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母亲打电话,她告诉我,白天二妹又给她送了好大一盆炖好的土鸡,会要吃几天。
而后又对我说,每每吃着这些好东西,享受着儿女们对自己的关爱时就会想,你外婆在世时有谁送过这么好的东西给她吃关心过她呢?
我说,那时候生活条件太差,儿女们大都没能力孝敬父母,而且交通也不方便。即使有点好吃的,送去也不方便呀。现在,条件好了,子女都希望母亲过得舒适快乐些。再说母亲过得好,也应该是外婆的心愿呀。
啊,也是啊。母亲终于释怀。
其实,我从未看见过外婆。听母亲说,外婆五十一岁就病逝了。当时,母亲也才十几岁。
可我从小就听母亲经常念叨起外婆的种种,听得多了,也就在头脑中清晰地构造起外婆形象。那是一个出身名门很爱体面的女子,一位总是穿着整洁,勤劳善良能干却命运多舛的农村女性。
小时候,堂哥堂姐的外婆常来看望他们,很是羡慕,便跟着喊“外婆”;甚至时常莫名其妙地怀念自己那个未曾谋面的外婆。
而且,自我记事起,每年农历七月半家祭时,父亲都照例给外公外婆写几个纸钱包,与写给爷爷奶奶等仙逝长辈的一起焚化。
现在,母亲已年逾古稀,外婆离开她已有五十多年了,却仍然时常和我们念叨起与外婆有关的故事,几十年不变。那是一种怎样的铭心刻骨的情感啊!
由此我想,“母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确实非比寻常。
首先,母亲养育儿女的辛劳付出,是最值得我们感恩回报的。
儿时印象中的母亲,日夜都在劳作。白天除了在田里土地忙活,还要在家养鸡喂猪,洗衣做饭;晚上就着煤油灯纺过棉花,做过布鞋,选过粮种,打过芦席……她白天根本没睡过午觉,晚上也不知什么时候才睡的,每天都是起早贪黑地忙碌。
其次,母爱是最无私无畏的。
最记得小时候的那件事。
在我四岁那年的一天,母亲从家里挑着一担百多斤的蚕豆到镇上去换米。路途三十余里,我却大哭着要跟着去,父亲和奶奶都劝不住。看着我哭得可怜巴巴的,母亲竟然同意让我跟着她去。
起初,我还劲头十足,紧跟在母亲身后,但走了几里后便乏力了。母亲挑着担子必定要走得快,否则肩部被扁担压着很难受。当时的我并不懂这些,只要母亲离我有一二十米,我便在后面哭闹,她只得放下担子等我。而后让我先走一段,可我又不肯。
挑着一担蚕豆的母亲就这样走走停停,直到下午四点多,我们才到镇上。待事情办妥,天已经快黑了,母亲只好带着我到堂姐的外婆家投宿一晚。
每次回想此事,心中都是满满的感动与愧疚。
好在今天,我们都对母亲很好。近处的三个妹妹脚步勤,时常给母亲送去些好吃的,陪伴左右;远点的我和弟弟电话勤,常陪她聊天。
母亲常说,比起你奶奶和外婆,我这是在享天福哩!
为了儿女,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繁,这是母亲!一辈子勤劳节俭珍惜拥有常怀感恩,这是母亲!
我想,母亲所代表的,应该是中华民族一代传统女性的质朴情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