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专区 小学知识 中学知识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惜春,灯谜谶语中的禅意

2024-12-15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我经常说《红楼梦》是一面镜子,将不同的角色进行对照。熙凤与探春的管理对比,同为丫头的袭人与晴雯的性格对比,平儿与小红的对比,刘姥姥和贾母之间的对比,遁世者妙玉与惜春之间的对比,其实都是一种对照。妙玉和惜春之间的对照更有意思,一个是身在红尘之外,心却在红尘之内,一个身在红尘之内,心却向往红尘之外,妙玉和惜春的人生轨迹恰恰相反,总感觉是造化弄人一般在游戏之间。惜春最后的人生是走向佛门。

《红楼梦》给惜春的判词是“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可见惜春最后出家了,“缁衣顿改昔年妆”一句特别有意思,“缁衣”有一层意思是僧尼的服装,借指僧人,这句话之所以有意思,在于这个“顿”字用得好,“顿”在佛教暗指“顿悟”的意思。惜春的顿悟是因她眼见一切事情的发生,贾府由盛到衰的过程,三位姑娘各自的命运,黛玉和宝玉的生离死别等等,让惜春格外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她饱看别人的痛苦,深刻体会到人生的众苦,所以惜春选择了出家,不论其自己的造化,惜春比任何一个人自在了。

在惜春的判词中揭露了她出家的结局,同时在惜春的谜面上,她把自己与佛的因缘全都表达了出来,极具禅意。“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这个谜底是通过贾政之口说出是海灯。佛前海灯也叫长明灯,供于佛像前,灯内贮大量灯油,灯中燃烧一火焰,长年不灭。然而惜春的这个谜面也极具禅意。“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海灯的前身是油,普普通通的油,它的色相只是一滩液体,如果不是改变了形态,装了灯芯,也不会在佛前每日听着经文,如果我们执着灯油的本质,是不具备灵性的,然而正是灯芯的出现,让灯油才大放光明,具备了菩提自性。在《六祖坛经》上讲“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灯油的心迷之处在于没有灯芯,这个灯芯代表着自悟。不管是油还是海灯,只不过是色相罢了,《金刚经》曾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凡是所有一切的相,我们都要将它当成是虚妄的,只要不去执着它,就会产生智慧。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海灯的光芒看似暗淡,其实心中一直自放光明。六祖惠能把我们的色身比喻成城池,把眼耳鼻舌比喻成城门,心是国土大地,性在心中,把性比作国家的大王,如果性不在心中,就好比国家没有主一样,性在身心都在,性不在,身心俱无,在《六祖坛经•疑问品》曾云:“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就是这个道理,佛在自性本性中作,而海灯的性就是“灯芯”,灯芯是用来点燃海灯的,佛性的灯芯一旦被点燃,自然可以大方光明。

出自新书《解毒红楼梦的禅文化》当当网,亚马逊,京东商城均有销售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