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评作品《这一生》
《这一生》
这一生
记不起任何一张脸
包括你的
这一生
不想记住任何一张脸
除了你的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人生,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那么,对于这一生,对于《这一生》这首诗我诗社的几位朋友又是如何认知及解读评鉴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
当初第一次看到这几句时,我第一印象是“这一生”三个字暗示了死亡的无限性。这一生走过来走到尽头,死了,当然是什么也记不住了,所以用尽一生,也是什么也记不住的,再怎么无比珍爱也没办法。后半部分就不能再依着“死亡”这个重心,而是要聚焦到“任何”上面,它暗示了连自己也“不想记住”,如果连自己都记不住了,还要去记住那无比珍爱的,可见爱得多深。四句的好处在于,读完后两句,前两句还历历在目,所以,这爱突然就变得苦涩,越深,就越无奈,因为我们已经知道“这一生记不起任何一张脸”。这一首不能放在诗歌堆里头读,不然就会下经验性的判断,说这四句怎么能算诗呢?要当作不经意看到的一张纸条上的文字,像威廉斯那张冰箱便条一样,就有意思了。
当然,威廉斯是彻底丢开传统语料库,把“生活”活生生切出新鲜的一片,像切一片柠檬,那股喷涌而出的鲜活,就是不用费心思去进入的诗本身。彻底隔绝,也是一种策略,因为一旦染着,就必须面对。像艾略特那样故意在河边走然后故意给读者看他的鞋子是干的,那就是魔法师般的大师了,他对浪漫主义诗歌谙熟于心,但知道时代已经变了,所以一出手就是反讽,时时注意到传统语意场在当下的弥漫性的存在,在反抗所产生的张力中激发诗意。而这四句,主要缺陷就在它们在语言层面上落入窠臼,“这一生”(开头就用这三个字,很容易让读者失去兴趣), “脸”(不够具体), “你的”(第二人称容易引诱作者陷入过于主观的抒情)。“任何”(指涉太多,很难转得动),“除了”(用这类限定太容易被预测后面的内容,失去在场感)。这四句要产生诗意,几乎完全得靠读者自愿去进行意义整合,这使得这首诗在读者的接受阶段中处于先天不利的地位。缺乏强力的意象、意境、韵律等具体手段的引导和限定。——QY
*
题目为这一生,感觉很有终结类或者总结类的意识,其实对于很多人而言,一生是很模糊的,哪怕是过得平淡或者辉煌,其实对视于万事万物,只有前后之分,也就是所谓的先觉与后觉。倾蓝这首的立意很虚无而指向发散,所以是一种感官上的阐述和反馈。诗只有四句,给了一个记忆否定的上限和下限,仿佛是在自己说服自己一样。嗯,这样的感觉很累,感觉像是说服之中带着一种放逐的妥协。因为指向性的不足,所以很多内容就没有完整而友好的表现出来,QY说的读者问题大概就是这个缘由。其实,对视生命的限定,写手们用过很多词汇,永生,一生,这一世,终生,仿佛时时刻刻都在给自己找到存在的感叹号,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样的状态就是活跃而不再麻木的,这样的存在缺失大部分的意义都是一样东西,就是对命运短暂的拷问。脸的定义就可以凭个人侧重来解读,你的称谓也随时都可以转换,文字上的简练的优势很明显。最近没怎么读书,看到一些作品的也没有特别的启发,或许很容易进入一些思维的误区。所以就简单地发表上述的一点想法。——LK
*
精短的几句,初读有不适之感,被“一生”这个词架上去。略微磨圆它是半个月之后了。那时正读一首杨牧的《微辞》,“不是灯灭或灯燃的惊喜,谁在/巨大的钟磬天末的风里/纺织着视线和荆棘的布?”一种瞬息万变而又不甚明了的微妙,一种挟持内心左右顾盼于利弊得失的人生常态。许多中庸的、安全系数相对高的认知所得在这其中滋长,我们满足于这种所得并利用它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磨损为可忽略的暗流隐痛。正是这个时段我以为,我与文字、与许多人与事的关系都可忽略,仅发生于内心而未能表现于肢体的事件都可不算作事件。然若忽略这一切,我又将何以为我?“这一生不想记住任何一张脸/除了你的”,确切的表述把一只青蛙从温水中拎出,不算舒服。能跨越你证我证者几何?琴箫和鸣后还能还能言及一生者,又几何?浅陋如我,不明缘由的慌张至不敢做评。此诗的大幅度留白,亦已跨越通常的待读者落笔,而更有一种千帆过尽皆不是,唯等那人入梦来的果敢。然而,一切仅在此时,若将留白的外延再行扩展,在那混沌未开处,万物正紧锣密鼓地筹划着的又什么?这个世界尚需追问的,永远比可供陈述的要多,诗人在写下孤勇之句搁笔之后,应是怎样的一种情状? 在许多个听着雨声的夜里,我钻进“想”这个字眼里。想而不可为者,人世大半。时光留给高山流水的飞白,是怎样一种力透纸背的痛极无言——“这一生记不起任何一张脸/包括你的。”我们所能记住的永远不可能是事物本身。这一个不可能像开在高处的花迎风而落,使心生嫉妒的旁观者也忽觉凄楚起来。流逝是不可挽救的必然。唯剩诗。
诗是什么?是单程时光中一把不可尽展的折扇,是一花谢后遗留在人心中的擦痕,是一厢离去时的款款之姿,是可望不可及之处,是心有不甘时最为精美的赘言,是这首短诗后半截的一句个字——“想”。人类的想象是饕餮,亦是天堂。写到这里想起两句话:——除了我们的感觉以外,我们一无所有。——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的唯一办法就是继续做梦。来自佩索阿。——LM
*
不能像之前的诸位一样对诗歌的种种细节进行技术性的分析点评,只好随性说说了。
短诗的好处在于更加纯粹,力道更加稳健,往往达到会心一击的效果;反复读来,天地广阔都尽可以在小小的诗中延展其多义性。这一生很漫长,一个面孔可能只是一瞬。在第一节的语境中,有一种渐渐漫上来的无奈和无力感,仿佛想要抓住什么却什么也抓不住。记忆对抗不了时间,只能慢慢慢慢落为虚无。而第二节一转,把人的意志抬高,一下子温情起来。相比而言,第一节站了客观视角,第二节站主观视角。主人公从一个“渺沧海之一粟”的渺小镜头一下子放大,使这份感情显得无比真挚热忱。也许正是因为短暂——正是因为短暂,我才更要在这样的有限中,认得你,记得你,爱着你。
后来想到把这个“你”的对象扩大化,不止是亲人、朋友、爱人……我觉得如果是陌生人,可能会更加精彩。是怎样的匆匆过客留下的惊鸿一瞥?总是耐人寻味。
刚刚写时,正好随机到《大鱼》这首歌,觉得气氛有一丝契合:“怕你飞远去,怕你离我而去/更怕你 永远停留在这里/每一滴泪水 都向你流淌去/倒流回 最初的相遇”。
但是也觉得“这一生”有一点点任性的色彩,四句下来把全诗抛向一种太过于虚无抽象的境地,而知觉偏浅。读者不一定能够接着心领神会地去揣摩深层次意义与语境。——CS
*
作为呈现闪瞬即逝却直中要害的抒情短诗之所以难写,是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滑进段子的深渊。有时候,我们很难定义诗歌,但是对于段子却是一目了然。可供举例的短诗有很多,被命名为绝句,截句的短诗,其中同样不乏臻品。最近豆瓣上看吴盐写的几首长短句起伏跌宕质地铿锵颇为感人。段子,更是浩如烟海。而诗是乌木,段子则是浮萍。
诗歌一旦完成,她便是属于读者的,包括诗人在内(ta也是自己的读者)。每个读者都会赋予这首诗不同的灵魂。“上帝给每口井分配了一个月亮,但每个月亮都有各自的不同”。而诗人需要做的是创造一个诗歌场域,有如一个舞台,怎么布景怎么导演全靠个人风格,修辞在其中只是一个道具而已。在这个场域里,诗人再来呈现时间、空间、物象、戏剧性的语言。
全诗三十四个字,而真正用到的汉字却只有十八个。十八个字甚至讲不完一句话,诗人却囊括了这一生,不简单。初读《这一生》同样也是滑进了爱情诗的泥潭里,后来想如果仅仅是把这首诗限定于爱情上来看,格局未免太小了。便想:有什么能让我们追随一生呢?除了一个人,还会是一个神,或者抽象点呢,诗歌,或者是艺术。再或者,你能想象到的所有。瞬间这些字像一个礼炮,铮鸣着飞起来,炸出一个无限延伸的平面。
题目《这一生》的帽子有点大了,戴这么大个帽子,写时会有如行文于泥沼中,很难诠释。前两句里带有些许禅意,后两句表达了这一生的一种价值观。二者的悖论和对比构成了有趣的张力。我反而觉得把二者倒置过来更有意味。诗中两张脸的言外数量再加上这一生这么宽广的长度,让我有种窒息感。还好“除了你的”把这种感觉归一了,而“包括你的”更是把所有清零了。这个“你”确实很容易让人把主语限定在“我”上,虽然诗中并没有主语。这样一来,诗的想象域就缩小了。但是如果把“这一生”想象为主语,会是另一番韵味。
如果是我,可能会这样排列这些字:
《脸谱》
这一生不想记住任何一张
除了你的
这一生想不起来任何一张
包括你的
——LL
*
我不会写那么长的诗评哈。这首诗初读之下以为是一首爱情诗,后来想想这个“你”可以指爱人,也可以指亲人、知己、神祗,这就厉害了。诗歌的这种指向的模糊性,不确定性,我觉得是诗的魅力之一。缺陷方面,我个人觉得是在短短四句里面,把“包括你的”和“除了你的”两个相反的意思放在一起,其中的逻辑性需要读者用大脑去思考,而不是让读者直接用心去体会。也就是说影响了阅读的流畅性和即时共鸣。个人感觉,如果是我来写的话,也许会写两段,把这四句分拆安放到两段里。——LD
*
白话文短诗给我冲击最大是昌耀的《斯人》,开阔而幽深,时空的急速转换和情景的互相照应,甚至达到了《登幽州台歌》的高度。那是一个写作泛滥但还算严谨的时代,那个时代的诗人身上我们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这种严谨。对意象的锤炼,对于语言细节的足够重视,还有对生活本身那种既爱又恨的情绪的尊重。他们是矛盾的,但矛盾处于一种可控的状态。直到被“后现代”的洪流所冲垮,同时被冲垮的还有我们回望的目光。我很同情他们,但又被他们的诗歌品质所折服。不管是《大雁塔》还是《阿默斯特的河流》。
作为新生代的我们所面临的处境恰恰是相反的。与当年的闭塞相比,信息大爆炸给我们带来的文本冲击加上文革的后遗症,让我们所有的诗歌写作几乎都是建立在无秩序上的。与之相比,我们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和随意,而内在也更加萎缩。注重联想,却很容易折断联想与现实之间的链条。偏爱美感,却又滑入青春写作的审美陷阱。这首诗除了一种丧失感,我几乎没有读到什么其它的东西——LH
感谢各位诗友的点评。人的一生,恍惚如白驹。这首短诗当时是突然蹦到脑子里的,几乎一字未改。指向发散,大幅度留白,每个人都可以有各自的理解。其局限亦诚如各位的点评。至于写作初衷,很难说在创作时已完全凝固存在。正像讨论时QY所说:“我们永远无法站在诗生发的那个确切的地方去感受,那个地方不是时空内的点,而是诗生发的过程本身。诗赋予了人存在的尊严,哪怕这种尊严并不能挽回什么”。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久于人的存在。
这个世界只有两种生命可以活得更久:1、留下美好。诗歌、绘画、音乐等等,2、留下善良与悲悯。或许,终这一生我都无法做到。但是,我在努力,诗社所有的成员也在努力,不管是诗歌创作本身还是其它,这个努力的过程就是我们这一生存活于世的全部价值。
愿一生都能拥抱故土、缪斯和晴天吧——倾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