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时候,我写了一幅对联:
读书写字常走路,
修身养性多喝茶。
贴在门上,当成春联。
多喝茶和常走路来我家的朋友看了,都说我开始“修仙务道”,自在逍遥了。
我说,你们不也是在做同样的事情么?有谁哪天不走路、不喝茶的?不喝茶的有可能也有,但水肯定要喝的。他们唧唧哇哇地和我争论:我们没有读书呀也没有写字呀,更没有像你这样“修身养性”啊!
不读书不写字的人也有,但他们都在看微信聊扣扣刷简书微博,甚至在什么陌陌同城之类上面聊得人欢马叫,有的更是通宵达旦日夜不寐。现在基本上是个人都捧着手机不停地刷屏,所有碎片化的时间都用在碎片化的阅读上了。
全民化的史无前例地把屙尿拉屎吃饭喝酒坐车过马路的空隙都塞得满满当当,识字的不识字的都在点击发送阅读收听,无论视频语音图片文字都不曾放过。空前高涨的热情,连咫尺相对的亲人友朋,也仿佛远隔万里,倒是那千山万水之外的陌生人,才是心心念念情投意合的“知己”。
这跟读书写字差不多,都是在吸收外部传递的信息,和活着的人做相互的交流沟通,跟这个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虽然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混乱不堪,但也是具有相同功能的学习;这跟读书写字也有区别,姑且不论碎片化的东西和系统性的学习在连贯性上的不同,单凭两者的内容,就有天壤之别:前者是动物本能的勾搭,后者是精神层面上的升华。
但我不会轻易把这些话说出口,因为认识我的朋友都比我有头有脸,今天之所以写出来,是因为他们基本不会看超过一千字的文章。
再说修身养性。
如果只靠嘴巴上说说就能做到,那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做神仙。修身养性不是修行,但都具有修练的意思,大概只是层次上的不同。我在这方面还没入门,也就没有资格谈论。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在生活中尽量改变自己不好的一面,把已经知道的性格劣根、为人处事不当的地方革除,务使其不积攒长大;利用可以利用的机会,向人、事、文字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凡是比我好的,都可以做我的老师。
啰嗦了这些,说和听的人都有些兴味索然,便走进书房,取墨铺纸,练练毛笔字也好。
饱蘸浓墨,信手写下:
一天只吃三顿饭,
有时要穿两季衣。
父亲一直对我练写毛笔字嗤之以鼻:第一是写毛笔字得站着,弯腰爬背对颈椎不好;第二是“又不卖钱,写字做啥?”第三则是:“啥子爱好不好,偏偏要爱好写毛笔字?现在除了学生,哪个还买笔?!”……总之,父亲认为我用笔特别是用毛笔写字,多少有点“不正常”。
可是,今天父亲看我写的这两行字,却在一旁咕噜:“这才说对了的嘛!外面在下雨,等下吃了饭出去不要穿短袖,拿件厚点的外套……”
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人人都极端自我,特别反感心灵鸡汤,对任何不符合自己意愿的说教都心存芥蒂。每个自命不凡的身体,都罔顾“多喝茶”和“常走路”带来的益处,也把“读书写字”的行为当成想要“修仙务道”的去路,该不是只注重碎片化阅读带来的后果吧?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