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公务员考试网:从两大方面掌握申论写作实战技巧
2024-08-17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写作一直是公考中很令广大考生觉得头疼的一环,许多考生在申论写作环节失分较多,最终导致总体分数不高,从而与成功擦肩而过。那么究竟怎样技巧性的提高申论写作能力呢?在此,福建公务员考试网()就阅卷者的心理和考生对材料的把握两方面来为考生指导有关申论写作的实用技巧,希望能够对备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一、结合阅卷者心理应做到以下四点:
1.文章结构完整
结构完整、条理清晰、立意准确,这是对一篇二类文章的最基本要求。阅卷者拿到一篇文章,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整体浏览一下,浏览的内容包括:题目、开头、结尾、主题内容是否完整,字数是否达到要求,字迹是否工整。看到这些之后阅卷者会给此篇文章一个印象分。阅卷者第二件要做的事情就是看文章题目是否符合题干要求,即判断文章的立意是否准确。因此,专家认为,针对阅卷者心理,考生应该做的就是依主题,立论点。
2.观点务实
申论写作与过去科举考试有相似之处,在科举考试中,考生要针对目前的社会问题谈观点、提对策,而我们当前申论写作亦是如此。所以,在公务员申论写作中务求实际十分重要,很多考生在申论文章中,经常出现很多大而空的论述,较少涉及实质性内容,这是当前申论写作的大忌。为了迎合阅卷者的求实心理,一方面要求内容的绝对真实、本质真实,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把握“中庸”的手法,即在突出讲某一个主要因素时,还要顾及到其他因素,特别是相反的因素;在强调某一方面的主要意见时,还要注意到其他意见,特别是不同的意见。要寓倾向性于中庸之术。不注意这一点,过分强调一个因素、一种意见、一方面观点,极有可能出现片面性和绝对化,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当今复杂的公务活动的客观全貌,这样的答卷无法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3.内容新颖
观点、内容、逻辑结构陈旧的文章,是不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一个问题重复的讲,不但背离了公务员的工作原则,而且也不能满足阅卷老师的求新心理。申论不但内容要新,其写作形式、语言、角度、技巧,都要既遵循规范,又不断创新,才可能适应申论考试的发展变化。同是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其内容、观点、写法、语言却年年有新意,都给人大代表和全国人民以耳目一新之感。同样道理,虽然每年申论考试的模式基本不变,但随着给定材料、题型和阅读量的不断变化,福建公务员网认为考生的答案也需要发展和创新。
4.表达简洁明了
在阅卷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紧、任务中,要求阅卷者快速批改。申论写作要适应阅卷者的求快心理,就必须克服形式主义、文牍主义。在内容方面,要实话实说、长话短说,要摒弃废话、空话、套话;在行文思路方面,不写长而空的申论,写短而精的申论,文章结构要一目了然,争取做到整齐划一。专家发现,有的考生认为文章写得越长,越有水平,这是一种误解。其实,把文章写短,对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申论撰写者要努力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起草文稿要力求言简意赅,开门见山,意尽言止,删去可有可无的内容,做到篇无赘句,句无赘字。
考生在平时备考申论时应勤动笔,无论是写一篇完整的文章还是做其他申论题都应该动手,否则没有实战,只是空想绝对提高不了自己的水平,结合中的申论范文,考生可以对比一下自己写的文章与范文有何差别,再适当调整自己的写作方法,相信长时间坚持下来,到时候在考场上面对申论必然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二、材料是文章的立足之本
有人说申论写作的要求就是写一篇给定材料的议论文,这种说法比较贴切申论的真实含义。专家建议,在这种情况下,要写好申论,材料必然最为重要,撇开材料谈自己的观点,导致离题的现象不在少数,这种申论没有出路。因此,掌握处理材料的技巧,才能在考试中从容应对。否则就会文不对题,造成申论文章乃至整个考试的重大失败。
1.权衡理解文章主题
申论考试中,给定资料从形式上分可能包含文字材料、图表材料;从内容主体上分可能包含国内材料、国外材料;从材料性质上分可能包含理论性材料、事实性材料。但是,无论材料所反映的事例间的关系多么错综复杂,都逃不脱万变不离其宗的本质。
2.文章主题布局合理
简单来说,就是申论材料都会反映现实存在的问题,也会给出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或做法,需要考生判断应该采取什么解决思路以及如何更好地践行这个思路,这个思路的施行过程中可能存在各种困难,需要考生分析应采取何种具体的措施来排除困难、更好地落实思路,解决最初的也是最本质的问题。
因此,专家建议,不管材料多么复杂,都可能从属于以下某个方面: 背景介绍、问题、问题存在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大政方针或正确思路、正确思路的重大意义、异议或错误做法、成功经验、对策等等。
3.引申材料,结尾升华主题
所谓升华主题,就是在主题的基础上自然延伸,透过材料描述的现象,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主题内涵。而在文章最后的总结升华,一般要扣准主题,集合材料阐释出包含新意的观点,从而将全文的思想境界提升到合理、可信的新层次。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更多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