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很多人都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小时候被老师问起:你长大了想当什么?
我们总是会不加思索地回答:想当老师,当科学家,当......。
后来真正能当上老师、科学家的人少之又少。
万维钢老师说:初中我就喜欢物理,立志长大要当个物理学家,上到大四看物理论文还是一点都不懂,真正看懂物理论文是在上研二的时候。
从初二到研二,十年时间,他成了真正的物理学家。
有很多的人在自己的坚定目标下始终前行,但是有更多的人在上初二时候想当物理学家,大四还看不懂论文的时候选择了放弃。
01
有人说,终于长成自己羡慕的年龄,却没能成为自己羡慕的人。
之所以没能成为自己羡慕的人,是因为大部分人在坚持一半的时候选择了放弃。
始终到底如何守?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作者史蒂芬·柯维告诉我们: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就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要认清方向。
认清方向,不但可以对目前的情况了如指掌,而且还能避免在不断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误入歧途,白费功夫。
对当前情况了如指掌的最佳方法就是写反思日记。
人为什么要学会反思?
因为反思可以提高认知度。
提高认知度,有助于我们在看问题时,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更全面的看问题。
而认知度来源于学识与经验
查理芒格说:和已逝伟人交朋友,这听起来很好玩儿,但如果你确实在生活中,和已逝伟人成为朋友,你会过上更好的生活,得到更好的教育,这种方法比给出一些基本的概念要好得多。
人的脑容量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记住所有看过的东西。除非我们用笔和纸把它记下来。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
写反思日记可以帮我们更好的回顾过往,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把每天遇到的事情,反思一遍,分析一下表面现象,理清一下深层原因,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举个例子:很多家长会对孩子大发雷霆。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
表面现象:1孩子不懂事,调皮捣蛋。
2太淘气需要发挥家长的权威教育他一顿。
深层原因:1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
2用孩子当成自己情绪的宣泄口,为家长权威找一个合理的解释
3不能够用正确的方式处理自己学习、工作、生活中的焦虑情绪。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ABC情感模式中强调:事实、观点、情绪。能够触动我们情绪的是往往是我们的观点,那些能够让我们大光其火的事情,其实使我们脑子里的观点,而事实并非如此。比如孩子你认为孩子是无理取闹,实际上孩子可能是哪里不舒服,舍不得你离开,还没有玩儿够等等。而作为家长的你,对这一切都没能够及时了解,就自动认为孩子是无理取闹。于是你的所作所为让你和孩子之间形成一条鸿沟。
如果上述例子成为我们反思日记的一部分,相信在回过头来读这篇日志的时候,你会有不同的感觉。因为再好的记忆也不会让你,回想起你当初骂孩子时,还会有这么一段深刻的认识。
高尔基说:对自己一点小小的克制,将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
反思日记就是对自己一点小小的克制,能够助推你一点一点的成为更好的自己。
02
村上春树有一本《当我们跑步时,我们谈什么》我有一个朋友再看完这本书书后,开始效仿村上春树。
他不仅学习村上春树每天坚持跑步,而且还每天记录自己的跑步情况。比如说他今天的状态如何,还需要有哪些进步?在受伤的过程中,他是如何坚持锻炼的?
截取他日志的一部分在他的朋友圈里,我每天都能看到 成长日志:后面附录天数,今天是他写成长日记的第319天,他此时正带着他的家人远赴雅典参加马拉松比赛。
能够让他始终坚持的是坚定的目标,比目标更重要的是他始终都没有停止写的反思日志,也是因为在记录中不断成长,才有了他今天去参加马拉松比赛的实力!
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是不可取的
我们不仅要跑步,而且还要跑出成绩。
战术上我们跑步,战略上我们知道我们如何跑才能跑出更好的成绩。
苏活姆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
反思日记就是成人自己内在的最好教育者,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并激烈我们不断前行。
人终其一生都是在追寻自我的过程,而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有持续积累的资源,更需要一位像反思日志那样忠于自己的老师。
经历是一种资源,而且是可以持续积累的资源,这种资源总会给你新的想法、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