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回来深圳了,放羊般的生活也告一段落。经过半年瞎折腾,我的生活归于平静,不再有翻滚尘土,也不再有鸡鸣狗叫。没有工作的半年里,我一边调整状态,一边放纵自己,一边学习充电。十一月,是马是骡,还得拉出去溜一溜。不过,检验实力之前,我已经成功把自己“坑”了一把。
十一月,挖了哪些坑?
第一坑:20篇文章,公开的承诺,跪着也要写完
10月30日的推送,我立下了一个“誓言”:11月要在自己公众号里推送原创文章20篇以上。对于不习惯日更的我来说,简直就是灾难,意味着我几乎每天或者隔天就要发一篇,还要保质。在简书写作四个月,我基本上是一周写1~2篇。
不管如何,坑已挖,跪着也要实现承诺:每一篇文章我都会保证质量,毕竟写文是为了更好地思考,不能纯粹为原创标识而敷衍,非走心之随笔散文不写,非有价值之干货不放,非独立思考之书评不作。
挖了坑~~~跪着也要写完第二坑:漂流阅读,专注力的取舍之坑
我参加了新世相的11月读书漂流活动:每个月阅读四本书,书由他们指定寄送,每次看完我都要出邮费寄回去,等新世相图书馆把下一本书寄给我,如此循环,参与本次活动收费129元,一个月内看完全部退回书本,可以全额退款,否则129元打水漂。简单换算一下,除去每本书寄出寄回在途中要消耗4~5天,我阅读一本书只有2~3天的时间。
即使明知是个坑,我也决定跳进去。
第三坑:马不停蹄的约见,只为听君一席话
这半年,有几场约好的交流都没成行。这次回来,我要约见3位朋友,交流不同的话题,另外11月前两周周末的活动已经排满,但愿没落入无效社交的大坑。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的视野还太窄,就像大前研一说的,多跟人交流,实地了解他人的思想,可以锻炼自己的思考力。
除了这三个大坑,我还要找工作,还要参加网络课程,真怀疑自己是蓝翔学校出来的——专业挖坑。
为什么我要给自己挖坑?
自控:寻找自律的边界
柏拉图说自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与欲望的控制。我想是时候控制自己贪玩的欲望了。很多朋友都说我很自律,很努力。其实,知道真相的你们眼镜会掉下来,你们只是看到一个假装努力的我。因为我从来不会告诉你:我几乎每天都会浪费一两个小时玩游戏,一两个小时看体育新闻,还有一个小时刷朋友圈(目前已戒掉,偶尔翻看)。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当做历练也好,赌博也罢,跳出舒适区,来到学习区,这是一次重要跨越。我想看清楚自己自律程度能去到哪?通过挖坑,让我面对诱惑时,更能经住考验,形成良好的习惯,在大脑里形成自我意识,把写作、读书当成吃饭、睡觉这种自发自觉的日常行为。
公开承诺+厌恶损失
《影响力》里有这样一个法则,叫公开承诺与一致性。人们公开承诺某件事情,最后完成承诺的概率更高,而公开承诺分成了书面和口头承诺,心理学研究发现,书面的承诺比口头承诺更有效。为了完成目标,我就直接在公众号和朋友圈公开承诺。
当然,为了让自己更自律,我加入了惩罚机制:每少完成一篇,就给公众号粉丝发50块钱。心理学上还有一个名词叫“厌恶损失”,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是个害怕损失的主。像我这样厌恶损失的家伙,一定会努力完成任务的。
提升专注力
新世相的活动,除了对我的时间管理能力提出要求外,还对我专注力提出了要求。虽然我喜欢看书,但是注意力很难集中。我仔细其原因:第一,看书还想着其他事情;第二,诱惑太多,比如微信、QQ;第三,没看完以后慢慢看。
对于第一点,暂时无能为力;第二点和第三点,通过读书漂流活动,可以让我集中注意力完成阅读。为什么呢?
第一,自控行为有“我要做”和“我不要做”两种。每个人内心更愿意接受那些顺从人性的行为。就像早起运动和睡懒觉,我们内心更倾向于睡懒觉。我通过增加违规成本,强迫自己做“我不要做”的事情,从而提升了专注力。毕竟看不完我损失的是129元。第二,活动有时间限制,一个月四本书,平常事情那么多,我必须提升专注力,否则没看完就要寄回了。
真正的自律是建立在自知、自信之上的,不是盲目的自我压迫。我设定了这些坑,也在于知道自己对目标的了解。我在以前的文章也谈过,目标应当是可达成的,只要努力踮起脚尖就能碰到,而不是浮夸的。
挖坑,是为了提升自己,而不是让自己瞎忙。每一个坑,都像我前进路上的山丘,不知道山丘的那边是不是美丽的星辰大海。
但我知道:越过山丘,才能知晓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