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马尔科姆•葛拉威尔在《异数》中写道:“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这就是风靡一时的“一万小时定律”。由此推算出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一万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四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需十年功夫,作者称之“十年定律”。
看到这个结论我们是不是可以十分自然地认为,拥有少有的意志力和魔鬼般持之以恒的品质的人,只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持续努力,就能够造就出超越常人的能力,成为行业的高手。所谓的“成功”难道不就是在某一领域花费的时间量的积累,达到一万小时后就能够成为专家吗。套用一个中国成语——“熟能生巧”的话,听起来就简捷多了。花费一万小时用于练习后,就能从从一个陌生的领域造就一名“熟练工”,最终成为一个精巧的“专家”。
像迈克尔•菲尔普斯11岁时开始大运动量训练,每周练7天,每天至少游5个小时。2016年退役前,他的奥运会总成绩:23金3银2铜;世锦赛总成绩:26金6银1铜,历年的泛太平洋赛的成绩斐然。"菲鱼"的成功似乎证明了“一万小时定律”正确无误。
实事真的是这样吗?看看楼下的下象棋大爷,大半生都在切磋棋艺,依然是一个“臭棋篓子”,此时又发现“一万小时定律”彻底的破产了。
训练的时间足够长未必能获得某种专长,从某种角度来说单纯一万小时的时间积累不仅不能提高练习水平,还有可能停滞不前甚至导致退步。
艾利克森的《刻意练习》告诉我们,想成为一个专家,单纯依靠一万小时的时间累积远远不够,还需要“刻意练习”。只有在刻意练习前提下的一万小时才有用。
通过刻意练习提升一项能力需要满足四个条件:1.明确高绩效的目标,即应该实现哪方面能力的提升;2.尽可能找到这个领域中最优秀的专家,或者高手,或者经典书籍,及时获得高质量的反馈;3.研究最杰出的导师或者成功案例背后可能的成功的原因;4.不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训练。
“刻意练习”的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天才是可以通过训练造就出来的,每个人都可以刻意练习的方式成为一名高手。
天才都是经过刻意训练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反过来思考这个问题,经过所谓"刻意训练"都能成为天才吗?
“刻意训练”要求条例复杂,需要诸多因素配合,除了专家导师指导、高质量的即时反馈等等外部因素外,练习者的个人内在因素同样起决定性的作用。难说“刻意练习”就是是造就天才的灵丹妙药。
就拿减肥来说,一个人体重超重有了参与健身运动的心理要求,即便利用了“一万小时定律”采取“刻意练习”的方式去跑步、“撸铁”(哑铃、扛铃等自由重量训练),如果不做好饮食管理的话,花费几天的时间,挥洒了几十升汗水,消耗卡路里的运动成效会在一顿失控大餐中烟消云散。
要知道进食行为可是基因的驱动作用的结果,因为人类已经被饥饿折磨了几万年,进食的强大欲望早已内化到我们的基因里了。节制饮食意味着行动起来去对抗来自人类万年进化出的基因的驱动力。如此说来,成就自我除了满足"可以练习"条件,还必须调整个人的心智模式才能迎接即将到来的变化。
调整心智模式才是成就自我,必要手段。
首先,找准目标,确定方向。
确认自己愿意去完成一件有意义且有挑战性的任务的愿望,并热情地为这件事付出时间和精力。这项任务有意义意味着它是有价值的,对自己而言完成它是快乐的,专注快乐有意义的事情,去做快乐有意义的事情,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乐趣,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想象一个挥汗如雨的健身者,他正与自己的身体对话,在聆听来自身体的声音,犹如与自己的身体谈一次恋爱,他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从来不会把这样的付出当成负担。那些取得非凡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对自己面对的挑战充满非凡热情的人。
其次,为达成目标制定一个规划,并改善心智模式。
比如减肥增肌,什么样的健身计划适合自己,如何控制膳食、睡眠规律的养成等等。通过完成一个任务目标,制定一套计划改变现有的生活态度,优化自己的生活作息习惯。当然,不要等待完美的计划后再开始行动,一旦长时间沉溺于规划,不停地幻想你的计划时,就会降低完成它的热情,直到放弃计划沦为空谈梦想家。千万不能掉进完美主义的“坑”。
记住,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其它的诱惑都要为你的既定的目标让路,以促使自己顺利地达到最终目的,心态的背后是关于你对世界的认知与假设,以及你的思维模式。比如健身,我以为,每一个参与健身运动的人都要认识到,不是通过健身改变自己的生活,而是希望改善生活状态,来更好的健身,最后让自己和自己的生活更完美。
第三,有效地行动起来。
稻盛和夫教导我们:“眼睛可以眺望高空,双脚必须踏在地上。”有闲工夫无止境的想象,不如前进一步,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要用行动去向上提升。摒弃完美主义情节,先完成再完美,“Waiting for life is waiting for death.” 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你不动,然并卵!
行动有天然的纠错机制和天然的激励机制,行动天然为我们设立了很多的障碍,看似一件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促使自己去思考,去行动,去思考,去尝试,去创造。在这种倒逼机制下,自己的潜力就容易激发出来。在行动中又能够获得内心的充盈,又带给我们喜悦,激励我们继续前行。行动是一种能力,是挖掘自己潜质的一种力量。
第四,一旦开始行动,必须持之以恒的保持下去,养成行动的习惯。
把注意力放在正在做的事上,而不是取得的结果上,持之以恒地关注自己正在做的事,自然会呈现它的效力。但持续地保持下去需要消耗自己意志力。意志力大致是一种容易被耗竭的身体资源,比如很多人面对减肥、跑步、甚至读书的时候,一开始信心满满,保持一段时间后,意志力涣散了,最后主动地放弃了。注意,在这里我没用“坚持”二字,因为你即使拥有无与伦比的意志力去咬牙坚持,那不过比身边人的牙齿咬的时间长一点,一旦意志力涣散时,挑战也随之失败。
试想一下,菲尔普斯多年如一日的身体素质、游泳技术训练,是靠毅力坚持的结果吗?答案是否定的。之所以认为菲尔普斯有毅力,意志力强大,是因为他保持多年后世人给他贴上了有毅力的标签而已,如果请他尝试学习小提琴的话,大概不出几个月也会放弃吧,这时你能说“菲鱼”没有毅力吗?毕竟所谓的毅力是需要消耗身体意志力资源的。
也许有人又说游泳是菲尔普斯的兴趣,哦哦,如果“菲鱼”不去持续练习游泳的话,也许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游泳会这么有趣。比如不嗜辣的人开始尝试大口吃辣椒带来痛苦时,需要自己的毅力去忍受,等时间一长,感受到无辣不欢时,嗜辣就成了他的兴趣,这样的饮食爱好带给他的享受是恐辣的人无法想象的。因而,在没有能力承受练习过程痛苦的人,很难成为一个高手。单凭毅力投入“一万小时”坚持“刻意练习”成就自己是不靠谱的方法,更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智,并赋予热情,保持并形成自己的习惯。至于兴趣嘛,那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并能用来享受的。
由此说来,假使你现在还是个“旱鸭子”,千万不要告诉自己对游泳不感兴趣哟,毕竟长了这么大,不去呛几口水咋好意思说自己尝试过游泳嘛,上天不需要你成功,它只需要你尝试。
第五,及时复盘训练效果,时时观想预期目标。
及时复盘是提高能力的一种手段,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认清问题背后的问题。通过复盘再现练习的情景,分析得失,反思回顾,总结规律,发现和产生新的想法。复盘的过程能够深入到自己的思维层面和逻辑层面,将好的经验固化、将误区纠正,不断的自我进化和提升。如果不及时复盘,就会忘记曾经犯的错,也会忘记曾经获得的宝贵经验。正如一辈子下棋的“臭棋篓子”,一天对弈N次,从不或极少进行复盘作业,思维模式的固化导致技艺水平得不到提高,还有可能退步。
观想是一种很好的前瞻性的洞察方法。通过我们的意象将感知向前探视、触及我们的预设目标,从而产生出现在“拥有”它的意念和感受。把自己预设的目标和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写在纸片上,放入口袋,没事就看看,有空就想想,形成意象植入脑海,让目标吸引自己走向成功。这与射击八字诀:“有意瞄准,无意击发”同理。优秀的射击运动员,举枪后透过准星瞄准靶心,长时间专注地保持着,直到闭上眼睛也知道靶心所在的位置,在全身充分放松中食指缓缓压向扳机,在无意识间枪响了,完成击发,这样才能打出好成绩。假如有意识地击发,突然扣去扳机,由于手的抖动一般都会打偏的。优秀的狙击手的有意瞄准就是透过准星,锁定target是观想的极佳境界,无意击发是一个自然达成的结果。时时观想让自己从“有意”的状态,到“无意”的状态,积极却放松,努力但不用力。
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心智操练的过程,它不是时间上的堆砌,也不是机械性的模仿,是在经意和不经意之间找到的一种微妙的心理平衡状态。
我们讲到当很多人面临减肥塑身时,都望而却步。而一些真正开始健身,并拥有完美身材的人却持之以恒地欲罢不能。我们似乎十分自然地认为,那些能够年复一年坚持的人,可能具有罕见的意志力或是持之以恒的品质,我们其他人就是不具备这样的品质才导致我们无法坚持。其实不然,由于他们与其他人的心智不同,勤奋本身就已经成了他们一种风格。
否认自己的兴趣、天赋、意志力只会给自己提供不愿意尝试,轻易放弃的理由,让自己相信没有某个技能的天赋,容易产生 loser 心态,在心理上滋长出“倒霉蛋模式”。
有人说沃伦•是“为分配资本而生”的,巴菲特回应道:“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没有人生来就有擅长某种工作的天赋,因为标靶明确的天赋并不存在。”
《刻意练习》一书的作者说:意志力和天赋,都是人们在事实发生了之后再赋予某个人的优点。
天才不是一种能力,能够发展出这种潜质才是真正能力。另外,我相信智商也是可以训练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