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睿妈
共2326字,建议阅读时长5分钟
不久前睿妈和大家一起听了罗静罗老师的课,简直受益匪浅。之后,睿妈和罗静罗老师私底下聊过几次,罗静老师一直强调:“想要把孩子教育好,头13年是最重要的。”这让睿妈感同身受。
因为13岁之前的这段时间,属于早期教育最容易进行的阶段,是孩子性格、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家长最能发挥其影响力的阶段。教育一定要趁早,我们做家长一定要把握住13岁前这个特别时期,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到以下5点。
1
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
每一个孩子从出生时就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各种好奇心,急切地想要弄明白。正因此,孩子们有了观察和探索世界的动力。在观察的过程中,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想象,学到各类丰富多彩的知识,从而来认识这个世界。
学者们曾经做过统计,世界上伟大的发明家除了学习认真主动之外,他们还都善于观察,擅于奇思妙想。因此我们可知,培养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鼓励孩子观察周围的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家长都有意无意地摧毁了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的提问显出不耐烦的情绪,敷衍应对,有的甚至大声呵斥,认为孩子不务正业。特别是当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做一些奇怪或者有些破坏性的行为时,家长就非常生气,甚至会进行打骂。长期下来,孩子的好奇心就会被迫的一点一点摧毁,最后彻底消失。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研究苹果的时候,牛顿妈妈也没有制止他说“看什么苹果,还不学习去”,发明家爱因斯坦在学母鸡孵蛋的时候,他母亲也没有嘲笑他。因此,我们做家长的应该要学会保护和保持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鼓励孩子观察世界。
面对孩子的提问,无论是否符合逻辑,家长都要认真看待,不要一味地觉得厌烦或者敷衍,这样会磨灭掉孩子的积极性,压抑他们求知的欲望。在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时,可以试着不直接说出答案,尝试的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鼓励孩子自己动脑找出答案。
2
帮助孩子认识到学习的价值
学习是一个漫长又辛苦的过程,但想要孩子学有所成,就必须一直保持充分的热情。大多时候,家长给孩子灌输“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过上好生活”等此类观念,但是这类观点并不能长久地支撑孩子,或者说是并不足以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内在动机能起到长效作用。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好奇心前面已经提到过,就不再详细叙述了。那么如何激发孩子潜在的胜任感和互助欲呢?
父母可以装作不明白的样子,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历史方面的,或者科学方面的等等都可以。也可以开始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的活动,比如帮着算账。也可以鼓励孩子给弟弟妹妹们辅导功课。当孩子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被需要的时候,就能激发出孩子最大的潜能。
唤醒了孩子的好奇心、胜任感和互助欲这三种内在动机,孩子将会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变得积极而主动。
3
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
孩子13岁之前,正是建立自我认知,探索自身潜能与兴趣爱好的阶段。孩子可能会养成一些家长不喜欢或者觉得头疼的爱好,比如孩子爱玩游戏,爱收集游戏卡,喜欢追星……这让很多家长焦虑,巴不得斩草除根。
众所周知,所有的事情都有两面性。睿妈有个正在读初中的侄子非常喜欢玩游戏,也经常花精力收集游戏卡。有一天,我们全家人在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侄子竟然对电视剧里面的人物和故事了如指掌,对于“吴下阿蒙”“刮目相看”“白衣渡江”这些成语的典故也是非常熟悉,这让我们大家非常诧异。才知道原来侄子当时在玩一款名叫“三国”的游戏,里面有很多关于人物以及人物典故的知识。
这件事也教育了我们家的所有大人,对孩子的选择不要简单粗暴地制止,不要说三道四,要做到合理地引导。
孩子的人生不是只有学习这一件事情,也需要一些空白。在学习之外,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把握好度。有机会的话,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这样和孩子之间的话题以及共同的回忆也会更多,亲子关系更亲密。
4
适当增加孩子的生活体验
现如今,很多家长都陷入了一个误区:太爱孩子,不舍得孩子做一点儿脏活累活,为了更好的保护他们,总是擅自屏蔽掉外界“不纯净”的信息,挑拣最有营养的一部分灌输给孩子。家长们喜欢灌满孩子的生活,让关于孩子的一切都尽在掌握。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感觉剥夺”,睿妈认为这同样适合用在教育方面。我们总是事无巨细地给孩子安排好一切,阻止了孩子主动品尝生活的滋味,限制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这将会给他们在独立的道路上制造很多障碍,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无益的。
睿妈认为可以让孩子多多参与到家庭劳动中来,扫地、刷碗、洗菜、做简单的家务活,这些家务活孩子完全可以胜任。家长甚至都可以不要担心孩子做不好,你不给他机会,他永远也不会做。
家长不能把外面的世界说得处处都危险,允许并鼓励孩子适当的多出去走走,让他们自己真正的接触真实的社会。让孩子自己做旅游计划,让孩子自己学习在外地坐公交、购票坐地铁,让孩子去菜市场体验与商贩讨价还价,等等。但是,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太小,在孩子13岁之前,家长最好还是远远地跟着,确保他们的安全。
最终的最终,孩子会离开父母独自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在这个社会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因此,父母对孩子的爱,最终目的应该是“分离”。我们爱孩子的目的,是要让孩子独立成长,独自的坚强面对未来的风雨,有能力解决遇见的问题,而不是留在我们身边,做一个二三十岁还需要家长喂饭的“社会巨婴”。
5
允许孩子表达不同的意见
很多家长搞“专制”,当孩子不按照他们的想法执行时,就会认为那是在顶撞大人。但是,家长们都忘记了一个基本的常识,那就是所有事物都可以有不同方面的看法,大人与小孩的角度是不同的。
我们遏制了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不仅伤了孩子,让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受到了打击,更是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还破坏了父母与孩子关系,让孩子误以为父母不了解他,不关心他,渐渐地,孩子也就不会愿意再和父母沟通了。
父母要公平地对孩子,孩子犯错时,不能只是一味地责备,要先问清楚孩子做这件事情的缘由,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且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包括孩子今天要选择穿什么衣服,周末要选择学什么兴趣班,在校选择和什么样同学做朋友。如果父母有觉得不妥的地方,可以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讨论,但不要过于强硬地评论和干涉。
不管与孩子讨论的结果如何,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尊重孩子的意见,爱护孩子心里的做法,这表示你尊重他,在孩子面前树立了良好的沟通榜样。就算效果不能立竿见影,也防止了正面冲突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