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专区 小学知识 中学知识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莫言的文学世界

2024-12-07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莫言的文学世界

相信当莫言因为长篇小说《蛙》过得了来着瑞典的世界级的大奖——诺贝尔文学奖时,他的名字被我们很多人所熟知。可是有多少人真的能能读懂他文章中的所要传达给我们在那个时代,那样的社会背景下,莫言作为一个文学大家,他所遭遇的一切。每每当我听到有关"莫言"这两字的时候,身边很多朋友就跟我说"哦!莫言啊!就是那个中国唯一一个过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吗?"当我再问他们是否度过莫言的《蛙》或者其他的任何一篇文章时,大概他们就会很自然的回我"没有耶!"

我发现身边的人都变得很浮躁,不是因为我们生存的环境真的很恶劣或者说大家都在拼命的奋斗,这种浮躁我更想用一个比喻句来表示,既现在的教育让我们很多大学生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明天的梦想是什么,不知道自己现在每一分每一秒所做的到底是否正确?我们大家一年都在拼命的想要证明自己的同时,一年又在拼命的想要好好享受一番。或许这世界上是没有什么好事可以让你心满意足了,除了努力在努力……

今晚继续伏案阅读,这里我早就说过了,白天因为各种需要处理的专业课以及考研的事情,时间似乎都被占有的满满的,如果用一个下午去看一本书籍,我能很容易的就完结,可是那种完结是建立在我担心学业的基础上的,所以为了不耽误自己的学习,我只能每天晚上安慰自己熬夜一定要完成一本小说的任务,看完了有名的诸如莫言的哲学,还有韩寒等这些有名的,从苦难中走过来的作家的生活态度以及人生的方向的时候,到现在或许我在写着纪念我读过了关于莫言的书后凭证,心中还是不免对莫言一个朋友从第三人称来描写莫言说的一句话感到动容。他在说中是这样简单的评价关于莫言得了诺奖的。他说"当得知莫言真的的了奖后,他整个人是欢呼雀跃,就像春天的小燕子,到处乱飞乱叫,春天的小燕子都看过吧!可他一回想起来,那奖是人家的,他干高兴干嘛?后来,他想我们展露了心声,原来啊!莫言要在30年前开始写小说,那时的莫言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吧!早知道很有名的小说家余华也是在20多岁弃医从文的。莫言那时候就跟我们的作者认识,那时我们的作者还算比较有见识的吧!虽然那个年代的人读个高中生文凭就算好的啦!于是,我们的作者就不断估计莫言,让他多创作,只有多创作才能离诺奖越来越近。莫言也就是不断坚持着,一直到2013年才获得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啊!"

在这里我想说几点读完这本书的感受。

第一,这本书是裕谷写的,他很莫言算是很多年的好朋友,而且当年他跟莫言一起当兵,后来两人一起写文学,但在文学这条路上,他在书中多次提到,莫言在文学上的那份感情和特有的情感可谓能成他的老师了,不过这一看就是在调侃,朋友之间从来部分高中低,朋友之所以为好朋友,一辈子都不分离,我想除了特殊的感情还有共同的爱好吧!

第二,我们的作者和莫言真是因为有这样的很多方面的爱好和经历。而他们的经历呢?确实也很传奇,我想我在这里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了。或许在这个世界上再能创造出好的文学作品的土壤也就是20世纪的这一百年了吧!在往前就是文言文的问题,往后就是白话文,而且这个或许比1900还要晚个十年才有我们现在所说的白话文。他们都来自农村,他们作为文人的代表,经历过文化大革命那会的痛苦和挨饿的日子,所以对于他们而言,现在的生活就无比的珍惜了。这种珍惜之下,作者很好的利用这种友情和莫言现在家庭幸福的亲情为背景,让我们去体会关于莫言的,他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这本书整体上的写作比较的轻松,随意,但功夫和文笔也是很好的。

第三,书中给我们介绍了大量的关于莫言的作品,如果比较敏感的人读到此书,本以为会是可以好好讲一讲莫言成功的逆袭一位有名作家的整个心路历程的,后来读完后,才更加深刻的发展,原来并不是那么回事,作家虽然把书名叫做《走进莫言》,可是确实我最后走近的并不是莫言,只是作者心中的莫言而已。

一切想法都是正确的,只要不违法犯罪即可。书中对莫言的小说给予了很正式的赞扬,这种赞扬不是在细细的为我们带来有关于莫言真的多厉害的小故事,作者旨在说莫言其实很普通的同时,同时也说莫言的人格魅力也很强。

莫言,作为当代文学创作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有时,作为一个小小的坚持着写作梦想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多多坚持呢?似乎从前听说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即世界上只要是用脑子做出来的,都是智慧的。我们的文学作品虽然没有莫言那么厉害,但我们也可以坚持啊!莫言作为一个平民的儿子,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写出了生活在70到80年代的人生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积淀,同时也是对人生的一次质的飞跃。

记得高中那会,高考临近,整个人还是比较的不知所措的,于是那段时间,一旦不知道要干嘛了,我就拿着一本莫言的小说,当时应该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吧!于是他的《蛙》出现在了我每天的课余时间里,陪着我,一直等到我将它读完。那时,也看不懂《蛙》到底在讲什么,后来回家查了一下百度,才知道原来他用了东西方的各种非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手法来表现我们中国在80到90年代实行的关于"计划生育"的问题。那时,封建思想还在人们头脑中蔓延,很多人就觉得必须要生一个女儿,可生育这件事没人能知道,于是就只能碰运气了。可是很多人家里头几胎偏偏都是女儿,不得已,继续生呗,可是就是这样的封建意思太强了,往往孩子冒险生孩子的妇女,在孩子长到六个月或者五个月已经与母亲连为一体时,不得已,在计划生育组织的要求下,还是要被要求堕胎,可是好不容易才怀上孩子,而且没有照的技术,当一个女人坚定的凭着感觉觉得这一胎肯定是男孩时,全家人拼了命去也要保护他们传宗接代的最后一个血脉。

《蛙》这本小说写的很现实,也很浪漫,还有很多情节很滑稽,充满着魔幻现实主义,但总体上就像作者所说的,莫言的小说是质量+数量的,真心觉得他里面的语言很感人,就像我读余华的那本《活着》,虽然就用了四个小时全部看完,可早知道对于这种处在痛苦中的那些无力去叫,去喊的社会最底层的农民才是我们最让我感动的,他们的淳朴,他们的任劳任怨都表现在他们永远都是最可爱的人上啊!

莫言如此成功,我想正如作者所言,莫言写的是生活,他的每一步作品几乎都是他自己,文学的界限不就是表现自己吗?那个桀骜不驯的,向往着美好的,平凡的生活的你。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