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也想知道你的情况,你透露出的信息能让他们大致估计出和你能有什么样的关系。自我透露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别人走进你的生活。
自我透露
问开放式问题、称赞、解释说过的话,以及第十一章将提到的“软行为”,都有助于让对方喜欢你。但是,使用这些方法并不能让他们认识你自己的世界。
别人也想知道你的情况,你的态度、兴趣、价值观、住址、工作、娱乐活动以及今后能有多少交往的可能。你透露出的信息让他们大致能够估计出他们和你能有什么样的关系。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人际关系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那很可能是因为别人对你的了解不够。
(如果你一直保持神秘感,对方可能会因为缺少交流而生气,认为你对他们不敢兴趣。)
自我透露的过程
自我透露可以是互相敞露心扉的过程。
自我透露具有典型的对称的特点,即双方通常是以同样的进度敞开自己。除了咨询服务外,很少有人愿意单方面透露太多的信息。
你可以通过增强这种对成型来促进人际关系的自我透露。提问题,对对方的回答表示感兴趣,再尽量把这些回答与自己的情况和经历联系在一起。
在自我透露的过程中,你还可以采用设定对方回答的方式来得到你想要的信息。
比如,如果你想知道对方的名字,可以这样说:“对了,我的名字是_____,你的呢?”
通过自己首先公开一些信息,对方就能很明显地感觉到彼此是在交流信息,而不是一对一的采访,同时他也清楚地知道了你希望得到的回答。
这种设定回答的做法让对方很容易就能把自己的信息说出来。
随着自我透露对称地进行以及信任的建立,交流的内容也逐渐深入。
通常的交流都会经历以下四个阶段:套话、事实、意见和感受。
1. 客套话
两个人一见面,几乎总是以客套话开场。
典型的客套话有:
“你好。”/“最近好吗?”/“你好,很高兴见到你。”
(回应客套话,用客套话就够了。)
2. 事实
寒暄之后,人们通常会交换一些事实性信息。
对与新认识的人来说,就是指关于你个人的基本情况;而对于熟人来说,则是指最近的状况:
刚开始的彼此交换事实信息,有点像工作面试。每个人都试图发现两个人之间是否有足够的共同之处,是否值得发展这份友谊。
(我们都没有再见面的想法了。)
3. 意见
意见比客套话或事实更能够让别人了解你。
真正想了解你的人会进一步了解你对政治、金钱和爱情的看法,而不仅仅满足于知道你在佛罗里达长大,是一个图书管理员。
如果你以公开一些的态度表达你的意见,别人就可能借此展开有趣的谈话。
4. 感受。
感受与事实和意见不同,因为感受不是仅仅描述发生的事情。表达对此事情的看法,而是要传达你在感情上对此事的反应。因此,你对感情的表达通常被认为是对你这个人的最深刻的洞察。
注意以下例子的区别:
透露自己的事实和意见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你不愿说出自己的感受,别人很可能会认为你冷酷、浅薄、不喜欢和他们接近。而且,如果你把感情堆积在心里,很可能会发展成多种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
(每个人都希望在生活中找到爱、快乐以及被别人接受。)
怎样让别人对你的自我透露感兴趣
(光说事实不够,陈述的事实要和自己有关。不能光提到事情的场景,却不提到场景中的自己)
(加入自己的感受)
自我透露常见的问题
给人错误的印象
如果你夸大优点、隐瞒缺点,或者根据对方的需要来表述你的观点,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在社交活动中成功的几率会更大。但实际上,这只会给你带来更多的麻烦。
这样做有两种后果:
- 对方感到厌烦,因为他对你描述的“完美”的形象不感兴趣;
- 对方会被你的假象所吸引。(喜欢的是虚假的你。)
在社交场合遇到新面孔时,我觉得诚实和准确才是明智的选择。
(没有人能做到让所有都喜欢,即使那些名人如奥普拉、特朗普。)
就我来看,最好是城市地展示自己,让愿意和你交往的人来与你做朋友。
不被人相信
自我透露,只有在对方相信你时才有效果。
有如下几种办法:
内容具体: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加上具体的名字、日期和地名。
比如,不要说“我1994年在欧洲工作。”而说“1994年夏天,我在瑞士的马尔摩教英语。”
不要用「疲惫」、「高兴」这样太宽泛的词描述自己,试着用文字绘制出具体的图像,以此表达你的感受。
比如“我双手发抖,膝盖互相碰撞。我张开嘴想喊叫,却喊不出声来。”就比简单的一句“我好害怕”更可信得多(也有趣得多)。
展示反面
(让自己的形象更加丰满,而不是只展示完美的那一面。)
观点不明确
很多人常常把自己真实的观点掩饰起来。
(用第一人称“我”,而不是用“你”。)
害怕对方生厌而退缩
(你能给别人很多,不要怕。你能给他们人际交往的才能。)
几乎所有的现代人都受到缺乏人际交往这一问题的困扰。大多数人亲密的朋友很少,很多人甚至没有什么亲近的朋友。许多人觉得他们只不过是在被很多人推移着前进:老师或老板、同学或同事、加油站服务员或售货员——甚至包括住在一起的家人。
因此,如果你能够以坦诚的态度,与对方建立一对一的个人关系,真正接触到对方的内心,那么你很可能会受到对方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