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一种工作。因此管理有其技能、有其工具,也有其技术。
——彼得·德鲁克
在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上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整理归纳工作思路的方式方法——管理工具。
PDCA循环、5W2H法、SWOT分析、SMART原则、二八原则、5S管理等等这些都是能帮助管理者有效提升效率的管理工具。
这些工具还不够基础,不够根本,不够简单。
最基本的管理工具是什么?
三个最基本的管理工具:白板、定义、清单。
这应该是个人十多年咨询生涯最有价值的分享了。
白板
有一篇文章叫《深度思考比行动更重要》,深度思考非常重要。
可如何进行深度思考没有说。两个人、一群人如何进行深度思考更是难题。
对一件事情的感知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感知绝大多数时候都留存在一个人的脑海中。
有时候我们需要表达这种感知,或者想要表达这种感知。
我们说出来的话往往是不准确的,自己往往感觉自己没有能够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
于是,我们有了一句网络用语:“你懂的。”最好再加一个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表情。
于是对方就懂了!?
问题就来了,如何让对方真正明白我要表达的意思呢?或者说,如何把我的意思准确明白地表达出来呢?
思维对思维地交流?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可行性。
语言对语言地交流?目前就是这么做的,现实就是你说你的,我听我的,你讲的明白和我听的明白不是一个明白(在双方的交流中能做到“无我”境界的人是真正的大师)。
你在讲的时候,我在头脑里面不断地对你讲的话进行加工,加上自己的固有的知识和经验之后形成了自己听懂的内容。
听的同时我们总在用自己的想法、思想、知识、经验进行不停地加工,对方讲了什么,对方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早已经忘记。有些不同的看法不能及时地反馈,同样很容易忘却。
文字对文字地交流?这多奇怪,这样多没效率。
是啊,我们都喜欢逞一时嘴快,脱口秀讲的好的多么受大家的欢迎,谁愿意干这种费时费力的事啊。
可是要把一件事情表达明白,还非得文字不可。
这个事情是什么样子的?用文字把它阐释出来。
哎呀,我还真不知道怎么表达?不知道怎么用准确的文字表达。
一般这个时候我们会说什么?“我想想。再好好想想。我再想会。”
这就是深度思考。
思考如何把一件事情用文字表达清楚,让对方能够明白。文字表达不好,画图也可以啊。
这就是深度思考的过程。
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工具,对个人来说可能是手机里的备忘录,有时候会是笔记本,有时候是随手的一张纸。
尝试把一件事情用文字、图示表达清楚的过程就是深度思考的过程。
对有些人来说深度思考是一种习惯,对大多数人来说深度思考是需要训练、需要学习的一种能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都具备但往往需要重新学习的能力。
接下来就谈到深度交流。
深度交流需要双方的深度思考。
尽可能把我要表达的意思表达明白,尽可能理解对方要表达什么意思。
这是深度交流的基本内容。
通过深度交流,双方都一件事情的看法都得到了深化,每个人都有收获,每个人都得到了成长。更重要的是在交流的现场大家就有了收获。
当双方对交流的某一个观点看法出现差异的时候。通过语言的交流往往是达不成一致的。
有些人会说你说的话对我触动很大,我回去好好思考思考。
可能对方回去进行了深度思考,有了收获。但谈话者并没有收获,最起码在交流的现场并没有收获。
为了把我要说的内容表达清楚,需要文字,为了对方不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有选择地理解我的意思,需要文字、图示。
于是深度交流就需要工具,这就是要讲的主题:白板。
把你要讲的内容用图形、文字,清晰地表达在白板上。
大家都可以看到,大家在任何位置、任何角度看到的内容是一致的。
我们是针对这样的内容进行交流。我认可这一部分,不同意那一部分清清楚楚。对表达的内容双方都可以进行修正。
最终达成一致的东西既是你的,也是我的,是我们大家的。大家对这个主题的认识都加深了。
当我们交流只有两个人的时候,我们可以坐到一起,拿张白纸写写画画就可以。《餐巾纸的背面》提倡这样做。
这也是管理视觉化的要求。
当然还是白板最好,大,看的清楚,每个人都有上去写写画画的冲动。
尤其团队在一起工作的时候,白板是必不可少的。
有些企业会说,我们有投影仪。
投影仪也很好,大家都能看到,往往用于展示个人形成的成型的东西。
我们对着投影仪也讨论啊?
对着投影仪讨论,很多时候有些疑问的地方大家也不会认真指出来,感觉让操作的人逐个修改也是麻烦事,有时候差不多也就可以。
差不多可以就是差很多。大家对着投影仪进行交流往往不会进行深度思考。
团队在一起工作,白板上最终展示的是团队共同形成的成果。
如果没有白板,团队共同形成的成果就不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就会不断地累积,也就很难建设真正的团队。
我们有句标语:“无白板,不团队。”
管理的三大工具:
管理者要掌握的两种能力:
用事实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