来了,我拿出手机赶快拍照片,“咔嚓、咔嚓”手机里又多了一份热闹!接着震耳欲聋的打鼓声音,把我们引导到东街------
一进东街,就有许多花灯和灯笼,美极了。瞧,有人在那儿拍照,再进去就是卖汤圆的,一块钱四个,吃着元宵汤圆,心里甜甜的,里面的陷是黑芝麻的,真美味啊!再往里走是好玩又有趣的猜灯迷。我去的时候,工作人员说六点半就已经猜完了,再一直走就是以前祁门古老的房子,房上挂着各种灯笼,再过去就是一些小女孩在弹古古筝等,这声音真美妙啊!东街旁还有戏曲舞台,精彩纷呈!
这次的元宵节活动真热闹啊!听老年人说,我们祁门大约是十年舞一次龙,这一次是最热闹的!我期待着下一次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