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专区 小学知识 中学知识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请给予孩子最好的爱——陪伴

2024-12-10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你说,
总是和孩子在一起很累。
你说的对。
你还说,
那是因为你得和孩子站在同一高度,
放低自己,俯下身来,跪在地上,让自己变小。
这么说,你就错了。
这并不是最累的。
最累的是,你必须在情感上达到孩子的高度,
你必须拉扯自己,伸展自己,踮着脚站立,
这样才不会伤害他们。

                                  ——雅努什·科扎克

学会陪伴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努力给孩子营造一个优良的成长环境,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却不会去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其实我们的陪伴在孩子心里远胜于他心爱的玩具。

陪伴不仅是行动意识,更多的是心灵和情感上的交流。这方面就需要我们慢慢去探索,发现,倾听。

如果你觉得你可以一边玩手机一边带孩子,那么请收起你的成就感吧。你的陪伴并不会让孩子受益多大,当然孩子可能会对你的手机产生兴趣并且和你一样热爱它。

所以,在陪伴孩子前请先调整好自己的心里状态。整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出发。因为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孩子能敏感的接收到你的情感讯息,感知到你的情绪。这样一来,你不但不能捕捉到孩子的情绪,反而让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一定要相信自己是最了解孩子需求的人。

学会倾听

每个孩子都是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权利发泄,释放情绪。我们更多的是陪伴和倾听,因为你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育儿专家。

作为孩子的母亲,我不得不承认,当看到孩子在地上打滚,哭闹,还冲我大喊大叫的那一刻。总会有想抽耳光的冲动。

如果我真的那么做的话,很显然。我的大发雷霆可能会震住他,也有可能会使他越发的无理取闹。其最后结果都是仍然没有办法让这种情况消失或者减少。

我相信大部分父母面对孩子无穷无尽的情感需求时,有可能黔驴技穷。面对他们莫名其妙的脾气,有可能无可奈何。奇怪的是,第一反应总是想通过某种方法制止。而不是试着去倾听和琢磨问题的根源。

我的女儿三岁多的时候,每次路过超市门口都吵着要买棒棒糖。有的时候倔不过她就会给她买。有次身上刚好没带钱,就和她说回头再买。

结果硬是不听,还大声嚷着

“就不,现在就要,马上就要吃!”

一看说不听就只能换脸了。我威胁她说

“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这一威胁不得了了,马上在地上边哭边滚。当时旁边还有几个人在,那尴尬场面让我心里是火冒三丈。最后我只有撂下她在那哭,然后一个人走了。后来还是不放心,就返回去了。这次我是偷偷在角落里观察她的。看到她哭的那么伤心,好几次都想冲上去抱着她的。还好忍住了,直到看着她慢慢停止了哭泣,我才走上前去抱着她。

“对不起,我知道你很想吃。可是妈妈身上真的没带钱,不信你摸摸看”

她听后就顺着我的口袋摸,然后一脸委屈。

“可是你都说不要我的了”

我笑了笑

“我这不是回来了吗?因为知道你会听话,所以我还是回来了。那么,我们可以一起回家了吗?”

最后她总算破涕为笑跟我回家了。这个场景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呢?

遇到这样的情况,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哭的原因。并且向自己抛出如下几个问题。

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他这么伤心是想告诉你什么?

我应该告诉他我想对他怎么样?

我和他说某些话的原因?

我的要求和他的要求有矛盾吗?

我的目的是什么?

孩子哭可能是因为你拒绝了他的要求。他哭并不是无理取闹,而是告诉你他的要求。我们应该告诉他看到他哭的感受,并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决定。让他感觉到我们的关心,不想看到他伤心的样子。想想我们拒绝他提出要求的原因是不是因为自己。做出决定,其最后结果会受什么影响。

请给予孩子最好的爱——陪伴

学会了解孩子的各种情绪

孩子的哭,生气,打人就是情绪的一个渐进过程。他需要一个这样宣泄的过渡期。我们不能生硬的阻止,也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从一开始就陪伴他,引导他,帮助他认知这些健康的情绪。

关注孩子的情绪并不是要对孩子百依百顺。现实生活中,父母都习惯唱黑白脸。这样做往往会让孩子没有方向感,没有主见。他已经学会看脸色行事的时候是要完全忽略自己的感受。他会变得没有需求和欲望,你可能会以这种听话的孩子为傲。但这并不是一个健康的儿童心里状态。

还记得女儿刚学会说话那会,看到什么新奇玩具都想要。但是我并不是每次都会满足她。后来大点的时候,有次她指着玩具店里的气球对我说

“妈妈,快看,那个气球漂不漂亮?”

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过去说“很漂亮啊!”

她接着说“妈妈,我们不要那个气球,气球会爆炸的是吗?”

我笑着说“你想要那个气球吗?”

她摇摇头“不要,会爆炸”

最后我还买了一个给她,她高兴极了,还特意亲了我一下。

在这里,我们需要仔细分析孩子的说的话。有时候她的错位传达就是表示了我们不想承认的事实。就像前面说的我女儿,其实她内心是很想要那个气球的。可她偏偏说不要。因为她不确定我在什么情况下会满足她的需求,所以她是要试探一下。她说会爆炸,就是表示怕我会对她提出的要求生气。

学会发现孩子情绪背后的真相

孩子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哭哭闹闹很久。试想一下我们心情不好时是不是也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发火呢?孩子也是一样的,他们也会累,只不过他们选择哭的方式来表达。生活中,受不了孩子破坏我们的劳动成果。或者,看到他们不小心的恶作剧就会火冒三丈。

这些并不是孩子本身“让人无法忍受”,而是你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当你对吵闹声和混乱环境的忍耐度降低了,你就会失去控制。如果你因为孩子打碎一个杯子而冲他大发脾气,那么他以后可能会抗拒自己倒水。孩子会因为你对事的情绪反应联想到自己身上。因此,他很有可能会丧失信心和勇气。

女儿总是不肯独自待在奶奶家。每次把她交给奶奶带,前脚刚走,后面就稀里哗啦的哭起来了。中间还要打好几个电话才能安抚好她。有次问她为什么不愿意呆在奶奶家,她告诉我说很害怕。

奶奶是很和蔼可亲的那种。我就不明白她在怕什么。后来才想起来,第一次把她交给奶奶照顾的情景。因为从来没有离开过我的身边,怕她看到我走了会闹,所以把她领进奶奶家一会就偷偷走了。刚好回来的时候有事耽误了就第二天才去接她的。当时,听奶奶说她挺乖的,也没有找我,更没有哭闹。

她的这一反差倒是把她心里的害怕表露出来了。她是怕我会永远离开她,她没有安全感。在奶奶家待着就要焦虑不安,担心我还会不会去接她。开始她是压抑着自己的情绪,想努力给我看到她很乖的表象。她以为只要乖乖的,我就不会离开她了。

有时候,孩子会害怕那些看似不害怕的东西。他们会因为你的一个表情动作而小心翼翼。会害羞,怕黑,怕上学,老师和考试。当孩子流露出这些情绪时,我们要试着去探究情绪背后的故事。

只有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才能帮助孩子释放和表达所有的情绪。只有理解了孩子的情绪语言,才能和孩子零距离沟通,才能更好的陪伴,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凭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纪伯伦《先知》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