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专区 小学知识 中学知识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弘一大师佛学思想浅尝

2024-12-15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弘一大师出家后早期留影(1920年9月于西湖)

不论是否熟悉佛法,想必大多数人对于弘一大师这四个字都不会陌生,如果谈到李叔同那更是耳熟能详。凡知名者总有若干故事为世人津津乐道,譬如在弘一大师身上就常有“民国公子”“日本妻子”“长亭外,古道边”“出家因缘”诸如此类的话题。也所幸有这般种种,如今仍有不少讨论弘一大师的声音。时常听闻某某对弘一大师的故事如数家珍,仰慕之情溢于言表,但无奈也多偏重于对弘一大师“事迹”的复述。

现在很多时候谈论弘一大师总觉得除了故事就是艺术,除了书法就是弘法。没错弘一大师留给世人的就是“事、艺、书、法”,出家后大师对艺术鲜有触及而是将之融通华严境界,弘一大师也曾自道以书弘法,至于大师行事出于表法慈悲示现,这是毋庸讳言的。但是人们总是感觉与弘一大师仍然隔了一层,一方面是由于很多人对佛法不甚了解,另一方面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谈到弘一大师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将大师抽离开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在弘一大师生活的年代,佛法已经传入中土近两千年,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业已奔溃。然而时代巨变,佛灯犹燃。须知自佛法东渐,至隋唐以为极盛,开宗立派法脉传衍,两宋以后佛法沉寂。洎至清末民初,民众对佛法产生了极大的误解,多以僧为晦,视佛为迷,为此弘一大师在《佛法十疑略释》一文中由浅入深,层层释疑,还原佛法真实义。对于如何“普及社会,又可补助世法,以挽救世道人心”,弘一大师在《佛法学习初步》中推介“人天教”讲三世因果,在普及佛法上给出了最恳切的教诲。

从宗派来看,清末仅净土、禅宗、天台多为人传习,后有杨仁山居士一系力弘唯识,又有藏密的传播和东密的回传,当然还有弘一大师对律宗的提振重兴。(可参照弘一大师《佛教的源流及宗派》《佛法宗派大概》)从一般认为的民国四大高僧,也可以看出民国佛教各派发展态势。虚云老和尚身系禅宗五家法脉,印光大师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世祖,弘一大师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太虚大师精于法相唯识之学。由此可知,民国期间律学的兴起实属弘一大师对佛教发展的极大贡献且为世人所公认。

弘一大师出家前即私淑于蕅益大师,其弘律发萌、修净心念,可见于大师所撰《蕅益大师年谱》。弘一大师出家不久即亲近印光大师,晚年讲演《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也是倍陈印祖自律、念佛之种种。(按:蕅益大师是净土宗九祖,印光大师是净土宗十三祖)弘一大师晚年曾说“我出发心在净土法门,近来对弘律渐渐淡矣。以往注重念佛为多,因年老了,须预备往生为要,不然临终茫然无前路。若得往生,便能乘愿再来,回入娑婆,力量更大,弘律甚是容易。”又说“我生西方以后,乘愿再来,一切度生的事业,都可以圆满成就。”由此可窥弘一大师是以律学为行持,净土为指归。

熟悉弘一大师书法的朋友应该知道,大师书法联句多出自《华严经》。其实除了净律以外,华严境界颇为大师称许。大师出家不久即表达出对华严宗的青睐,据大师与弘伞法师书信所记:“音近数年来,颇致力于《华严疏钞》,此书法法具足,如一部《佛学大辞典》。若能精研此书,于各宗奥义皆能通达,仁者暇时,幸悉心而玩索焉”。《华严经》是佛家的一部大经,通读实属不易。弘一大师为方便大众学习《华严经》,先是写出《华严经读诵研习入门次第》,提出诵读重点《普贤行愿品》,给出研习策略为“先疏后抄”,又编撰《华严集联三百》,可谓煞费苦心。

弘一大师在弘扬地藏法门时说:“地藏法门实与净宗关系甚深,岂唯殊途同归,抑亦发趣一致。”(《普劝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弘扬药师法门时说:“修净土宗者,若再能兼修药师法门,亦有资助决定生西的利益。”(《药师如来法门一斑》)如前文所述大师宣说“人天教”时说:“唯修人天教者,虽较易行,然报限人天,非是出世。故古今诸大善知识,尽力提倡‘净土法门’,即前所说之《佛法宗派大概》中之‘净土宗’。令无论习何教者,皆兼学此‘净土法门’,即能获得最大之利益。‘净土法门’虽随宜判为‘一乘圆教’,但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即唯修人天教者亦可兼学,所谓‘三根普被’也。”(《佛法学习初步》)

如此看来,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来源便是律宗、净土宗、华严宗,或如人们常说的“以华严为境,以四分律为行,以导归净土为果”。实际上佛教各宗均有境、行、果,只是各有偏倚。在《佛法宗派大概》一文前后,弘一大师反复强调:“原来佛法之目的,是求觉悟本无种种差别。但欲求达到觉悟之目的地以前,必有许多途径,而在此途径上,自不妨有种种宗派之不同也。”“吾人于此,万不可固执成见,而妄生分别。因佛法本来平等无二,无有可说,即佛法之名称亦不可得。于不可得之中而建立种种差别佛法者,乃是随顺世间众生以方便建立。因众生习染有浅深,觉悟有先后。而佛法亦依之有种种差别,以适应之。……无论大小权实渐顿显密,能契机者,即是无上妙法也。故法门虽多,吾人宜各择其与自己根基相契合者而研习之,斯为善矣。”

此外《佛法宗派大概》一文虽简练,但是也看得出弘一大师的真诚无碍,从中细细体察可以得见大师学佛过程中的实际经验。如谈到俱舍宗“欲学大乘法相宗者固应先学此论,即学他宗者亦应以此为根底,不可以其为小乘而轻忽之也。”谈到法相宗“此宗最要,无论学何宗者皆应先学此以为根底也。”谈到密宗“余于十数年前,唯阅密宗仪轨,亦尝轻致疑议。以后阅大日经疏,乃知密宗教义之高深,因痛自忏悔。愿诸君不可先阅仪轨,应先习经教,则可无诸疑惑矣。”

以上文字所引最多是《佛法十疑略释》《佛法宗派大概》《佛法学习初步》三篇,最早集于《安海法音录》。《安海法音录》是弘一大师于1938年旧历十月初六、初七、初八在安海金墩宗祠向安海民众弘法的演讲集。1943年弘一大师好友蔡丏因、夏丏尊等汇集《晚晴老人讲演录》,收录有《安海法音录》三篇文章。圣严法师曾撰文写道:“《晚晴老人讲演录》使我对于中国佛学有了基础和条例的认知。”

《安海法音录》看似只是普通的一份演讲合集,但是如果将之放在弘一大师的晚年弘法历程之中、放在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脉络之中,就会忽然明白大师的苦心孤诣。

带着这样的问题,再加上前文所述的对于弘一大师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佛学思想的探究,以及大师慈悲弘法的念力。我们就能更好的理解弘一大师在《安海法音录》出版前后几年的行止。这里为大家梳理了弘一大师在1938年前后的演讲(非正式课堂)目录:

1936年《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丙子年正月 厦门养正院
1937年《南闽十年之梦影》丁丑年二月十六日 厦门养正院
1938年《佛教的源流及宗派》戊寅年春 泉州梅石书院
1938年《泉州开元寺慈儿院演讲录》戊寅年二月 泉州大开元寺
1938年《佛法大意》戊寅年六月十九日 漳州七宝寺
1938年《佛法十疑略释》戊寅年十月六日 安海金墩宗祠
1938年《佛法宗派大概》戊寅年十月七日 安海金墩宗祠
1938年《佛法学习初步》戊寅年十月八日 安海金墩宗祠
1938年《最后之□□》戊寅年十一月十四日 厦门养正院
1939年《佛教之简易修持法》己卯年四月十六日 永春桃源殿

从中可以看出弘一大师在1938年前后比较频繁的讲演佛法基础知识,而且走出大寺院、佛学院,亲近各地民众,随缘开示,大师弘法利生之情恳挚动人。弘一大师1918年薙染出家,安海讲法时正好出家二十年,此时已年届六十。大师晚年身体极为不好,结合大师“乘愿再来”等语,可知大师殷殷于净土法门的良苦用心。

翻看这一期间大师日记可知大师在安海讲法三日后不久,即旧历十月十四日寄信给李芳远其中说道:“今年所以往闽南各地弘法者,因余栖身闽南十年,受当地人士种种优遇,今余年迈力衰,不久即可辞世。故于今年往各地弘法,以回报闽南人士之护法厚恩耳。现在弘法已毕,即拟休养,故往草庵。明年将往惠安,闭门谢客,以终其天年耳。”大师离开安海以后的第二年在永春闭关修律一年有余,又过了三年大师圆寂于温陵养老院。

澄渟院

弘一大师宣讲《安海法音录》期间,给自己的居所——安海安平桥头水心亭内一斗室,取名“澄渟院”,手书华严联句“如来境界无有边际,普贤身相犹如虚空”。(《晋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偈颂集句百联)

华严境界究其要旨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法界圆通,缘无不契”,不一不异,以无有差别,本自具足统摄万法,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次第可分为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事法界还停留在所观之现象界,拥有很强的分别心。理法界在理上认识到万法一理本无差别。理事无碍法界是能够由理入事,由事入理,知道因缘所生法。事事无碍法界可由任何一事洞悉法界,任意一缘遍及诸缘,而事事相通缘缘相抱。

又问何谓“一真法界”,“即诸佛众生本源清净心也”。澄渟二字,本意即为水清静,水清静方知心清净。弘一大师一定熟读《全唐诗》其中学佛者白居易《狂吟七言十四韵》有“性海澄渟平少浪,心田洒扫净无尘”一句。又《楞严经》卷六:“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靠海为生的地方最期盼的就是“水国安澜”,安海之名即为此意。

《华严经》云:“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弘一大师取安海之意,以澄圆觉海,澄渟性海。如此勾连或能体会弘一大师华严境界下的“澄渟院”与“如来境界无有边际,普贤身相犹如虚空”。

本文通过对弘一大师所在时代佛教背景的交代,不揣冒昧,借《安海法音录》管窥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一隅,与诸君分享。

法师法音传法界,安海觉海即性海。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