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三农问题的(通用多篇)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篇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财政支农力度逐渐加大,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成为重中之重,本文就我国当前财政政策下所存在的“三农”问题进一步做出简要的阐述,分析了三农问题使我国财政政策在农村生产生活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扶贫力度,提高农民素质等采取的财政政策。
我国的财政政策是我国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我国积极的运用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并逐步走向繁荣。财政政策要配合宏观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作用是无可取代的。目前各个方面都对我国财政政策进行研究、探讨,而大部分研究都针对我国当前财政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实施财政政策的建议。本文拟从当前财政政策下还难以解决以及国家予以高度重视的“三农”问题出发,试通过对我国当前财政政策现状下的“三农”问题进行研究以及分析,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对策,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大国的优势、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中、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力。
一、我国财政政策存在的“三农”问题
根据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来看,中国农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首先,财政政策下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小,因此导致农业发展落后,现代化的水平不高,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利用不合理,农业生产工业化和农业经营市场化的力度不深。其次,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剩余劳动力无法得到妥善疏导和安置,农民工就业难,农民贫困人口多,农民增收困难。最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农业技能水平提升难度大,造成与当前社会现代化严重脱轨。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我国的财政政策进行调节。
二、我国财政政策下“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大财政支农合理安排各项农支
我国财政应该加大财政支农支出的财政规模,加强财政支出的管理,合理利用支农资金,在支持农业发展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不断提高农业支出在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增加财政支农投入。首先,20xx年,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下,财政、农业两个部门通力合作推行改革试点政策,对农业“三项补贴”政策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善和调整。调整范围波及全国,20%的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全部拨款于农村农民。鼓励农村农民粮食规模经营,同时为了支持和鼓励耕地地力保护,财政政策采取选择相应地区实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来取代农业“三项补贴”。其次,合理安排财政支持农业的各项支出,鼓励农业进行科学研究、提高科技含量,改善作业模式,减少单纯的劳动力作业,加大机械作业,大量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改造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同时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财政加大投入资金,兴修水利、电力、铺设道路等方面的基础建设。
(二)完善农村保障体系推动农村经济
我国农村居民在社会保障体系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为了推动农村经济平稳发展,急需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财政部门加大了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支出,在全国范围内为农村农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还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地区实行鼓励制度,其次,财政部门应采取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范围,对贫困农民给予最低收入保障、逐步解决农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参保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大农民工就业保障,增加农民工就业岗位,对于农民工创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支持。
(三)加大扶贫力度拉动农民增收
目前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就是贫困问题,也是我国财政政策下更急待解决的问题。20xx年,财政部办公厅主任、新闻人欧文汉曾说过:“扶贫脱贫是硬任务”。明确指出帮助农民拜托贫困,帮助农民增收,才会是首要任务。同时中央财政也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采取节本增效,推进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财政政策保障农民脱贫增收。
(四)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我国财政应把农村教育作为投入重点,。主要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将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列为我国财政投入的重点。我国财政在义务教育上坚持保基本、补短板、提质量原则。政府一方面,改善贫困地区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保证农村教育的校舍、基础设施,鼓励引资建设校舍,做到农民子女有学可上,也要打破户籍制度,调整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体制,支持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教师生活补助政策,鼓励教师下到乡村,下到边远山区助教。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科技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加大支持技能学校下乡组织培训,特别是要把青壮年农民以及在家待业农民作为主要培训对象,提高其科学种养水平和务工技能。从提高教育文化水平来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至今,关于“三农”问题的日益显现出的不足,不仅制约了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还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进步,目前“三农”问题仍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必须正视和重视,因此我国财政部门更注重运用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对“三农”问题进行调节,使我国经济、社会全方面发展,当前我国财政政策的实施,达到兼顾经济稳定增长和经济结构均衡发展两方面的要求,使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篇二
本文运用宏观经济学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农、“黄箱政策”和“绿箱政策”等相关理论,对促进三农问题解决中财政政策的作用进行研究。介绍了我国三农的基本现状以及三农存在的问题,回顾了不同阶段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发展情况,并进一步指出财政支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建议。
一、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
(一)农业增长问题
农业增长问题分产业职能、产业素质、产业开放三个层面。产业职能层面的农业问题表现是农产品的供给问题。从1997年开始,我国成为了农产品的纯出口国,每年的贸易顺差达50亿美元左右。由此可以得出,产业职能层面的中国农业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产业素质层面的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业的现代化转型问题。目前我国整体的农业产业素质仍然偏低,主要表现为家庭经营难以实现规模化、有限的成功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不能得到推广、农产品市场体系还不健全,购销体制不够畅通;产业开放层面的农业问题表现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问题。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产品在价格、品质和信誉方面都有很大压力,面对国外集约型农业的挑战,我国产业开放层面的农业问题任重而道远。
(二)农村发展问题
(1)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据统计可以得出,我国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相对不足。改革开放初期1981年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绝对额是29.2亿元,20xx年增加到5064.5亿元,虽然绝对额增加了172倍多,但是其占全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比重却一直较低,直到20xx年也没有突破3%。
(2)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看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情况,如表1所示。
(3)农村医疗卫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IMF的统计,20xx年人均GDP为3000-6000美元的国家的社会保障(包括医疗卫生和住房)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平均为41.4%,而我国的只有25.1%,我国的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占GDP的比重与同等收入国家相比低了55%。据统计我国1997年农村卫生费用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44.59%,20xx年占42.79%,到20xx年降为34.93%,到20xx年只占22.57%,这就导致了农村医疗卫生缺乏发展的支持动力。
(三)农民问题
(1)农民增收问题。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城乡差距的问题仍然不容小觑,如表2所示:
从表可以看出,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917元,比20xx年增加了2763.8元,年均增长率为17.88%,20xx-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略微缩小阶段。但是这一阶段,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0:1,绝对收入差距由12021.5元拉大至16648元。
(2)农民素质问题。首先,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如表3所示。其次,据统计,20xx年末我国农业从业人员34874万人,其中技术人员207万人,所占比例仅为0.6%;每个农村家庭仅有0.09人有专业技术职称,受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数为每户0.12人。20xx年,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农民的`科技素质偏低。
二、财政支农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财政支农的政策
据统计20xx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从20xx年的1200亿增为1500亿;从20xx年到20xx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累计达4.47万亿元,年均增长23.5%。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增收扶贫方面。20xx年起,国家开始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并实行“多予、少取、放活、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中显示,20xx年农民人均收入6977元,到20xx年达到7917元比20xx年增长2倍,年均实际增长10%。此外统计数据显示,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xx-2010年)》实行以来,我国农村的贫苦人口数目从9422万消减到2688万,贫困率从10.2%下降到2.8%,政府累计投入扶贫财政资金达20xx亿元。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据有关资料显示,党和政府用于乡村道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以及人畜饮水等农业基本建设改善的投资己从20xx年的56.4亿元增长到20xx年的267.86亿元,占中央基本建设投资总规模的比例从3.1%上涨到了7%。
(3)农村基础教育方面。20xx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无偿提供教材和补贴寄宿生生活费”。20xx年,学杂费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得到免除,并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4)农村医疗卫生方面。20xx年,我国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到20xx年06月,新农合医疗试点在全国共有641个县(市、区),覆盖近2.25亿农民,参合率为72.6%。20xx年至20xx年底,全国20xx个县(县级市)共设有县级医院9238所、县级妇幼保健机构1987所、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243所、县级卫生监督所1821所。全国3.42万个乡镇共设3.8万个乡镇卫生院,床位93.3万张。全国59.9万个行政村共设63.3万个村卫生室,村卫生室覆盖率达90.4%。20xx年国家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升到240元/每人每年。
(二)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
(1)财政支农投入不足。整体来看,我国的财政支农投入规模不足,如表4所示:
从该表可以看出,美国的农业财政投入是我国的三倍左右;就人均来看,我国的农业人口是欧盟的70倍,美国的142倍,日本的206倍,可是中国农业人口人均财政投入量约为美国的1/472。
(2)财政支农的结构不尽合理。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贡献率的70-80%相比,我国的科技贡献率仅有40%,农业基本建设投入、农村扶贫资金额度都比较低。如表5:
(3)财政支农支出重点不突出,方式缺乏灵活性。财政支农的项目较多导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比较分散,支持的重点不够突出,致使资源得不到充分使用。第二,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方式是由中央和省制定。这种缺少灵活性、单一死板的支出方式不能根据各地域的实际情况作出反应,同时也影响社会资本对农业进行投资的积极性。
(4)财政支农的体制有待完善。我国的涉农部门比较多,如林业局、国土资源局、农业委员会、农业机械服务中心等,国家财政支农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经过很多的中间环节,导致资源使用分散效率不高。我国的财政农业支出实行分级管理,中央、地方的职责划分不清,出现“多头管理”的现象,影响财政支农资金效用。
三、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建议
(1)加大财政支农的投入,建立稳定增长机制。国家应该继续加大对农业投入的支持强度,扩大支农财政的覆盖范围,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及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我国的农业综合支持率为3.3%,而按照WTO的《农业协议》中的“黄箱政策”,其可以达到我国农业生产总值的8.5%。“绿箱”政策12项支出内容(包括10项是农业补贴)中我国有六项没有涉及。由此可以得出,我国财政支农投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2)优化支农结构。由上一章可以得出,我国的农林水气部门事业费支出所占比重偏高,占总的财政支农支出的60%以上,而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投入、农村扶贫救济资金额度相当低。为合理分配财政支农资金,我国应该逐步增加这些比重偏低领域的投入,尤其应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经费比重。
(3)丰富支农方式。应该注意财政支农方式的灵活性、多样性,拓宽渠道,完善惠农补贴方式。政府应该对农业的补贴手段进行改革,改变单一刻板的方式,充分调动地方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刺激社会资本对农业进行投资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4)完善财政支农体制。党和政府应该不断对财政支农体制进行创新,全面推行“乡财县管乡用”,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绩效评估系统,对财政支农资金加强监管,充分发挥财政支农政策的效用。首先应该确定评估责任者,赋予其明确的“责权利”;其次应该对支农资金项目立项进行绝对把关,并对资金的分配使用、运行以及使用结果进行严格管理。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篇三
摘要在数据井喷的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技术处理数据又快又准确,并且涉足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结合现在政府最重视的“三农”问题,可以考虑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加强“三农”建设,运用新思路、新技术去解决“三农”问题,为国家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基于此,结合大数据处理技术以及现在国家重视的“三农”问题,提出新的建设方法,让“三农”问题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得到解决。
关键词大数据;“三农”问题;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B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xx.35.047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开始兴起,我国也抓住这次发展的机会,于20xx年初开始与国际接轨,逐渐加入到互联网的发展大军中。经过数十年的建设,我国也在互联网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开始从互联网时代进入大数据时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更要牢牢抓住这次机遇,争取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三农”建设。现在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阶段,做好与“三农”相关的答卷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正好可以利用大数据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
1大数据的发展
顾名思义,大数据就是海量数据的意思。在互联网数据平台中,数据传输变得越来越快捷并更加方便,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利用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和计算。这些数据基本都可以共享,极大地方便了用户查阅相关的信息,从而加强了人们对于数据接收的程度。越多的数据聚集在一起,就越容易分析出其中潜在的规律,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这些数据计算进行与自己行业相关的分析,并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大数据的使用在国际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2大数据在“三农”中的应用
“三农”问题是我国重视的问题之一,连续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并且现在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收尾阶段,“三农”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三农”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属于管理困难的地区,希望利用新的思路和新的技术,能够解决“三农”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1]。
2.1對于农业产业的帮助
对于“三农”建设而言,最大的基础就是“农”字。不论是农民还是农作物,这些都是构成“三农”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农民经常靠天吃饭,收成都取决于天气的影响,这样的模式受外部因素限制太多,难以保证农民的正常生活以及收入。利用大数据统计,可以精确地对于某一区域的天气数据进行预测,如降雨量、气温、日照强度等与农作物生长息息相关的数据。通过长时间的数据对比以及预测,大数据能够帮助农民估计今后一年的气候条件,例如预测降水可能较少,那么就可以帮助农民提前做好准备,通知水库做好蓄水准备、提前储水等措施,保证农作物在生长的时候有充足的水分[2]。通过这样的干预措施,就可以保证在整年的种植工作中,帮助农民稳定农作物的产量,减少外界因素对于收成的影响,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为了进一步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农业种植产业的开发,可以利用大数据产生的对比结果来选择该地区将来种植业的发展方向。比如,某地区长期都是种植香蕉,但根据大数据比对的结果,该地区的气候条件以及地理条件更加适合种植蜜柚。经过计算,改种蜜柚之后农民收入能够增加30%,通过这样的调整,可让农民的收益达到最大化,也让整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更加合理、均衡。
2.2对于农村贸易的帮助
十几年前,互联网贸易还未兴起,全国还是以实体经济为主。而现在,互联网贸易已经风生水起,每年线上贸易的总额在不断增长。但是,这样的贸易模式在农村等偏远地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3]。农村贸易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知名度不足,销路不畅或者农产品被收购商压价,导致农民收入低,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分析当地的各种农产品的价格以及销量数据,再与全国各地的相应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出哪一类农产品在哪里最好卖,在哪里价钱最高等,通过这样的分析,能够直接精准地找到利润最高的地区进行销售。同时,利用大数据的传播性与快捷性,能够很快地打出农产品的知名度,力争做到以品牌带动销量的效果。
2.3对于农村等建设的帮助
仅在产业上对农民进行帮扶还是不够的,“三农”建设也同样关心农村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在农村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建设上,以往经常采用组织活动以及文艺汇演下村等方式,没有切实地考虑到农民实际需求。利用大数据平台,可以开发相关的软件,针对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利用各种不同的形式体现出来。例如,可以在手机APP上进行农业技术的宣讲教育,让农民在农闲时可以提升自己的种植技术;也可以在APP上开发娱乐版块,让农民挑选自己喜欢的类型,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3大数据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虽然大数据应用在“三农”建设上有诸多好处,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还是面临着许多困难的。例如,农民对于大数据处理结果的不信任,长久以来都是种香蕉,突然让农民改种蜜柚,这对于农民而言风险太大。原来种植香蕉可能收入不高,但种了蜜柚之后也不能保证他们的收入一定增长。并且,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不能很好地操作相关APP,导致实际使用效果大打折扣[4]。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根本办法就是基层工作人员要细心地开导农民,并且做好相关材料以及数据的说明,用实打实的数据来说服农民,并且手把手教会农民使用相关的大数据APP,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数据与“三农”实际结合的问题。
4结语
我国的农村面积大,涉及的人口也多,但经济发展却还是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是国家重视的问题,所以,国家在不断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三农”建设中。其中大部分人都应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农村现状,然后进行规划和开发。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很快地发现问题并且快速地解决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数据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
参考文献
[1]尹骁,王明宇。大数据时代下三农问题新思路的探讨与分析[J]。电子商务,20xx(8):1-2.
[2]鲁齐建,沈浩儒,曹玲玲。“互联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J]。时代金融,20xx(30):69,79.
[3]张传秀。“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xx,19(1):94-96.
[4]赵静,马洁。“互联网+”时代农村电商物流问题研究[J]。中国商论,20xx(27):62-64.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篇四
一、我国“三农”问题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得到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虽说金融危机确实对我国的整体经济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但对我国的农村经济来说却起到了很好的刺激激励作用。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农业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否则发展的很可能就是所谓的“泡沫经济”,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内在的力量。农村经济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些年确实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还存不少的问题。具体来说:一是在农业方面,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仍然比较落后,科技投入不足,相关的基础建设也不够完善,而且粮价浮动较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在农民方面,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知识型农民过少;三是在农村方面,农村管理相对落后,仍然易受传统不良管理思想的影响,农村面貌还需进一步改善。总而言之,“三农”问题仍然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仍然需要大力解决,与城市发展相比,城乡之间的差距还在不断扩大,这些都极大的影响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村面貌的更新。
二、发展农村经济的几点思考建议
(一)加强农业投入,促进农业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是重中之重,需要在以农业增收为主导的目的下调整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结构,发展多元化农业生产。在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中,对农业发展的把握往往是依据经验而进行的,因而对农业的未来收入预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现代化背景下,农业的发展可以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得到快速发展。具体来说,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首先应了解市场需求,通过对需求的了解调整农业的生产结构,同时更应该注重的是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另外,农业的发展结构的调整既要兼顾精细化的产品生产又要注重规模效益与品牌建设,通过多渠道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
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农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问题。发展农村经济,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农民素质的提高。政府各个部门要通过各种渠道教育农民,具体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强农民法律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商品交易都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因此司法部门要发挥自身作用,定期向农民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二是增强农民科技意识。应充分通过各乡镇事业服务中心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农民提供科技种植知识,通过专家讲座、组织参加技术培训等方式,对他们进行科技培训,增进农民的农业科技知识;三是强化农民市场观念。通过各种渠道引导农民利用互联网等资源获取市场信息,把握市场行情的情况下进行农业投入。提高农民素质不仅有利于农民自身发展,而且有利于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从而实现发展农村经济的目的。
(三)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面貌
农村发展经济的条件不足,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尤其要在资金投入上予以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农村经济政府可以从两方面加大管理力度:一是转移农村劳动力。不同区域农村经济情况的发展是不同的,因此中央政府需要在宏观政策上进行引导,地方政府则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形积极调配技术人才,合理划分农村劳动力资源,将合适的人安排的合适的岗位上。此外,地方政府还应注意人才的引进工作,通过各种优惠和鼓励政策吸引大学生投入到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去;二是引进资金。中央政府也应在二次分配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资金支持。此外,也应注重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引导社会企业团体等将信贷资金投入到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资金基础。另外,农村经济的发展还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的支持,因此还应注意从公共设施、教育、医疗等方面入手,在促进农村总体发展的基础上更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而改善农村面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接受足够的资金投入与支持。农村经济的提高与发展可以从“三农”问题着手,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业生产结构以及完善农村管理等方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瑾。新中国三农出路的探寻历程与当代困境的破解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xx.
[2]任庆伟。政府行为视角下的“三农”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xx.
[3]刘广栋。基于“三农”问题的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xx.
[4]吕静。浅析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来发展农村经济[J]。农家顾问,20xx.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篇五
浔龙河由“自然村落”向“特色小镇”转变的核心动力是资本下乡。为深入研究资本下乡,专家们在湖南全省范围选取了7个市州,了解1—2个资本下乡项目基本情况。上报的12个项目中,现代农业型、生态农业型、观光旅游型项目10个,占83%,工业带动型、电子商务服务型项目各一个。
将这些项目与浔龙河进行比较,共同点是在乡村发展特色产业,客观上培育了农村发展新动能。不同点是浔龙河资本下乡过程中,在制度建设、产业发展、农民致富、建设农村、社会管理等方面,更具有创新性、整体性、系统性、可持续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取更高收益,是工商资本下乡必然选择。从实践看,资本下乡基本是某公司对产业的直接投入,是单一、直线型的。比如衡南县大三湘茶油、湘潭县的花木、广林的玫瑰等发展生态农业和莲山庄园等生态农庄等。
浔龙河资本下乡则有其创新性路径,比如规划引领。浔龙河特色小镇严格贯彻多规合一,即以民生规划为核心、产业规划为引领、小镇建设规划为推手、社会发展规划为长远目标、土地利用规划为保障的规划体系,在规划引导下吸引企业进入,避免盲目开发带来的隐患。
平台运作方面,浔龙河特色小镇以小镇建设为平台,由政府、村集体及公司三大运营主体负责,以企业作为主体、政府负责引导、市场化运作。从小镇人口结构构成分析为切入点,重点围绕小镇消费结构和消费人群,开发相应的产业,重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及教育产业,并以项目的方式吸引企业投资,形成特色小镇建设与“美丽乡村”现代综合产业发展的双轮驱动模式。
融资创新是放大浔龍河价值的重要手段,浔龙河特色小镇开发过程中运用PPP融资、上市融资、众筹、参股合营等多种融资手段和方式。如利用PPP融资解决政府公共投资的最佳金融方案、借助上市公司广州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股市增发融资确保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以众筹和私人订制的模式助推乡村康养产业开发。
从推动力量看,浔龙河更具系统性。工商资本注重追求规模效益,分散的土地经营权是资本下乡的障碍。资本下乡必须解决土地集中流转,让资本“脚踏实地”。从案例开看,小镇主要存在流转规模小、流转难的问题,如湘潭市盘龙生态农业示范园受到土地流转难的困扰,严重制约了其整体效应的发挥和规划的落地,浔龙河资本下乡则追求推进的各项要素内在逻辑性,用系统的、运动的,而不是孤立静止的眼光来推动浔龙河特色小镇打造。
浔龙河系统地处理好政府、企业和群众的关系,建设过程坚持了“农民是土地的主人,企业是开发的主力,政府是服务的主体”的理念,地方政府通过推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延伸,赢得了良好社会效益。企业通过拓展市场空间,可以获得预期的资本回报。群众通过获得土地集中流转带来的固定收入,通过城镇化带来就地就业机会以及合理的集体资产经营分红等,实现了经济收入、生活水平的有效提升。这些为小镇建设和发展注入了活力,提高了小镇建设效率和质量。
浔龙河系统地处理好产权、投资和分配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多方共赢、红利共享发展模式,有效激励各方主体,确保政府、企业、群众参建的积极性。
此外,系统地处理好土地、人才、资金的关系。浔龙河特色小镇依靠带头人柳中辉及其团队的带动,不仅使本村获益,也吸引邻村加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来。双河村土地流转后进行规模种植,保证了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有效提高了土地耕种效率。同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入股组成合作社,农户作为股东,既可按股分红,又可以通过劳动取得收入。政府投资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领域,而企业则依据市场机制投向竞争性经营领域,确保了多方的共赢。
从规模运作看,浔龙河项目更具整体性。由于“特色小镇”需要具有生产、生活、生态等综合性功能,因此,需要从小镇的规模来考虑其整体布局,从调研的情况来看,一般以项目建设为引导的特色小镇建设都是先流转一部分土地,就开发一部分项目,如汨罗市白水镇西长村的开发就是以先流转的3000亩土地进行产业开发,后续发展过程的整体性必然受到一定的障碍。而浔龙河特色小镇的开发以村为单位,不落下一户农民、不落下一寸山水,让原住民真心拥护特色小镇的开发,有序推进产业发展和小镇建设,其规模运作更具整体性。如浔龙河小镇的开发以“寸寸土地长稻谷”的理念实现土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赢得了村民的广泛认可。浔龙河特色小镇建设全面考虑将农民手中所掌握的土地资源资产化,从而实现农民的物权价值。如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例,无论是水田、山塘还是林地都统一进行流转,分类进行补贴。按照耕地每亩每年600斤谷,林地150斤谷,坡地、水塘及其他闲置用地200斤谷的标准,以当年国家粮食收购价以现金的形式发放租金,实现了“寸寸土地长稻谷”,从整体上将土地流转出来,统一规划,统一开发,促进了小镇建设的有序推进。
从产业定位看,浔龙河项目更具生态性。特色小镇的打造,必须结合产业规划统筹考虑,这样才有望保持小镇持久的繁荣。而特色小镇产业的特质在于“特色”,其魅力也在于“特色”,其生命力同样在于“特色”。而打造特色产业有赖于把所在地的产业优势糅合进去,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特色小镇产业,避免千篇一律的面孔出现。从我们的调研看,资本下乡发展产业必须保护自然生态、推进绿色发展,这是基本要求,而调研的项目都基本符合这一要求。浔龙河特色小镇正是利用其林地多的自然生态优势,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但有其不同之处,浔龙河特色小镇围绕带动人流、聚集人气,五大产业之间相互支撑、促进、融合,形成自身的产业生态。
浔龙河特色小镇坚持把产业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突出自然生态特色。浔龙河特色小镇按照不破坏生态环境、尽量不占用耕地和坚持土地效益最大释放共享的三个原则开展建设。另一方面,浔龙河的农业种植(花卉苗木)、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康养产业、基础设施等五大产业之间相互支撑、促进、融合,充分实现产业间互动、内外资源互动的多元复合价值,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生态,构建了和谐、高效、活力的产业体系与生态圈,正如柳中辉书记所说的,浔龙河是围绕聚集人气做产业,这些产业也都是服从于聚集人才这一理念,这是其它地方资本下乡所没有的,浔龙河特色小镇通过整一化的产业体系向外推介一种拥抱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有果园菜园花园、充满艺术生活氛围和艺术气质,无处不彰显人、自然、产业、城市和谐共生的“世界级田园综合体”。
从农民利益看,浔龙河项目更具可持续性。农民支持是浔龙河资本下乡项目顺利推进的最坚实的基础。而农民支持的坚定性来自于对农民利益的维护和发展。在这一点上,调研中的其它资本下乡项目差距较大,有的在土地流转后提供季节性就业,有的部分提供就业,有的则一转了之。比如湘阴县洋沙湖国际度假村项目,虽然建设得很漂亮,但在建成区内农民失去了土地、失去了村庄、失去了主人地位和权力。浔龙河特色小镇则不同,村民留住了家园、增加了财富,特别是完善了村民自治的形式,强化了农民的主人翁地位。
在确保农民基本生活的可持续性方面,浔龙河特色小镇考虑百姓问题的视角绝不是简单的拆迁、征收、住新房等操作层面,而是从土地改革“三权分置”进行深层次设计,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可持续性。浔龙河特色小镇按照耕地每亩每年600斤谷,林地150斤谷,坡地、水塘及其他闲置用地200斤谷的标准,以当年国家粮食收购价以现金的形式发放租金,保障了百姓基本的生活需要的可持续性。
以永久性宅基地使用权置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确保资产活力的可持续性方面,浔龙河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推动村民实行集中居住,新房具有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可用作抵押贷款,从而确保了资產的保值增值,维持了资产活力的可持续性。
以集体土地收益权保障农民增收的长效可持续性方面,浔龙河由村集体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商场、民营学校、医院、加油站、文体中心等可经营项目和旅游项目的运营,其获得的股份收益由村民按土地合作社中的股份比例进行分红,实现村民长效增收。
以农村社区化管理改革巩固城乡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方面,浔龙河一方面通过吸引城市居民在浔龙河购买住房,就地落户成为新社区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同样的完善的功能配套和农村优美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通过转变农民身份,实现就地城镇化,身份直接转变为社区居民,在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同时,可以保留其农民身份对土地的权利。这样,就构成了城乡居民相互融合、和谐发展的基础。
从总体上看,浔龙河改革的核心之一是社会资本主导,对乡村资源进行有效配置。项目是由民营资本发起运作的,公司充分利用市场资源优势,主导了项目的顶层设计、资金运作、政策平台搭建、土地规划调整等要素破题,并负责项目区内的产业发展,最终形成了对土地资源、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发挥出了项目建设的主力军作用。
工商企业进农村参与农地改革最大的好处是什么?最大困难是什么?最大担心是什么?工商企业主动参与农村土地改革,能够按照产业发展布局的需求合理进行土地资源配置,从而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获得产业发展的经营收益。其中,最大的困难也是按照产业的规划进行建设用地的布局和调整,并在规划政策、用地政策上、金融支持等方面实现突破;最大的担心是政府不支持创新改革,不支持项目区内的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或因为政策调整对公司发展造成阻力。
浔龙河通过多规合一,构筑了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规划的统筹推进,最终形成了以民生规划为核心、产业规划为引领、建设规划为推手、社会发展规划为长远目标、土地利用规划为保障的“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同时,通过土地改革实现了乡村资源的资产化、资本化。浔龙河项目重点破解了土地问题,通过土地确权让农民的土地资源变为资产;通过土地的经营权流转、宅基地置换使农民的资产产生价值,变为资本;通过土地变性征收,让农民获得土地征收收益的同时,引进了社会资本下乡发展多种产业经营,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产业融合下,浔龙河形成了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在项目区布局了生态产业、文化、教育、乡村旅游和乡村康养产业内容,形成了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其中,生态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作为基础产业,做到盈亏基本平衡,与其他配套设施一起,构筑成项目便捷的交通区位、优美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完善的配套设施,为乡村全域旅游和乡村康养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产城互动中,浔龙河打造充满生机的功能平台。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既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又是特色小镇建设的试验田。通过实施村民集中居住,完善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体、商等配套设施,使其具备了新型生态社区和城镇的功能;通过盘活乡村土地资源,引进社会资本、智力资源下乡聚集,使其又具备了产业发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