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专区 小学知识 中学知识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77/200

2024-12-09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The shape of History

History is often stranger than fiction. As so often in business, solving one problem just created another. History includes those long-term lock-in critical factors, those material forces: climate, topography, natural resources, those less tangible matters: culture, politics, religion; as well as short-term accidents.

What is alike a scientific way of history study? We shall have a even broad approach, combining the focus on context, awareness of the deep past and the comparative methods. History research includes assembling a multidisciplinary team of specialists, pooling deep expertise across a range of fields; History includes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botany analyze, zoology identify, challenging superficiality, disciplinary, bias, all general errors.

History research is much more a across fields science, those who stay within the boundaries of their own disciplines, will never see the big picture.

History is a memo of human societies, the abilities to get things done, to shape our phys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intellectual environments from beginning to our own ends. sometimes we made progress of development, sometimes we created even degradation. Wars, inequality, disillusionment can bring the history train far outweigh any benefits it generates.

"History can seem to be just one dam*ned thing after another, a chaotic jumble of geniuses and dolts, tyrants and romantics, poets and thieves, accomplishing the extraordinary or scraping the barrel of depravity." - Ambrose Bierce

We who living, dying, creating and fighting in this world, we who flesh-and-blood individuals, are not vast impersonal forces.

前两天我们在谈到历史的时候,一直反复强调,历史中充满着偶然与不确定。今天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历史中有没有哪些隐藏规律,还是可以被寻找,挖掘和科学的量化分析的呢?

作者莫里斯在书里提出一个自创标度:“社会发展指数”,是通过对“获取能量”,“城市化”,“信息处理”和发动战争”这四项标准来打分,纵向对比人类各个不同阶段的文明。通过对个人生存能力,集体协调和调度能力,以及认知能力这几个维度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来衡量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用它作为精读书,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对我们今天大数据采集处理,合理制定量化分析标准很有借鉴意义。

1. 历史的科学量化研究方法,人文社科的跨越与结合

作者从与以往学者不同的角度,来论述自己对西方主宰论的见解。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他从更大更长久的历史背景来考查和对比所谓东西方的不同。其论述角度其结合了生物学,社会学和地理学。作者先是提出,从生物学和社会学从宏观角度,人类群体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的相似性。再从地理学的角度解释群体的区域性差异。

单独比较作为个体的人,往往差异性更加明显:不论是从外观,基因,还是生活习惯,思想方法上。但如果将人类的群体间进行比较,群体组成成员的数量越大,越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

回想一下我们一开始研究自我与群体,部落化思维,是不是不论在一个国家和社会内部,还是从宏观人类大历史的角度看,这些观点都是相通的。

这里也增加一个小的知识点,今天的联合国有一个人文发展指数,算法很相似。是计算人的预期寿命、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之和,以此来代表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发展程度。这个可以说更加偏微观的个体视角,参考的标准也略显薄弱一些。

书的题目是研究“西方主宰论”是否正确,而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从过去一万年的人类大历史长度看,西方的确多数时间处于领先,但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东方,很可能会在一个世纪内就超过西方成为新的主宰。书里面的这些个人观点我们不一定要全部接受, 重要的是学习他的思考框架和论证过程,以及如何科学的收集和处理原始资料。

当我们慢慢开始接触更多更深层的学术领域就会发现,往往越是在学术的塔尖,争论越激烈。不仅分学派,在每个理论学派内,不同学者的具体观点也不同。常常是各自都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很多知识都在不断的进步,发掘新证据中。所谓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是从不假设最终结论。随着知识的迭代,人类的不断发现和思考,答案也在更迭,很多时候甚至是退回、推翻。

那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呢?在之前提到《直觉泵》这本书里的时候,作者提醒我们,越是看似矛盾重重,对立而无法前进的地方,越需要我们转换思维,换个方向。比如重新考查大家都默认的前提假设,对以往认为最不可能出错的地方提出质疑。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保持谦卑,还要勇敢,诚实。学习的过程不仅是艰苦,还可能是充满了纠结与冲突的。越往前走,越很可能会踏入那些即将推翻自己,那些最害怕,最不愿意面对的问题。处理不确定性,是人成长所必然经历的过程。

2. 社会由“懒人”推动

作者莫里斯在书里提出了一些看似“脑洞”的想法:人类发展的动力,很大程度源于本性的懒惰,贪婪和恐惧心理。因为想偷懒,所以要去寻求更简便,更快捷,更高回报的做事方法。更像是个玩笑,不过想想看好像还挺有道理:自行车、汽车的发明,不就是因为“懒得走路”,吸尘器,洗碗机,甚至餐馆等“外包行业”的兴起,也是因为“懒得做家务”。 感谢历史上,包括果大自己在内的各种懒人,因为有需求,有推动,就有了供给,生活才这样五花八门。

随着成长,我们应该更多树立一种客观而“中庸”的思维方式:对事物属性的评断不再简单的二元化:不是区分好坏,进而归因对错。而是将它们看待成一种特性。如懒惰,似乎没有哪个民族以懒惰为荣,但是想想,很多的发明与改进,也许最初的动力来源于这种人类属性。

不过我们也需要注意,正因为太过于方便的发明,人们的活动变得简单,变得不再需要更多思考。吸尘器代替了手动扫除,使用它的人完全不需要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出了问题或者扔给商家修理,或者干脆买新的。久而久之,我们的生活会渐渐被科技所“绑架”,感知变得麻木,变得更容易暴躁,对身边的人和事失去了耐心,失去了细微的体察。想想我们前面提到,波西格在《禅语摩托车维修》这本书里提到,那些痛恨“修理摩托车”的人。我们要小心,我们的高级智商很可能反而限制了我们的认知和想象力。

恐惧与贪婪也是同样具讽刺意味的悖论。适当的紧张和欲望,这是基因为了刺激我们生存而多代积累下来的本能。但同样也需要小心的走在“天平的中央”。 过度的焦虑,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一种生怕自己落后淘汰的心态,也会容易让人误入歧途。十几年前,果大在一篇日记中写道:其实对书籍和知识的追求与占有,也是一种贪婪,只不过名义上好听的多。。

我们要在实际操作中,聪明的偷懒。但不可在思维和观念上懒惰。

这本书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在进行中西方对比的时候,作者先选取了古埃及和巴比伦,之后是工业革命兴起的欧美国家。但东方却始终就只有中国,那么印度呢?日本呢?或者我们干脆可以这样问,到底哪里算西方,哪里算东方呢?所以,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不要被作者看似“讳莫如深”的理论和研究给唬住,记住从那些最常识的角度入手去质疑。每个人都会犯错误,都有不足,即使是任何一位大作家都是同样。

3. 悖论

传统的经济学一般倾向于认为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科技,所以国家要鼓励创新和发明,要保护产权。另一本书的作者,也是经济学诺奖得主诺斯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是制度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增长。想想我们昨天读过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吉本也提出类似的观点,罗马的最终胜出,赢在了制度上的先进。这就好比当我们分析评估一家企业发展能力时,可能首先会注意到他们推出的“爆款”产品,然而决定一家企业是否能基业长青的因素很多,公司管理和治理能力是更加关键的因素之一。

你看这些基础的道理,不管是在那个领域,跨越多长的时间维度,都是相通的。

提到社会发展,我们也需要同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过去一般直觉上会认为,社会发展一定是好事,社会发展推动文明,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度会更高。真的是这样吗?

莫里斯在书里提到一个“社会发展悖论”,就是说,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生率的提高,人口会不断膨胀。然而由于整体的资源有限,社会的发展一定会遭遇瓶颈以致迟缓,甚至是倒退,同时伴随饥荒,瘟疫,战争,气候剧变等灾害。这其实也就是马尔萨斯陷阱。我倒是觉得,现代社会发展的瓶颈,并不一定仍会表现为“饥荒,瘟疫,战争”这样的传统形式了。而且也不一定每次都是全世界范围的。想想我们当年爆发的SAS,以及近几年常流行的强流感病毒。其实是因为现在的防疫措施,公共卫生水平的提高,否则如果对标过去的医疗能力,这些都算是重度疫情。

那么社会发展倒退,还会表现成什么样新型的“马尔萨斯陷阱”呢? 我举个例子,你觉得在未来,万物互联的网络之下,大数据会不会引起国家间的信息战争? 还有,我们如今对电子产品,社交媒体的依赖,算不算是一种精神瘟疫?

一切事物背后都有其商业逻辑。近代商贸是通过那些容易让人上瘾的商品,包括烟草,咖啡,茶叶,鸦片,来打通贸易运输。不过好像成瘾还有另一种形式,比如说,欧美人为何如此迷恋东方的丝绸和瓷器?这种触感和质地,色彩和工艺,让人爱不释手的早期“奢侈品”,算不算一种“审美瘾品”?

有一句古老的丹麦谚语这样说:Det der smager godt er altid usundt- 好吃的东西都不健康。有点类似中文的“良药苦口”。这又回到了文初果大的观点:一旦对一种事物过度发展,对其过度依赖,人就必会反被其所制


马可吐温说,历史尽管不会总是重复自己,但总是押着同样的韵脚。哪里有那么多的“创新”,就连大自然与基因,都是小心翼翼每次很微量的变异。我们不仅是沿袭着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其实也常常是重复着他们同样的错误。

- 果大

通识精读 26,

伊恩·莫里斯,《西方将主宰多久:从历史的发展模式看世界的未来》

这些书也值得读:

2. 道格拉斯·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

3. 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

4. 福格尔,《苦难的时代:美国奴隶制经济学》

5. 德隆·阿西莫格鲁和詹姆斯·A.罗宾逊,《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6. 张夏准,《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

7.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8. 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西方的兴起》

9.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0. 米华健,《丝绸之路》

11. 《西方的衰落》,

12. 《当中国统治世界》。

诺斯讲到发明专利制度推动科技发展的问题,他举的是很有名的例子: 哈里森与航海钟。 推荐大家阅读何帆老师在《先放一把火》一书中的一篇文章:“我为钟狂”。或者美国科普作家,达娃·索贝尔的《经度:一个孤独天才解决他所处时代最大难题的真实故事》,介绍了约翰·哈里森发明航海钟的故事。

相信会又一次颠覆你的一些固有认知。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