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专区 小学知识 中学知识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建筑档案】青山周平“自然的状态”

2024-12-10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以文字纪实,以对话启发。

这里是《建筑档案》对话现场!

本期对话嘉宾: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

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日本建筑设计师

青山周平

青山周平

在与青山周平先生的对话过程中,“自然的状态”这一概念多次出现在他的话语中,见到他本人的第一感觉亦是如此,亲切而自然。

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在谈话中多次强调的这一理念,并通俗地将其解释为:一栋建筑,或者说一个最简单的设计,—把椅子的摆放,或者一道墙上的凹陷,都要呈现出它本来的状态。

京都Guest House PJーMiddle JPG(select)

-

-

-

那么这种“本来”的状态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为什么他就能找到那种“本来的状态”?

发现这种“状态”是否仅仅凭着一种主观的感觉呢?

是不是青山在故弄玄虚?

对此,建筑师本人说:“美丽的事物背后是逻辑”。

呈现出一种“本来的、自然的”状态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延展探讨建筑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

“建筑,不管多么富丽堂皇,或者多么寒酸简陋,也不管它什么用途,总不会与人脱离干系,离开了人,所谓的建筑也就毫无意义,那么在谈建筑的时候,得从我们自身谈起。”

京都Guest House PJーMiddle JPG(select)

-

-

-

每个人从一出生开始,身上就会同时具有两个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并非思考的成果,而是一种事实叙述。

作为一个自然人,你需要满足自身身体的各种需求;做为一个社会人,你需要满足自身与他人交流的各种需求。与之相应,由人所创造的建筑也应具有这两种属性。

建筑的自然属性对应人的自然属性,即需要满足人身体的需求。简单来说,建筑就是在一个特定空间,即一片场地内实现一种人与自然界的隔离,使这个空间由原来的自然状态转变成人工状态。

京都Guest House PJーMiddle JPG(select)

-

-

-

人的这种特有行为推动本来统一的自然界发生分化,由此人类社会开始产生。建筑的这种隔离并非是绝对的,不是把人和自然界完全地隔离。

自然界中虽然存在着大量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但自然界也几乎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所有要素——阳光、水、空气、食物等。

京都Guest House PJーMiddle JPG(select)

-

-

-

一栋建筑,即便是原始社会的洞穴与茅屋,也要考虑采光、通风、水源以及食物贮藏等各种元素,这样就使建筑在隔离这一主要属性中需要实现一种相对的开放,这种开放既要保证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生存所需的必要元素,同时也要保证不会破坏建筑对人类应有的隔离保护功能。这就需要在建筑的自然属性中实现一种隔离与开放的内部平衡,即实现人与自然的一种平衡。

建筑的社会属性,对应着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很多,但最基本的一条就是每个人都有与他人进行交流的需求,这种需求既是生理上的,也来自于人的心理与情感。每个人都离不开这种交流,如果说人的自然属性关乎生存、那么人的社会属性就关乎生存的意义。失去了这种交流,人的生存将与其他生物无异。

京都Guest House PJーMiddle JPG(select)

-

-

-

与之相对应的建筑的社会属性,自然是要满足人类的这种相互交流的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建筑的社会属性与其自然属性正好相反——自然属性的主题是隔离,社会属性的主题则关乎开放,这种开放要保证人类在自身无意识创造的“社会环境”下能够正常地交流。

可以说,人类发明的建筑正好为自身相互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在这个载体上,人类的充分交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大发展。同样建筑的这种开放性也不是绝对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私有财产和阶级开始出现,人类之间的交流不再是原始的那种扁平的、无差别的互动,而是呈现出明显的分化与对立的趋势。

京都Guest House PJーMiddle JPG(select)

-

-

-

作为人类交流载体的建筑,自然要随之发生变化,在仍强调开放性的同时,其私密性与阶级性开始逐渐凸显——门的发明、宫殿的出现——建筑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遮风避雨的工具,它正逐渐染上人的性格。

在建筑的社会属性中,也存在着一种开放和隔离的矛盾,这个矛盾能否正确解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能否实现一种平衡与和谐。

就建筑本身来说,其自然属性中与社会属性中都存在着一种和谐。而当一栋建筑(或说一种设计)分别在这两方面都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的时候,我想就是青山先生所多次强调的“自然的状态”吧。

京都Guest House PJーMiddle JPG(select)

-

-

-

一栋建筑,或者说一种设计,我们不是说要把它建在哪里,设计成什么样,而只是一个寻找和二次认知的过程,要找到建筑和设计在自然与社会中应有的位置,这个位置即是其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点。对于一个建筑设计师来说,看似其工作复杂难懂,但归根结底都是在寻找这么一种共存的方式。

青山周平的工作也是一个不断寻找这个平衡点的过程。他提到的“自然的状态”亦是对平衡点的一种描述。谈话之中思想的陈述以及他经手过的项目,同样在达到多元平衡相依之余完成自我的“自然的状态”。

以设计亲历北京胡同日常

×

北京胡同,这个曾经最能代表北京城市性格的建筑——自由、悠闲、直接、大大咧咧,如今却在北京不断拔地而起的高楼群中有点不知所措。破旧、简陋、拥挤、生活不方便——年轻人选择“逃离”的场所,大部分的老年人和外地租客等相对弱势群体被留下。

L型之家

-

-

-

“建筑与自然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现在很多住宅小区的‘自然’有很多树,很多绿化、草地,都是装饰性的东西,和建筑其实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胡同里的自然不是装饰性的添加,一棵树在院子中的存在”

春天长出仿佛生在律动的嫩芽,夏天洒下一片浓绿的阴凉,秋天结出瓜果香四溢的欢喜,冬天招呼远方的太阳登门的温暖。在胡同里,一棵树不只是一棵树,它也是家庭里的一份子

L型之家

-

-

-

“胡同的位置,高度,朝向的设计不是随意为之,而是根据北京地区不同季节太阳的高度来设定。”胡同的树,夏天叶茂遮阳,冬天叶落透光,看似不经意的“无心插柳”,却正契合自然的规律。

常见胡同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更加频繁和顺畅的。你也无法想象在胡同里住对门,住邻居的两家会经年不认识、不说话,而这已经成了现代楼房住户之间很普遍的状态。

L型之家

-

-

-

 “胡同不只是一种居住形态,它亦是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快速进化的现代化住宅和城市却是脱离状态,围城内外彼此隔离,私密性产生的同时,现代家庭也被割裂成了一座座城市中的孤岛。”

胡同里的交流是简单的,没有太多的顾忌,一切相对随心,在私密性的营造和开放的生活态度之中建筑师的处理尤为关键。

L型之家

-

-

-

那些年我们童年里的胡同岁月,也许可以说是一种最为自然的状态。

北京翻天覆地变化的大背景下,胡同常态也在逐渐的被打破,在现代主义建筑理念的冲击下,胡同的缺点被放大、曾经的优点被忽视,胡同也逐渐成为落后贫穷的代名词,仿佛胡同仅仅成为了一种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而这种回忆也在渐渐远去。

L型之家

-

-

-

胡同也许会成为记忆,亦或者纪念。

但也有一批建筑师在思考:如何使胡同对于自然与社会关系剧烈变迁的时代给予这个城市在新与旧之间留住一种应属于这个时间的美丽风景。

“胡同里房子的改造,看似是一个个体设计事件,但我们还要思考胡同的建筑表达如何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平衡

城市里外不同的自然的状态

×

承德与泉州,一北一南,一个是有关城郊的温泉度假设计,一个城中的社区改造,如何有一种“自然的状态”的呈现却也殊途同归。

“承德温泉中心项目的总体造型虽然是以几何线条建构,也是在寻找与周边环境相融的方式。依据一块地貌的高差,找一个自己最合适的位置”

承德温泉中心

-

-

-

在一片青山绿水的环抱下,一座线条分明,如刀割斧剁般的建筑物在周围柔和山色的映衬下格外显眼。几何线条的尖锐挺拔,周围环境的自然圆润,看似矛盾突兀,却构成了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下青山周平心中最“自然的状态”。

疏解”是目前北京城市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命题,可我们周末去哪里也是最为重要的命题。

“从北京到承德开车3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达,自然环境特别好,还是个有温泉的地方。这是北京人放假或者周末可以过来放松的地方。离开城市,回到自然,和自然接触,忘记城市的逻辑。”

承德温泉中心

-

-

-

正是要打破城市对人的束缚,使人重新回到自然中去,找回最原始的快乐,回归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自然的状态”。在这种“自然的状态”下,青山绿水之畔,安享一段舒适和自在的时光。

若说承德温泉中心导向于城市功能的疏解,泉州四百盒子社区城市改造则是对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给予,亦是一个为城市造梦的过程。

四百盒子位于泉州市中心,场地原有的功能是一个菜市场已经外迁,也是泉州城市历史街区更新再生的一部分。再加上目前虚拟经济的覆盖,更新与再生成为了诸多城市新生的议题。”

400 boxes

-

-

-

“现在很多年轻人买不起房子的,我们思考的是如何以建筑空间功能的创新设计与设计内容的细节思考改变这一代人重金买房的传统生活方式,构思一种新的模式给予未来生活另外一种可能性,这是一种尝试,也是我在自我突破。”

这个项目的思考主要集中在城市老街区功能改造和年轻人住房问题两个方面。这两个看似关联性不大却又都很棘手的问题,是可以在同一空间内尝试解决的。

400 boxes

-

-

-

“基于胡同生活的日常观察,每家之间没有异乎严明的界限,一道门不会把你与这个世界隔绝。”

青山周平为我们带来了“家”的另一种全新的形态:盒子。

为城市呈现一种开放与共享

我们并不需要拥有独自的厨房,外面餐馆可以是我们的“共享厨房”;不需要冰箱,外面菜市场就是我们的“共享冰箱”;不需要“客厅”,外面院子就是我们的“共享客厅”;不需要书房,外面咖啡厅就是我们的“共享书房”。

400 boxes

-

-

-

衍变促生秩序

共享创新城市

一个人在城市中行走

也许是午后,也许是树荫之中。

城市工作者是否可以真的

从细节出发来探讨一个关于生活本身的话题

值得我们思考

本期索引

档案编号:20180330

【54-1-1】胡同:这两个字原是蒙古语的译音,也叫“里弄”“巷弄”,是指城镇或乡村里主要街道之间比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区的内部,是北京的一大特色。

【54-1-2】鼓巷:胡同名,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宽8米,全长787米,于元大都同期建成。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改称南锣鼓巷。

【54-1-3】承德:河北省省辖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承德市的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54-1-4】泉州:福建省下辖地级区划, 简称“鲤”, 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是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 End

-

欲给档案君提供宝贵建议,请在 | 建筑档案 | 公众号中留言。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