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专区 小学知识 中学知识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

2024-12-07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去年10月19日,李笑来在知乎上举办了一场讲座——1小时建立终身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讲座当中,李笑来说了这么一段话:信息爆炸没错,但知识并没有爆炸,爆炸的是垃圾。真正的知识,其生成成本是非常高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

对我来说这真是个“天大”的问题,刚开始琢磨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狗咬刺猬一样,无从下手。好在我一直没有放弃,经过90天的探索和思考,勉强算是略有所得,今日拿出来与诸位稍作讨论。

先给知识分一下类。在《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英文原版: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一书中,作者将知识作了如下分类:

第一种知识叫做“实用知识”,即对人们的工作、决策和行为有价值的知识。如果还要细分,那么可以根据人们的行动分为:专业知识、商业知识、劳动知识、政治知识、家庭知识等等。

第二种知识是“学术知识”,就是能够满足人们在学术创造上的好奇心的那部分知识。学术知识包括科学知识、人文关怀、理性研究等,是一般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三类是“闲谈与消遣的知识”,用以满足人们在非学术性方面的好奇心,满足人们对轻松娱乐和感官刺激方面的欲望。这类知识主要包括小说、故事、幽默、游戏等等。它们是这个时代增长最快的知识,却并不可贵。

第四类是“精神知识”。这类知识与上帝存在、拯救灵魂等宗教知识相联系,几百年来有一些变化,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大。

最后一类知识则是“不需要的知识”,或者所谓“多余的知识”。这类知识并不是人们有意识获取的知识,通常是由于偶然,或无意识地保留下来。

显然,根据以上的分类,我们不能简单的将知识分为“有用的”和“无用的”。例如宗教知识,对不信教的人来说可能没什么用,但对神职人员来说就不一定了。

接着再思考:既然不能“一刀切”,那么能否用一些普适性的、易理解的概念来概括真正的知识呢,我斗胆试一下。真正的知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

临界知识。成甲老师在其公众号一篇文章中提到了一个概念——临界知识:指那些在生活中各个领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规律。

比如复利模型,复利的公式如下:

S=P·(1+r)ⁿ

P:初始值

r:积累值

n:持续时间

S:终值(未来值)

拿储蓄来说,p就是你首次存入银行的钱,r代表每天的利息,n就是存期,S就是最终的本息和。想想罢,要想S最大,就必须满足以下条件:p刚开始肯定是正值;r也必须始终是正值,至于n肯定是大于零的。这样的结果必然是“正向积累越来越多”。(银行是不计复利的,在此只是为了解释清楚该公式)

我要强调的是:复利这个概念,不仅可用在投资领域,而且也能用来指导我们的“刻意练习”。据此公式,你可以判断自己的某项技能(例如写作)是在正向积累还是负相积累亦或原地踏步(r=0)。如果你只是偶尔心血来潮写点东西,那你的写作水平可想而知。

那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消化掌握的东西,这些知识本身往往是工具。比如英语,编程,演讲等等。刘未鹏在《暗时间》中有这么一段话:

正是因为英语不是可以临阵磨枪的东西,而且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任何时候都少不了它,如果不具备英语能力,这就会成为个人知识结构的短板或瓶颈,而且由于需要长时间才能获得这项能力,所以这个瓶颈将持续很长时间存在。

与人的思维有关的方法。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判断与决策的方法等等。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概率里面有一个概念叫“独立事件”——事件A(或B)是否发生对事件B(A)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这样的两个事件叫做相互独立事件。

像“抛硬币出现正面还是反面”就是一个独立事件。对于没有概率常识的人来说,是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出现了99次之后,第100次抛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还是1/2。李笑来在其专栏中说到:正是在这些常识上的认知差别,注定了一部分人做的是赌博,而另一部分人做的则是投资。

有一个概念,叫“赌徒谬误”,指的是:绝大多数赌徒倾向于相信之前的下注结果对当前下注有影响(至少是一定的影响)。赌徒之所以是赌徒,其实就是知识欠缺,他们无力理解和接受概率学上的那个重要概念“独立事件”。

即使你学过概率,也不见得就能避免“赌徒谬误”。有统计表明,无论学没学过概率论,真正不受“赌徒谬误”影响的人,低于总人口比例的20%,也就是说,至少有80%的人或多或少会受“赌徒谬误”影响。所以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交易所里可能有赌徒,而赌场里很少有投资者”。

人类天生就自带的一些“系统错误”。李笑来老师曾经讲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一个有趣的故事:

我的教练臂围是43厘米,几乎和常人的大腿一般粗。有一次他告诉我他练习的诀窍——握哑铃的时候,一定要把手掌边缘贴到靠体侧那一个哑铃片上。这样的话,哑铃的另外一端将自然的向外翻转一个很小的角度,臂屈伸的时候恰好可以使肌肉获得最大的曲张刺激。然后他得意而灿烂的笑着说,“多简单啊!”而我却突然明白了另外一件事:他的成功其实并不是来自于这个所谓“简单而神秘的技巧”,因为我认识另外一个健身教练臂围45厘米,我从来没有看到那个45厘米臂围的教练用这种方法握哑铃,但他们都成功了。

我们有着各种各样系统的认知偏见,我们经常对事物作出错误的解释和归因——即便自己是亲历者也难以避免。以上的故事讲的是众多“系统错误”中的一种——认知偏差

毫无疑问,对这些“系统错误”的了解和学习,将极大地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问题才能更全面。

如果非要用一个标准来判断“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那李笑来的观点不妨作为参考:

所有不能改变行为的概念和知识,基本等同于无用。

以上就是我关于“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的一些思考,所思所写难免有疏漏之处,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