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专区 小学知识 中学知识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普通人如何抓住认知优势的红利?

2024-12-16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前几天,从成甲老师的公众号里了解到,他的新书《临界知识》即将内测;因为看过他公众号里的几篇文章,自己看的连连称奇,特别是颠覆自己以往对学习的认识。

所以,每天守着他更新,推出内测广告;终于在各种焦灼等待中,书出来了,我第一时间下单。

而且实践自己一直以来的“以教为学”的方法,我拉个了个分享群,付费9.9元可以听我解读《临界知识》,而且我将抽出一位幸运用户,包邮赠送这本书。

我为了自己和付费用户,能抢先别人升级认知,早点收益,不知天高地厚地向大家许诺:收到书后,我将花一天时间精读完,然后给大家做分享。

但是书拿到后,才发现,一天的时间太紧张了,书比较厚,加上序言大概有300页左右,而且纯文字,而且有很多烧脑的概念。

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不想用偷懒的方式,比如简单梳理下书中核心观点,然后复述给大家,因为大家来听我的分享,不是听我复述而已,而是借助我深入浅出的解读,帮助升级认知,改变自己。

那么在这篇文章里,免费分享给大家,觉得有收获,别忘了狠狠打赏。

首先,我们来玩个游戏,花5分钟左右的时间,扫码看下这篇文章。

99%以上的人,能看到,有一个学员故意找茬,挑彭小六知识管理课程的服务问题,但是这个现象,只是为你增加了一些谈资,对你生活不会有任何改变。

40%左右的人,能看到,作为一个知识服务者,在面对客诉的时候,处理的套路是1 道歉 2 分析内部原因 3 找客户确认原因 4 提出解决方案;但是这个知识,对非知识服务者,没用,对非客诉问题,没用。

5%左右的人,能看到,在所有人面对质疑的时候,都可以使用的处理套路是1 道歉 2 分析内部原因 3 找客户确认原因 4 提出解决方案;结论好像是一样,但它能适用于更多的场景。

比如一个写作者,在面对读者质疑的时候,不再是先骂对方一句傻逼,而是用我们上面总结的套路去处理;比如一个员工,在面对上司质疑自己工作效果的时候,同样可以用上面的套路。

那能看到一个知识的底层规律的5%人,往往就是社会的精英阶层,因为他们能融会贯通,打破知识与知识间的阻碍,更快速的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同样的,比如在知识管理上,也有这么三个层次,可以把人区分开来。

第一个层次的人,只看到知识管理的整理,把各种资料啊文章啊分门别类的放到一个地方去,但是这还不够,因为你整理的东西,没有用起来,那就只是永远躺在那儿的信息而已。

第二个层次的人,能去学着把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比如学会了项目管理,就把这种能力,用到公司的项目里;但是,他的生活可能一团糟,也就是不善于把项目管理这个专业能力,用到生活和其他领域里。

第三个层次的人,能将某个领域的能力,在其他领域也用上,比如会项目管理的人,其实可以把健身当一个项目,把经营好家庭当作一个项目,把教育孩子当一个项目,从而把项目管理的套路,都可以用上,而这就是创新。

当然知识的创新,除了一知多用,还有不同知识混合在一起用,这点不做展开。

那么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做个小结,无论是认知的底层规律,还是临界知识,其实是同一个东西,也就是能跨界使用的知识。

而临界知识,又可以细分为两种能力,执行能力和结构能力。

这就好比在每个领域,隔行如隔山,隔的是表层的专业能力,而底下的执行能力和结构能力,是相通互用的。

比如执行能力中的时间管理能力/知识管理能力/目标管理/项目管理能力等,在很多领域很多岗位都需要。

而我把结构能力,放在更深的海域,就是因为结构能力是更临界的临界知识,它是所有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会用到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思考习惯。

不会结构思考力的人,常常说白天,别人不知道他想说什么;文章连篇累牍,读者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

对于这三种能力,在去年斜杠青年这词火了之后,很多人把80%的时间花费在执行能力上,如很多人给自己贴的标签,摄影达人/知识管理达人/手绘达人/PPT达人等,但是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作品。

所以,对于还没有什么一技之长,也就是某个技能没有超过90%身边人的时候,需要的是死磕出自己的专业能力。

正如,稻盛和夫所说,什么都略懂,等于什么都不懂,一门如打通,诸事皆可通。

也就是钻的足够深,我们能打通最底层的认知,连通其他领域,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我们看看李叫兽,一个毕业2年多的人,就能给营销行业从业十几年的人讲课做培训。

上面,我们说了知识的临界部分,下面我们重点聊聊临界知识。

知识和知识之间也是不同的,有些知识只能解决某个问题某个领域的问题,但是某些知识,如临界知识,它可以在各个领域各个场景中,自由跨越。

比如风靡了几千年的论语,至今它里面的一些知识,对我们今天的人依然受用。

同时,在我们现代生活中,也有非常多的临界知识。

比如二八法则,你可以去解释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你也可以去解释20%的公众号拥有80%的注意力和流量,更可以用二八法则去做团队管理,去做主题阅读,去做快速阅读。

其他的临界知识的广泛应用,我在这篇文章,不做赘述;大家可以做一个刻意练习,看看这些临界知识,都能用在哪些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场景里。

最后,我们来聊聊,如何去打造自己发现底层认知的能力(知识的临界部分)和高效掌握临界知识。

因为,包括成甲老师,包括我,我们的这种临界知识的能力,都是后天培养而得的,那么对于大家而言,也可以经过心态的调整和好的方法,习得。

首先从心态上,要树立绿灯思维和以慢为快;心态改变,才会带来行动的改变。

所谓的绿灯思维,是成长型思维,能够接受新知,就好比你现在在我的这篇文章,你是否能把自己归零,去接受临界知识。

以慢为快,是前期舍得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练习,面对任何一个问题一个知识,都能深入的去挖掘,直到接触到它的临界部分,广泛地用于其他场景和领域中。

同时,成甲老师,在书里给我们介绍了一些提升底层认知的一些方法。

第一,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不断地从特殊性挖掘到普遍性;比如我们这篇文章最前头的,彭小六文章的例子,从客诉这个事件,提炼到更本质的话题:他人质疑。

第二,定期反思,成甲老师就是用连续几年的早晨写反思日志,来提升自己的底层认知能力。

第三,以教为学,成甲老师,早在2009年刚接触知识管理的时候,就被第九课堂邀请去讲课,但是他心里没有底气,然而经过对方的一顿“忽悠”后,成甲老师上了“贼船”,然后花3个月时间钻研知识管理,并最后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程。

第四第五点,市面上有很多人有谈到,我这边不做重复。

待你有了一技之长之后,也就是大概职场3-5年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事业仿佛遇上了天花板,而这时候,你恰恰欠缺的是临界知识。

我个人在毕业3年之后,是用两大狠招去高效学习的,也就是在看来,是任督二脉的两个东西:知识体系和知识管理。

知识体系,可以帮你在短时间,迅速占领这个领域的核心知识,并同时打通知识的临界部分。

而知识管理,是验证和使用我们的临界知识,并通过创新,创造新的临界知识。

最后的最后,我做一个关于这本书的阅读方法推荐,职场年龄3年以下的,等这本书正式版出来后,建议你重点去看知识的临界部分,即认知的底层规律,而如果你是职场年龄3+年,可以都看。

当然,在分享群里,有小伙伴反应,我提到的一些概念,都不懂,那只能说明你还太菜了,还不适合读这本烧脑的书,可以先去读一些关于学习认知的入门书。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