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专区 小学知识 中学知识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爱情是一场危险的精神分析

2024-12-14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时至今日,我不得不向诸位透露一个惊天的秘密。

我知道这样做是存在一定风险的,但我决定冒这个险。

这样做的风险在于,我可能会被我的心理学同行痛骂,甚至被拍板砖。

但我还是想说出来。

我想说的秘密是:在广大心理工作者,尤其是那些自称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人士眼中,已经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爱情了。

他们庖丁解牛般把爱情放到精神分析的案板上一刀刀划开,然后指着爱情血肉模糊的尸体说:看,这里是力比多,这里是投射,这里是移情,而这一块儿,就是自恋……

心理学家们看山已经不是山了。因为在他们的心理系统中安装上了一套精神分析应用APP。

好端端的一个异性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看到的是性能量,是早年缺失的妈妈的怀抱,是自己不愿面对的阴影人格,是镜花水月间那个虚幻的自我……他们看到的都是跟自己相关的那些“情结”,惟独看不见一个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你。

你会为此感到委屈吗?那好,他们说,那是你的情结所至;

如果你不承认你委屈,你说无所谓啊!他们就会说,你这是一种防御!

反正他们总是对的,你争辩不过他们。

作为一名从业十几年的心理工作者,我为何要在爱情这个问题上如此黑我的同行?

其实我是想借此自黑一下。

因为在学心理学之前,我是专门写女性情感小说的文艺女青年。那时的我爱情观飘忽不定。一会儿灿若繁花,一会儿暗如炼狱。天上人间,哭哭啼啼,生生死死地来回折腾,把自己弄得很遭罪。

自从学了心理学,尤其是用精神分析理论武装了自己之后,我的天呐!感觉自己拥有了一面魔镜,照见了爱情这个妖孽的真实模样。从此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连上楼都有力气了呢!

所以作为过来人,眼看着那些走进我心理诊室的朋友们还在为爱所困、为情所伤,我终于按捺不住想要揭密的冲动。想把我从魔镜中看到的爱情的样子给大家描述一下。

希望看过之后,作为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你,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希望你能够依然相信爱情。

一  被人爱上的危险:你永远是他人“关系”的替身

拿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生活常识作比喻:

我们走在大街上,可能会对某个骨格清奇或容貌出众的人多看两眼,只不过这瞬间的印象几秒钟就会消散;

但是如果你看见一个身影特别像你生活中某位熟悉的人,你多半会尽量走到近前一探究竟。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爱情也是如此。

你之所以被一个人爱上,不是因为你有多么出众,而是因为你是TA内部关系的外在投射,也就是说,你就是一个替身而已,而TA真正爱的人,永远是TA生命最初的重要关系人。

让我们从远古神话开始探寻。

我们都知道那个关于完整的人被宙斯一劈两半的神话。

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最早的人类被描述成有着四条手臂四条大腿无所不能的圆圆肉球。这样的人类因为本事太大而威胁到神的利益,所以宙斯才把人类劈成两半,令其不再完整。

这个神话也被后人用来解读爱情的发生原理。

精神分析的鼻祖弗老爷子在这个希腊神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

他认为,生物体在最初获得生命的那一刻,就被撕成了许多细小的碎块。而这些生命的碎块要通过性本能重新聚合,才能使生命体回归完整。

你看明白了吗?你以为你被爱了,其实是被人当成一个碎块回收了,就像夏娃被亚当作为肋骨回收。

所以,被当成碎块的爱情其危险是失去了自我。

这个神话同样被分析心理学大师荣格所用。他说无论男女,我们的内在都隐藏着一个异性子人格,分别叫做阿尼玛与阿尼姆斯。所以,所谓的爱情,就是我们对于自己的异性子人格的迷恋。

我个人觉得,荣格的理论更有助于探寻所谓的灵魂伴侣。

到了客体关系心理学那里,我们所有的爱恨情仇,都指向了最初的客体,即母亲。

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我们最初的爱恋对象都是妈妈。

我们与妈妈之间体验共生的甜蜜与分离的痛楚;

我们渴望重新回到那个充满爱意、完全接纳的怀抱;

我们在恋爱中严重退行,自称宝宝或者给对方喂饭,都是想回到早年的婴儿期,重温那种相亲相依的感觉;

即使是身体的拼命亲近,也是在通过进入彼此的方式而幻想重新回到母亲的子宫。

所以,在客体关系心理学那里,被爱的人就是被选中做妈妈的人。

遑论男女。

被当成妈妈的危险是什么呢?

是被逆反与被离弃。

因为“孩子”会长大,渴望独立,总有一天TA会离开你;不是以情感的方式,就是以身体的方式。

精神分析发展到自体心理学,研究自体客体与自恋。最有意思的是镜映这个概念。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关系中被看到、希望自己的需求被回应,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从一个人回你微信的速度就能看出TA爱不爱你。

我们希望找到一面镜子,随时照见我们、回应我们,最好跟我们保持同样的步调,就像镜像一样陪着我们。

给人当镜子的危险可想而知。

当你的镜映不够及时、不够准确,延迟或变形的话,你就有被砸碎的可能。

由是观之,当一个人对你说爱你时,你心里要万分警惕,看看TA可能把你当成了谁,当成了什么?

精神分析认为,所有的关系都是投射,所有的爱情都是移情。

当一个人说爱你的时候,可能连TA自己都说不清,到底爱的是谁。

二  爱上别人的危险:爱人上一个,就是跳进一个坑

记得几年前一个陷入情网的女性朋友找到我,跟我聊她的情感困惑。

这朋友不是我的来访者,因为她自己也学了点儿心理学,所以她想找我作为听众,听她的自我分析。

她说目前经历的这段情感,如同史海钩沉般,把她的早年情结和各种关系模式都钩出来了。

她说在他们相爱时,她感觉他既像妈妈般温暖,又如父如兄般对她呵护;

然而当那个男人离她而去,她所有的人生痛苦都沉渣泛起了。

她想起了自己色调灰暗的早年经历,妈妈不够细心,爸爸太过严厉,后来又被新出生的妹妹夺走了残存不多的父母的爱;

她甚至运用系统排列的理论视角,想起了父母之间流产的哥哥,以及英年早逝的二叔……

总之,她所有的人生不幸都被这场爱情给翻腾了出来。

她说自己好像被人带进一个坑里,面对着各式各样的情结发呆。

这样的说法倒也不是危言耸听。

我们之所以爱上一个人,渴望与TA相亲相融,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心存在许多缺失。

我们自己没有的部分,希望找对方来填充。

如果我们是神话中那种完满到圆滚滚的万能人类,恐怕就不会去跟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原本陌生的异性拥抱在一起了。因为我们自己已经足够圆满。

所以,爱情就是拿对方填补你生命的人格空洞。

而生命的空洞,就是未曾愈合的伤口。

可见,爱情的实质,就是与自己的创伤相遇。

如果认同了这个观点,我们就不会把分手的痛苦转化为对离去的另一半的愤怒。

我们就不会总想着报复对方,而是蹲在坑里好好疗愈自己。

置身坑里其实是一次难得的成长机会,它是一种重生的可能。

每一段关系的结束,都是一次自我疗愈的开启。

三   相爱相杀是爱情的真相:两个人的情结相互撕扯

爱情是一种能量与机缘。

我们在什么时候,与什么人相遇并相爱,是我们自身的内心需要。

心理学认为,当我们的人生出现了这种需要,爱情,以及那个被我们爱上的人就出现了。

而当我们被别人爱上时,是TA的需要与我们的需要发生了同频共振。

一场爱情的发生,表面上看是两个人之间的亲密互动,但实际上一张床上还不知睡了多少人。

你把TA当成了你的谁,TA又把你当成了TA的谁;

此时你需要TA充当你的谁,彼时TA又希望你充当TA的谁。

爱情有如一片旋转木马,走马换将,令人眼花瞭乱,思绪纷纷。

两个人处于一段关系中,彼此打开边界、深入对方的生命历程,分别把对方当成自己真我层面的那个原初形象,所有的爱恨情仇通通投射到对方身上,就会上演相爱相杀的悲喜剧目。

所以,相爱相杀才是真正的爱情,而相敬如宾不是爱情,充其量能算得上是友情

爱情中的相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西线无战事,高悬免战牌。

在这里,我们就会发现精神分析的妙处了。

我们用精神分析理论作为铠甲披挂上阵,并充满惊喜地冲着对方高声断喝:来者何人?

其实来者何人的问题,是需要你自己去回答的;而站在你对面的那个人,千真万确地上天派来帮你的,帮你探索自己的人生历程、修补心灵创伤、重建早年的关系模式,从而让你的生命逐渐变得完整。

这也是爱情的魅力所在:在两个人的情结纠缠中,发现自己真实的需要。

真正的对手最后一定会成为同盟。

四  在忠诚与背叛之间分裂地活着

行文至此,我们还须面对一个躲不开的问题:

既然我们的爱情故事是受自己情结的驱动,而被我们爱上的那个人,不过是命运这个导演给我们派来的剧情搭档,而真正的故事原型另有其人,比如说是妈妈。

那么我们如何用一颗心去深爱原型与角色这两个不同的人?

你能很好地分裂吗?

精神分析学说告诉我们,人们最重要的防御机制就是分裂。

“妈妈和老婆掉到河里先救谁”之所以成为千古难题,就是一种徘徊于忠诚与背叛之间的纠结。

我们的生命中第一个重要的异性就是母亲或父亲。

母子同体与父女同盟都曾经血肉相连,如果我们长大后放开父母的双臂而投入到另一个陌生的异性怀抱,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些背叛的内疚。

更何况我们的父母往往也用他们的爱加剧着我们的内疚。

于是婆媳之间矛盾重重,儿子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女儿则因为老公不像自己的父亲而对枕边人心怀挑剔与不满。

据说许多婚外情的发生,都与当事人没能在内心处理好与父母和伴侣之间的冲突有关。

他们不能很有好地分裂自己,只好另辟蹊径缓解内在的焦虑。

在这个意义上说,婚姻中出轨的人,很可能是真正忠诚的人;只不过他们忠诚的不是婚姻,而是最初的那个生命客体,是心理意义上的母亲。

其实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不得不面对分裂的考验。

小孩子经常会被成年人问到:你是喜欢妈妈还是爸爸?喜欢去奶奶家还是姥姥家?

这样问的人,你考虑过孩子那颗幼小心灵的感受吗?

长大以后,我们被人为地推到二选一的境地:亲情与爱情,老妈和老婆,家庭与事业,家国与山河……

我们渐渐习惯了这种分裂的游戏,直到它成为我们最效的防御手段。

那些不能很好地分裂的人,最后都走进了我们的心理诊室。

我的老师苏晓波曾经说过,精神分析的背后,藏着一个个优美而哀伤的爱情故事。

在我看来,逆命题也成立,即每一段爱情故事的背后,都是一场精神分析。

关于爱情这个话题,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体系,精神分析理论只是众多解释体系之一。但我认为很实用。

当我们自身安装上一套精神分析软件运行系统之后,就会发现,爱情虽然没有传说中那么神秘美妙,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青面獠牙。

她只是一种关系,或关系的再现。

这套系统有助于我们在爱情中更多地明白自己,懂得自己,从而原谅了自己。

与自己和解,就是与他人和解,以及,与整个世界和解。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