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被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小说创作领域最重要的收获。评论家称其作:一部渭河平原近现代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
在《白鹿原》的开头,整整一页的篇幅,作者陈忠实只写下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该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
早早地就把《白鹿原》这本书买回家,可总是提不起劲头去读,总觉得自己离那个时代太远。记得高三,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说我的作文太轻飘,没有厚重感,最后他建议我读《白鹿原》。
陈老先生历时六年,50多万字的作品我用半年时间读完。在那段日子里,它作为我学习之余唯一的活动,被情节吸引的同时,却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来自于人性的无力感与所处时代下的无可奈何。我们屹立于世,苟活几十年,却没办法做到完美,自我的狭隘局限着思维,种种理由,或意外,或因果,总会造成这样那样的悲剧......
谁也逃不出命运的拨弄
这本书里的人物很丰富,有“义主”的化身白嘉轩,为了心中的理想,九死不悔; 有“忠仆”的化身鹿三,恩怨分明,绝不僭越自己的身份; 有奸贼的化身鹿子霖,即使不利己,也要损他人; 有大儒的化身朱先生,竟一人斥退20 万清军; 有浪子黑娃,“闯荡半生,混账半生,糊涂半生”,最终幡然悔悟.....
或许我们每个人,从童年的被万千宠爱,自我中心,到从学校毕业,被动融入社会,谁或许都有经历一个伤痕累累的心路历程?。白嘉轩说:“凡是生在白鹿村炕脚地上的任何人,只要是人,迟早都要跪倒到祠堂里头的。”也正如霍达先生所说:“几乎每个人的生死祸福,升降沉浮,都是难以预料的,出人意表的,却又是不可逆转的,合情合理的。”
一言以蔽之: 谁也逃不出命运的拨弄。
活着可能就是最大的立场
这本小说里,几乎没有一个主要人物是绝对崇高,或者具有单一特征的。即便是仁义大度的白嘉轩,也能手段恶毒,有着法海形象的一面。白嘉轩、鹿子霖、白孝文、黑娃、田小娥等,他们都游走在善恶好坏间的灰色地带,都被各自的欲望牵引着。他们的首要本分是顽强地活着,一出出人世间的悲喜剧,由此铺陈开来。
因此,我们很难对书中人物进行道德审判,或者定义谁是绝对的好人或者坏人,能活着,可能就是他们最大的立场。好好活着,活着就有希望,活着就好。
“好好活着!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始一个重要的转折,开始一个新的辉煌历程;心软一下熬不过去就死了,死了一切就都完了。”
“圣人能看透凡人的隐情隐秘,凡人却看不透圣人的作为; 凡人和圣人之间有一层永远无法沟通的天然界隔。圣人不屑于理会凡人争多嫌少的七事八事,凡人也难遵从圣人的至理名言来过自己的日子。”
忆昔悄然归故园,无意出世图清闲。
骊山北眺熄烽火,古原南倚灼血幡。
魂系绿野跃白鹿,身浸滋水濯汗斑。
从来浮尘难化铁,十年无言还无言。
陈老先生留下的古体诗不多,这首大概可算是他对《白鹿原》创作的一个总结了。所谓“十年无言还无言”,因为《白鹿原》从1983 年构思到1993 年完成,恰好是十年。
读陈忠实先生的作品,就像是站在黄土高原上一梦千年,能感受到大风吹过裹挟着的泥土扬起的记忆尘埃,祖祖辈辈的奋斗像那被大风、流水蚀得深刻的辙痕,沧桑却不失稳重。
我当向您学习的,不应当仅仅是文字上的稳重,还应来源于内心。时间或许会冲刷掉小说里某个情节,让我迷糊人物的名字,但我不会忘记阅读时的那种感受,那种无力却坚持挣扎,执着又真实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