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专区 小学知识 中学知识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学习中的“弯道超车”效应

2024-12-14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小时候常听大家议论一个伤仲永的话题:
某某小孩小时候学习很努力,成绩优异,大家都对他抱有超高期望,认为TA以后肯定能上名校,可到了初高中就开始不行了,被身边人反追,最后高考成绩平平,只进了一个普通二本。

每个硬币都有正反面,小时候的学渣也可能变成后来的学霸,并且例子还不少。
我从小各科成绩都很烂,数学经常考10多分,语文造句和作文都不行,老师当时在我妈面前赠我一评价:“接受能力差”,我到了初中之后成绩开始从低谷反弹,接下来一直维持在年级前几名的状态,曾经一度最烂的数学也成了最拿手的科目。

如果说孩子的学习就像一个开车的过程,大家都是满满一箱油上路,为何那些学开车快的、上路早的,最后抵达目的地时会比其他的车要慢呢?带着疑问,我试图从孩子的独特的学习成长过程去解释一二:

  • 记忆优势的边际效应递减

在孩子早期学习阶段,主要是以记忆性学习为主,这时候谁记忆的内容的多、谁更早开始记忆,成绩就会更好,身边很多父母让孩子从小开发右脑训练,还有在幼升小前去读学而思的,就是为了让孩子的记忆能力和记忆性知识储备的更多。可到了初中开始,理解性学习开始增多,高中以后更是以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等综合为主,这时候单纯性的记忆学习占比降低,记忆力所带来的优势相对就不明显了。

  • 青春期来临前内在空间被透支

孔子说15岁立志向学,说的是从青春期开始才有真正的学习一说,那时候孩子才真正用自己的思维进行复杂性认知和创造,在此之前孩子还在跟随自己内在的生命密码完成一系列从身体到情绪、认知、心理和精神的建构,这种建构是有内在顺序的,孩子一定是经历了身体的自由、情绪的体验、感觉的唤醒、心理的活动、进而形成内在的认知和精神。现实中,家长和老师会用人为意志要求孩子跨过感觉和心理直接在认知层面学习,孩子学习了大量记忆性的知识,却无法转化为内在的智力。在本该进行自我建构的时期,花了大量时间在用功学习这件事上,到了后期需要发挥独立思维的时候,发现自己被透支。

  • 心智水平跟不上成长节奏

学渣变学霸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某种特殊的愉悦体验,带来超强的内驱力,有时候和老师和身边人的肯定认可有关,但更多时候是由于孩子的心智水平和成长阶段刚好匹配,甚至超出成长阶段时,孩子的学习游刃有余,这种体验感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孩子去进一步探索学习,形成正向循环。心智水平高的孩子,会将知识内化吸收成自己东西,并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学习中的“弯道超车”效应

学习的过程从易到难,就像是一条平路到上坡的弯道,有些孩子早早上路,却用2档起步,平路阶段3档提速,在上坡时感觉力不从心,甚至半路就油耗尽了,只能停下来。而有些孩子虽然出发的晚,却合理地根据路况分布车速,1档起步,上坡时2档提速,弯道时3档加速,于是弯道超车了,满满一箱油走到目的地时还有的剩。

理解了弯道超车,也许我们不会被集体无意识影响,着急忙慌地让孩子接受“知识",不必要求孩子一定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拿孩子间做比较,让他们自主地根据路况调整路线和车速,他们就一定能轻松上路、享受全程地抵达目的地。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