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专区 小学知识 中学知识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莫扎特著名钢琴协奏曲 专辑介绍

2024-12-09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毫无疑问,在所有的乐器中,莫扎特对钢琴最为钟爱,他也为钢琴作了大量的乐曲。在这其中,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从他11岁创作的第一首钢琴协奏曲(K.37,F大调,1767年)到他辞世那年的最后一首(K.595,降B大调,1791年),记录着莫扎特在音乐上的成长轨迹:由早期的改编模仿到逐步探索,到最终形成独一无二的莫扎特风格。在钢琴协奏曲的历史上,是莫扎特采用交响手法使独奏同乐队齐奏保持平衡,并且把戏剧性的对比和歌唱性的技艺结合在一起。

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是其器乐协奏曲的精华,齐奏声部和独奏声部的和谐平衡达到完美的境界。像他的其他体裁的作品一样,虽无激烈紧张的矛盾冲突,但却充满了戏剧性的对比、出人意料的转换、不同感情的对照。无论在艺术反映速度的敏捷上,还是在骤然产生的意境的明确以及急剧转换的形象的清晰上,他的钢琴协奏曲都是十八世纪即兴表演艺术的精华所在。

在莫扎特的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中,早期的协奏曲只是把过去作曲家的钢琴奏鸣曲改编成独奏和乐队齐奏的作品,直到1773年才创作出一首比较有独立意义的钢琴协奏曲(K.175)第五首,D大调。但即使在他改编的作品中,我们也能领略到他后来的某些风采。

他的头四首钢琴协奏曲,乐谱中已有了管乐器的相当地位,特别是木管乐器和钢琴的应和,暗示了莫扎特成熟协奏曲中大放异彩的先声。例如圆号在首乐章的应答句,令人想起后世德奥交响乐中萦绕不去的森林情结。总之,你很容易把它们和巴赫或海顿的协奏曲区分开来。

从第十九首(K.459,F大调,1784年)至第二十七首(K.595,降B大调,1791年),代表了他的成熟期,也是最受世人欢迎的作品。

这些音乐的表现力丰富多彩,都有与其内容相适应的调性,表现庄严有力的采用C大调,壮丽辉煌的用D大调,清晰和激昂的用F大调,欢乐而刚劲的采用G大调,抒情而明朗的采用A大调,朴实感人的采用降B大调,宏伟堂皇的采用降E大调,只有表现独特的戏剧性构思的时候才采用小调。

在莫扎特的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中,只有两首是用小调写的,即d小调的第二十首(K.466,1785年)及c小调的第二十四首(K.491,1786年),都充满了忧郁和悲伤。

尤其是后者,c小调的第二十四首(K.491,1786)。一开头的乐队引子,听上去有一种痛苦的挣扎感,就像是强忍着眼泪没让它流下来。慢乐章的歌唱旋律首先由钢琴弹出,在几件管乐器的衬托下有了梦境般的甜美,宛如一首忧郁的摇篮曲。

最后的“小快板”可以说是莫扎特最伟大、最感人至深的一个乐章。悲伤是很明显的,但在强有力的快速度中展开,使悲伤不再显得柔弱、苍白。铿锵进行中的悲伤,有了坚强人格力量的支撑,更伟大,也更美丽。贝多芬也曾被这个乐章深深感动过。

第二十首(K.466,D大调,1785年)与同年创作的第二十一首(K.467,C大调,1785年)相比,前者激烈而狂暴,后者宁静而安适,代表着莫扎特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两个侧面,两者的精神气质、艺术境界完全对立。

尤其是第二十一首(K.467,C大调)的慢乐章,那个咏叹调一般的旋律非常抒情,既像是一首浪漫多情的小夜曲,又多少带着一点自恋的沉思,宁静、优美、令人陶醉,成为莫扎特最受大众欢迎的曲目。

作为莫扎特的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K.595,降B大调,1791年)我们可以感觉到其中有一种与世辞别的性质,但是在这种与优美、深远的钢琴协奏曲的告别之中,人们没有发现这位病魔缠身的大师的想象力有丝毫的匮乏,相反,它显得豁达而超然,这首作品作为钢琴协奏曲系列的颠峰之作当之无愧。

柯曾介绍:

克利福德·麦克尔·柯曾爵士(Sir Clifford Michael Curzon,1907年5月18日-1982年9月1日),是英国著名的钢琴家。

柯曾生于伦敦,毕业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Royal Academy of Music)。1923年,柯曾在逍遥音乐会(The Proms)上完成了他的处子秀,在亨利·伍德(Henry Wood)的指挥下演奏巴赫的三重协奏曲。1928年-1930年,他在柏林跟阿图尔·施纳贝尔学习。后到巴黎随旺达·兰多芙斯卡(Wanda Landowska)和纳迪娅·布朗热(Nadia Boulanger)继续深造。他演出的足迹遍布欧洲、美国。1977年被授予爵位。

1931年,柯曾娶美国大键琴家、钢琴家,露西尔·华莱士(Lucille Wallace)为妻。柯曾夫妇没有子女;但他们在伟大的女高音歌唱家玛丽亚·切伯塔利(Maria Cebotari)于1949年在维也纳去世(时年39岁)后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

柯曾演绎的莫扎特和舒伯特最为著名。尽管他留下了为数不少的录音,但他对录音技术的排斥人人皆知,他经常禁止一些他认为没发挥出最佳水平的录音出版。早期的柯曾以支持现代音乐闻名;莱诺克斯·伯克利(Lennox Berkeley)的钢琴奏鸣曲即题献给他。后期则倾心于18,19世纪的德奥作品。

柯曾的叔叔是阿尔伯特·科特尔比(Albert Ketèlbey),有一次在BBC的广播节目“荒岛唱片”(Desert Island Discs)中接受采访时柯曾描述他的童年:“小柯曾不爱睡觉,他爱坐在楼梯的缓台上,听叔叔弹钢琴的声音从爸爸的老房子的楼梯井中传过来,所以我第一次听到的音乐就是科特尔彼那些的永恒的旋律。”(网摘)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