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专区 小学知识 中学知识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影响我们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

2024-12-17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有时候,思考的角度决定一切。”

我们常常因为很多事情生气、失落、气愤、沮丧、迷茫——吵架的父母、画大饼却不兑现诺言的上司、谄媚的同事、插队的人、不公的社会、找不到方向的自己……但事实上,让我们生气、失落、气愤、沮丧、迷茫的或许不是这些人或物,而是我们对于这些人或物的看法。

我会通过本文说明为什么会如此,以及在电影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如何利用这种现象来进行自我改造、社会改造和广告营销。

我也会通过下一篇文章《如何利用思维盲区和知觉空隙训练自己的高级认知能力》来说明,我们该如何主动改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来完成自我调节。比如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达到理想状态,如何应对生活中不可改变的现实状态,甚至如何找到自我价值所在。

在此基础上,我会通过另一篇文章《拥有成熟的知识体系或框架并不一定是好事》来说明,拥有高级认知能力的情况下,如何重新认知一些事物,比如为什么建筑师、律师、经济学家等等这类人相对而言会拥有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框架,相比之下很多普通人包括我们自己,似乎形成不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拥有不同知识或知识体系的人一起合作如何解决产生的冲突,以及如何在合作中找到最优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影响我们的不是事物本身

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

>>

- 01 -

在TED演讲中,Rory Sutherlan教授提到,英国人花了600万英镑,目的是将巴黎到伦敦的高铁时长缩短40分钟,来提高乘客满意度。

如果有更省钱的方法,你觉得会是什么呢?

其实我们可以在高铁线路上装上无线网络,这个花费只需要6万英镑,只有原来的1%。这个方案有让乘坐时间缩短40分钟吗?没有。但它让这段旅程变得更加愉悦和有用。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发现,度过一段愉快时光,时间往往过得很快,而度过难过、煎熬时光时,时间往往显得漫长无比。

按照同样的原理,我们可以衍生出其他解决办法,比如让超模们手持名酒庄的红酒在高铁上提供服务,这个花费只需要100万英镑,也比原来省500万。换来的效果是:人们估计不仅感觉愉悦,更可能希望高铁开得更慢些!

所以,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一定需要从问题本身入手,也可以从人们对于问题的认识角度上入手。这也反过来说明,有时候影响我们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于事物的看法而已。

- 02 -

有一部青春电影,很多人认为是都市肥皂狗血剧情,叫《二十八岁未成年》,我却觉得,这部电影是讲同一个人以不同心态去看待世界。

电影设定了一个和好玩儿的模式:二十八岁的女主凉夏吃了魔法巧克力,记忆和知觉就回到了十八岁,中间十年的事情就被遗忘得一干二净,每次巧克力效果消失,凉夏再次回到二十八岁。

于是十八岁和二十八岁对待事物方式的巨大差异就特别明显。二十八岁的凉夏怯弱、温顺;十八岁的凉夏勇敢、叛逆,为所欲为。比如二十八岁的凉夏可以说是个没有自我,没有梦想的人,被男友甩掉之后,感觉生无可恋,似乎整个世界都崩塌掉了,可当心智回到十八岁,一切都变得不重要了,在她眼里,男友不过是个刻板大叔,什么失恋分手都是狗屁,重要的是追星、自由,以及当画家的梦想。

对于观众来说,正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产生了不同的反应。最终,因为十八岁的出现,凉夏重新拾起了画笔,改变了人生轨迹,成为了著名画家。

同样的还有,电影《黑客帝国》中,当浑浑噩噩的男主尼欧,发现自己所处的世界其实是虚幻时,开始以全新的角度看待世界,成为了整个世界的救世主;在电影《永无止境》中,穷困潦倒的作家埃迪因为无意中吃了药丸激发了大脑潜能,开始以全新角度看待整个世界,并逐渐施展自己的抱负,最终成为了成功的金融学家和政客。

如果以上是一种模式,那这种模式就是,一个人,因为某个特定的触发器,看待问题的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所以不妨如此举例:

如果医生告诉你,你得了癌症,过不久就要死翘翘了,现在你怎么办?

如果父母告诉你,你不是他们亲生的,你只是他们从福利院抱养的孩子,你会怎么想?

如果你突然彩票中了奖,拥有上亿的奖金,你要怎么安排这笔钱和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因为什么变故,突然失去了双手,你又该怎么办?

当我们生存的环境改变了,当我们所处的地位转变了,当我们所拥有的东西转变了,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就会改变。

在百度贴吧有个帖子叫《濒死者日记》,贴吧作者被诊断为“蝶窦癌”,在他片段式的碎语中,能明显地感受到对于亲人、对于同事和对身外物的表现及处理方式的转变。绝望等死之后,医生最终给出的病理报告诊断癌症为良性,作者幸运地恢复。

在帖子最后一条中,他留下一句话:“原来这个世界是可以变美的,关键是自己怎么看。在将来的岁月里,也许我还会自卑,有可能10年、20年甚至一直到离开,但我会尽量让自己少些抱怨多些努力”。

另外,微博上有位网友po了自己的经历,因为不自爱染上了性病,在无休止的治病、疼痛和难以启齿中,只希望重新拥有普通正常人的生活。

发现了吗?同一个人,因为一个事件或者一个境遇的触发,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

以上都是在极端状态下产生的对事物看法的转变。而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生活中,这种转变其实无处不在,只不过,我们没有注意到而已。

- 03 -

对事物看法的转变在现实场景中特别有用。

有人用它来改变社会服务。比如在地铁中加入显示器矩阵,提醒乘客列车即将到站的时间,人们便从盲目等待和对不可控的焦虑中,转变为“自以为的可控状态”,从而不再焦虑;同样地给红绿灯加上倒计时也能起到这样的效果,从而减少因为焦虑造成的交通事故发生概率。

有人用它来实现广告营销。比如“钻石阴谋”。人们都以为钻石贵重是因为它的稀缺性,而事实上,只是早有人人为地控制了它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渠道,并为其赋予情感意义,大肆宣传“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让人们把钻石看作是情感象征。这个案例成功到,即使今天这个阴谋被揭穿,很多女人对钻石的渴望也不会减少,很多男人也不会因为钻石本身没它表现得那么值钱而拒绝买钻戒。

有人用它来进行自我调节比如把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来过,或者为自己写下墓志铭,“如果我就要死了,我要怎么安排自己的时间,才能让我不后悔度过余生。”比如失恋的人如何走出失恋阴影;家庭不幸的人如何对待这种不幸;比如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为什么有的人迎难而上,有的人不断消极抱怨;比如被人坑的时候如何从容应对。

在我们刚刚举的各种例子中,都存在一种情况,那就是,人物虽然改变了对事物的看法,但这些改变都是被动的,他们需要“触发器”。有没有不需要“触发器”就能直接控制自己的思维,转变对事物的看法呢?

有的,那就是转变对事物的认知。被动改变对事物的看法并不代表我们对事物本身甚至我们自己拥有清楚的认知。而如何才能转变对事物的认知呢?我们需要一种能力,叫做元认知能力。在下一篇文章《如何利用思维盲区和知觉空隙训练自己的高级认知能力》中,我将具体说明。


我是高毅,我在做一个长期实验,人说“觉己、觉他、觉行圆满”,这一生能做到“觉己”我想已经很不错了,人人都想改变世界,但有多少人能认识自己呢?欢迎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觉己”,告诉我你的思考,我愿意搜集整理并回馈更多。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