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专区 小学知识 中学知识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站桩不同阶段练习要点及其原理

2024-12-12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1、养气

站桩首要练的是养气,气是支持人的生命、力量、体能等物质性的东西。人要呼吸、要吃东西、要排放、要动还要静,这是自然规律。人不可能不吃东西,不吃东西就饿死了;吃了东西不可能不排放;人不可能不呼吸,不呼吸就死了i人不可能不动,总不动成天躺着,也是要死的;人不可能不静,总动不静人就累死了。气是解决前二个问题,鼻的呼吸,口的出入,经过五脏协调配合工作在骨里产生气进入血液,储存在肌肉里,它支持着人的生命、力量、体能,如果气不能正常的产生、运转,不是弱就是病,甚至是死。所谓“气生于骨而连于筋”,“血是气之海,肉是气之囊”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中国的老祖宗们在唐代就研究出来了。怎么养气?首先配备好间架,头直、目正、神庄、心静、手心要扣、双手五指分开尽量长伸,后成抓物状,脚心要扣、足趾如抓地状、顶心要扣、项背要竖、前脚要回收、胸、背要圆,再加上一些轻松愉快的意念活动。正常人持桩大约一年的时间就能把气养好,休弱多病者要延长。持桩者自己觉得有劲了(不见得真有劲,自己觉得有劲就行),工作生活中觉得精力充沛,不容易疲劳就是气血充足了,五脏六腑工作正常了,达到此种程度就可伸筋了。

上面说的其实就是所谓的松桩,通过松桩练习,可以让气血重新旺盛起来,身体强壮起来。因为“气生于骨而连于筋”,“血是气之海,肉是气之囊”,说明气血足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紧桩练习。联系到具体的卧虎功,卧虎功属于桩功中非常吃劲的功法,看来练卧虎功的兄弟最好是年轻人,身体健康。

如果身体不是很好建议先练习其他强壮身体的功法,如果实在喜欢,那就别往时间上比,每天只练习2分钟,当作强身的方法。

2、筋伸缩骨

也可叫伸筋,因为筋伸骨自缩,只需要练伸筋不用练缩骨,筋只要拉长了骨自然能缩。所谓“内牵挂”是指持桩身内感觉有皮条牵挂,有往回扯的感觉,似乎要把人身拽缩成一团,人自然与其力对抗往外撑,这种状态叫“内牵挂”,这样出撑力。“外牵挂”是指身外,远处有皮条往外拽,似乎有“五牛分尸”的感觉,持桩者自然要往回拽与之对抗产生抱力。撑力就是伸筋,抱力就是缩骨,撑三抱七是也。“内外牵挂”这个意念的产生来自于功到自然成,只要练习方法得当,当功夫一到,此意念自然产生,不要凭空暇想,否则想出来也是幻想,假的,得不到真正的撑抱力。

伸筋练习的关键:

(1)双腕要扣。

在双手形成抓物状后手腕向上扣或向下扣或向侧面扣,总之要扣手腕。根据桩的姿势选择扣手腕的方向,扣手腕可拉动两臂和身体的横筋。拉筋时要循序渐进,扣手腕时可稍微用一点力,只要感觉紧了就可以了,也不要过紧,否则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站松了以后手腕继续微微用力,身体某部位感觉紧了就可以,如此循环往复可自然产生争力,产生争力后运用争力去拉筋。用此种方法筋逐渐被拉长,功夫一到自然形成伸筋缩骨,撑抱互为。

(2)头顶项竖,坐胯提膝。

持桩久站头顶项竖可产生“顶力”,坐胯提膝可产生“坐力”,两力相争可拉动身体竖筋,以及脖力、面部、两肋,前腿处筋,总之以拉竖筋为主,方法参照腕扣。

(3)脖子后靠。

可拉动腰部大筋,腰一挺,丹田自然充实,其方法参照扣腕拉筋法。

(4)坐胯。

什么叫“坐胯”,坐胯就是腿部的弯度,腿部往低了蹲,要循序渐进,蹲到一定程度自然产生“坐力”。“坐力”持久后两腿自然产生“夹力”,即前腿有往后的意思,后腿有往前前的意思,两腿形成“夹力”。“夹力”拉前腿后面的筋,后腿前面的筋,夹力持久后自然产生双足十趾趴地力,双足趾趴地,方可拉动两腿全部的筋,十趾趴地持久后可自然产生双足踩进地下力,如同树栽根,此时趟泥力才自然出现,两腿有坐胯、提膝、裹、趴、夹,踩力自然出现。

拉筋拉到全身上下无论怎么使劲,使多大劲都紧不了,就说明筋长了,够用了,此时伸筋缩骨锻炼基本完成。关注微信公众号打坐站桩。

“伸筋缩骨”的练习是整个拳学中最难完成的学业,这段时间的练习时间最长,最痛苦,有很多人由于这段时间熬不过去而辍练。据芗斋老先生讲,郭云深先生授徒决不迁就学生,只要在他门下学徒必须经过“伸筋缩骨”的练习,这种练习非常残酷常常被人称之为“上刑”,别人给“上刑”还好说,关键是自己给自己上刑,疼痛难忍。有很多练拳者因忍受不了这种痛苦而选择放弃。

在芗斋老先生随郭先生习拳时出出进进有几十人,最终熬过来的只有芗斋先生一人,芗斋先生说我终于挺过来了,郭先生这拳就是给我预备的,一般人练不了扛不过来。郭先生就是通过这种练法使学者从“大紧”而到“大松”,从而奠定拳学中最重要的基础——“功夫”。芗斋先生说:“只要过了这一关,就相当于拳学中的博士,以后拳学道路一片光明”。芗斋先生还说:“过了这一关也不定就准能成为拳术大家,但拳术大家必得过这一关,不过这一关肯定不会成为拳术大家”。李洛能、郭云深、尚云祥都闯过了这一关,最终都成为拳术大家,只要有了这种功夫即使成不了大家也算是有功夫的。

有了“伸筋缩骨”的功夫,力可就不一样了,其它运动练的都是肌肉的力,下大功夫的人也只能得局部筋骨力。“伸筋缩骨”法得的是整体“筋肉若一”的力。筋骨力可产生静力——即不动之力,王芗斋先生讲的“持环得中”就是这种力。“持环得中”在技击中有妙用,以后再讲。筋可把人连接成整体,即“气生于骨而连于筋”,整体力在技击亦有妙用。人的运动靠肌肉,动时可产生力,人在较技时,运动靠肌肉产生力,但两力相交瞬间是不动的,需要静力,筋骨力则产生静力,这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之力是筋骨力与肌肉力共同完成的,完成得好即为“筋肉若一”。这种运动之法非“伸筋缩骨”功夫不可得。“伸筋缩骨”这功夫可使人力透三节,“气贯四梢”,而“三节四梢齐,五行必合一”。“三节”是指人体各关节、各部位都有力。“三节、“四梢”、“五行合一”是技击训练中“身法”、“步法”、“手法”、“上法”的基础,没有基础,技击各法均无法得到。关注微信公众号打坐站桩。

“伸筋缩骨”可使人产生自乘力(自挣力),其它运动的力都来自动作幅度的惯性力,芗斋先生习惯称之为“抡力”、“砍砖头的力”、“闭眼大撒手的力”、“一出手一大片的力”。伸筋缩骨可使人在没有惯性,没有动用幅度的情况下产生力,武术大家的力一般人理解不了,实际上就是这种力,这种力芗斋先生习惯称之为“自乘力或自挣力”。总之,“伸筋缩骨”产生的力与其它运动产生的力是截然不同的,它是中国功夫的专利。其它运动是产生不了这种力的,中国功夫与其它运动本质区别就在于此。

上面其实就是所谓的紧桩,形成所说的整劲或混元力。很多时候,我们不太理解站桩的目的,对于站桩可以出功夫深表怀疑,总觉得傻乎乎的站那怎么可能出功夫,其实是我们认识不够,没有见过真正的高手,毕竟现在的年代这样的高手也不多啊。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