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别火的摩拜单车,那一抹抹红色在一夜之间就布满了大街小巷。
摩拜单车分析家们一拥而上,讨论滴滴是否会入局,讨论分享出行又有了新的战场。而其中,最对人胃口的莫过于曹政对于产品模式本身的质疑:
- 单车的损毁速度
- 单车是否会被占为私用。
其背后的道理再质朴不过:一定会有作恶的用户。一个作恶的用户会带来上百个善良用户的体验缺失。而且,恶的示范效应,会进一步诱惑那些好的用户下水。
有感,在朋友圈中言:
不回避恶的存在,不给人以恶的诱惑,不把人推到恶的那一面。做生态如是,做产品如是,做管理如是。
生态之恶
做头条视频几近一年,面对的视频创作者不胜枚举。如何引导创作者一同把生态建设的更好,是一直讨论的话题。
以低俗为例,作为生态的把控者如何设计策略?
- 一刀切显然是不靠谱的,荤段子、擦边球一定是有需求的,大家都别端着,食色性也,必然会有需要老司机传帮带的时候。
- 严控低俗比例?全局指标是个会说谎的数字,有小鹿乱撞的用户根本刷不出来街坊节目,也会有用户的Feed流基本成了快手。
- 细化到个人指标?还是不够,因为生态里面不止有用户,更有PGC在钻研和学些生态的规则。一个破百万的低俗视频犹如一扇破窗,会带来一群PGC的效仿。
最终的策略,考虑到了用户的需求、品牌的形象、PGC的影响,产出的是一个限定视频、限定用户频次、限定PGC的复合策略。
滴滴的司机联合乘客作弊、外卖平台为骗补贴下假订单、电动车企业骗取国家补贴……类似的生态之恶不胜枚举。只要有利益,就一定会有钻空子的人,并且带动和影响了那些原本没有打算钻空子的人。
千里之堤,唯毁于蚁穴
产品之恶
克制,我想是每个产品经理的必修课。
毕竟,做加法太容易,又太具有诱惑性了。为了OKR,做一些短期冲数据的功能,引导用户为了短期奖励而透支活跃度,造成短期的虚假繁荣。
等到数据做上去了,升职加薪换坑,留下一个烂摊子给继任者。继任者为了维持住数据,就不得不继续下猛药,做各种各样奇怪的产品功能、搞形形色色的运营活动。
在凯叔讲故事的时候,我们做过的傻X活动,莫过于转发送礼品。同品牌不相干的礼品,吸引来了大量非目标群体,虽然短期的新增数据很好看,但是转眼间就成为了沉默用户,导致一个活跃用户身上的成本大大提升。
在每周做竞品分析的时候,也不难看到莫名其妙的功能和活动。碰到有朋友参与的产品,不免询问下。得到的结论,也无非是为了刺激短期数据打的一针肾上腺素。
为了OKR, Go!
管理之恶
撕逼撕的多了,也就变得Nice,开始客观的看待混乱的生态、傻X的产品:
与其说是执行层的问题,不如说是管理层的疏忽。
PM设计产品与PGC生态,管理层设计公司与人员生态。管理做不好,OKR定义的不合理,就势必会传导到基层,最终影响产品形态。
产品,是在做用户的预期管理与场景下的体验优化;管理,同样是做员工的预期管理与职场中的体验优化。产品要靠用户赚钱,管理要靠员工挣钱,两者类比之下,以做产品的心态做管理,就会有趣许多。
- 找到并聚焦目标用户
- 明白目标用户的需求,观察他们的使用行为
- 优化产品设计,激发他们的深层需求,使之黏性更高,消费更多
- 反思产品,重新Review目前阶段的设计是否符合需求
- 招聘到合适的员工
- 了解他们的预期、是钱、事、还是成就感,通过日常工作观察他们的表现
- 优化考核机制和项目安排,让员工在项目中找到上升空间,干的有乐趣,更多的主动思考,主动工作
- 反思机制,之前的机制是否适应公司现阶段;之前招到的人是否仍然能够满足业务的发展……
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