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研究我国物流成本优化问题对提高物流业运作效率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背景下对我国问题进行了研究,阐述了高质量发展与物流成本优化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我国物流成本现状及问题,提出了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物流成本的优化。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物流成本;优化路径
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物流成本优化
(一)高质量发展内涵。指出:“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想、制定经济改革、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质量的高级状态和最优状态,是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发展。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不再“唯GDP论英雄”,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不仅要关注GDP的增长,更要重视能源或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就是要重点关注资源的投入产出,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单位资源消耗带来的产出上。高质量发展要立足满足人民对产品、服务质量需求的提升,以最小的要素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并使资源、环境、生态付出的代价最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孙秋鹏,2019)。物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主要依靠粗放型增长模式,优质物流供给服务存在不足,科技含量较低,创新能力较弱,急需通过创新驱动来全面推进物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整体产出效率。(二)高质量发展与物流成本优化的关系。党的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与物流成本优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物流成本优化要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首先,高质量发展是集约高效的发展,它要求物流成本优化要充分考虑资源约束条件下单位资源消耗带来的有效产出;其次,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理念的发展,基于此,物流成本优化应基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落实好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再次,高质量发展是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发展,所以物流成本优化要立足满足人民对物流产品、物流服务质量需求的提升,以最小的要素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并使资源、环境、生态付出的代价最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第四,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的发展,物流成本优化要通过全面推进物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整体产出效率。实现物流成本优化有助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物流成本是社会总成本的一部分,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来看,降低物流成本可以降低能源或资源消耗,促进经济集约高效的发展;其次,优化物流成本就是要彻底改变过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在物流活动各环节大力发展并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创新发展;第三,优化物流成本涉及诸多部门,涵盖众多利益相关者,需要在城乡之间、产业内各部门之间、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进行多方面的统筹协调,有利于全面解决物流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对全面推进经济包容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物流成本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物流业取得长足的发展。截至2017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252.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6年增长6.7%,增速比上一年提高0.6个百分点;物流需求系数从1991年的1.371增长至2017年的3.065,这意味着截至2017年,每单位GDP产出需要大约3单位的物流总额来支持,表明社会经济发展对物流需求的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我国201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达到12.1万亿元,比2016年增长9.2%;其中运输费用为6.6万亿元,比2016年增长10.9%,保管费用为3.9万亿元,比2016年增长6.7%,管理费用为1.6万亿元,比2016年增长8.3%;社会物流总费用增速超过社会物流总额的增长速度。从社会物流总费用动态变化来看,我国社会物流费用从2008年的54542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121000亿元,在此期间绝对数值增加了121.8%,其中,运输费用从2008年的28669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66000亿元,保管费用从2008年的18928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39000亿元,管理费用从2008年的6945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14000亿元。在社会物流总费用构成中,运输费用增幅最大,其次是保管费用、管理费用;从费用增长率来看,保管费用的年均增长率最快,其次是运输费用、管理费用;2011年以前各项物流费用增长率基本呈上升态势,2012年以后开始下降,而且下降幅度较大。2017年,我国运输费用、保管费用和管理费用约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例依次为54.6%、32.2%、13.2%,其中运输费用、保管费用占比达到86.8%。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运输费用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超过5成,导致运输费用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铁路运输所占比重较低,多式联运推进存在较多障碍;二是物流企业运输成本中燃油费、过路过桥费、人力成本占比过高,分别约占25.2%、31.3%、20.7%,三项合计占运输成本的77.2%,运输成本结构有待完善(曾玉湘,2018)。2.在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中,保管费用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32.2%,造成保管费用偏高的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物流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协调,包装费用不合理、库存费用高,造成保管过程中不必要的支出;其次是物流用地按商业用地供地,仓租或折旧费用偏高;再次是仓储人工费用较高,平均占到保管费用的20%左右。3.尽管管理费用在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仅为13.2%,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差距明显。与美国相比,我国运输费用、保管费用和管理费用占GDP的比重分别为美国的1.67倍、2.14倍、3.80倍;与日本相比,三项指标分别是日本的1.21倍、1.88倍、6.33倍(胡焓、李可,2019),差距最大的是管理费用,表明降低管理费用也是优化物流成本结构的重要思路。4.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总体来讲处于高位。201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6%,即每万元GDP所消耗的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460元,该项指标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说明我国现阶段的物流成本依然偏高。究其原因,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来自物流企业税负较重、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社会物流组织化程度低的影响。
三、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物流成本的优化路径
(一)通过物流技术创新驱动物流成本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发展中大国的高速增长奇迹,但高速增长往往与粗放型增长、数量型增长联系在一起,并不能与高质量发展划等号。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动力变革”促进“效率变革”,最终实现“质量变革”,在此过程中效率驱动或创新驱动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物流技术创新通常是指反映创新幅度的物流硬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是物流运输、装卸搬运、库存、分拣包装、配送调度、信息系统等技术的开发或应用创新,且创新实践模式往往表现为其他技术配合运输技术开展链条式集成创新(麦秋玲、王耀球,2013)。研究表明,研发活动(R&D)投入对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科技投入增加显著地提升了产业技术效率,进而增强了产业竞争力(董晓辉,2011)。物流成本优化调整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撑,需要将技术改造与创新贯穿于物流产业链中每一个环节。为了实现物流成本优化,政府应强化物流企业自主创新意识,鼓励物流企业加大物流产业研发投入,注重发挥研发活动(R&D)对技术效率的推动作用,逐步将物流产业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效率提升上来。(二)通过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推动物流成本优化。物流基础设施是保证物流活动高效运行的物质条件,是物流活动依赖的必要条件和平台,也是区域物流业发展的基础。为了实现物流成本优化,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应继续加大对港口、铁路、公路等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运输的硬件条件,提高区域物流需求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其次,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需要,政府应通过完善公路、铁路、航空运输体系,推动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铁路港口和机场等物流枢纽点的功能升级,提高我国物流业整体运营效率与竞争能力;第三,政府应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将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企业整合起来,加快推进先进运输方式的普及,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齐美然,2016);第四,发展智能仓储,通过提高仓储智能化水平,提高仓储周转率,进而降低劳动力与租金成本。(三)通过完善物流业政策支持体系助力物流成本优化。物流政策是影响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物流政策可以抑制物流产业中的垄断、信息不平衡等问题,规范了物流市场行为,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为区域物流产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物流政策推动了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从宏观层面上指导区域物流整体布局、资源优化配置、物流投资建设等方面的进程,为区域物流发展提供了保障(李娟,2014)。物流业涉及交通、运输、邮政、信息服务等多个领域,处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受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科技环境等外部环境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综合工作方案》《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等一系列有关物流业的政策,为物流业降本增效提供了政策保障。为了有效降低物流活动中的过路过桥费、仓储用地税、融资成本、制度成本,实现优化物流成本的目标,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在财政政策、税费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金融政策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为我国物流业高效率、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四)通过推广落实物流标准化推进物流成本优化。物流标准包括基础标准(如物流基础模数尺寸标准、物流专业术语标准)、分系统技术标准(如运输车辆标准、仓库技术标准)、工作标准与作业规范等。制定物流标准是物流标准化的起点,没有物流标准,自然就没有物流标准化。落实物流标准化可以规范物流各环节的活动准则,实现物流作业各环节、各种设施设备、物流信息的衔接配套,促进物流体系高效运行。落实物流标准化可以加快运输、装卸、包装的速度,降低暂存费用、减少中间损失,提高运输设备装载率、降低运输转换成本,提高物流各环节的工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同时,物流标准化是一个动态的推进过程,伴随着物流产业的标准化过程,一些新技术不断运用到运输、仓储、包装和装卸搬运等物流环节,从而对物流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物流基础设施(如自动化仓库)提出更高的要求。物流标准化促进物流产业技术创新,并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物流产业技术水平,进而降低物流成本、推动物流成本优化。(五)通过物流信息化建设促进物流成本优化。物流信息化建设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在物流企业中的运用;二是实现编码、网络、协议等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建设;三是建立以供应链为基础的高效便利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交换。物流信息化是实现物流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发展的基础,是物流企业发展的核心和最重要的软实力(杜欣盈,2016)。物流信息化有助于降低物流费用,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物流系统是由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加工、配送等多个作业环节构成的,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形成物流系统整体。在物流信息化之前,即使从观念上考虑了系统整体优化,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落后,信息传递速度慢、准确性差,而且缺乏共享性,使得各功能之间的衔接不协调或相互脱节(王健,2005)。实现物流信息化,可以协调现代物流系统中的运输规模与库存成本之间、配送成本与顾客服务水平之间、中转运输与装卸搬运之间的矛盾,并通过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使生产厂商和物流提供商能够随时掌握商品需求者的需求状况,生产厂商实行准时制生产,物流提供商实行准时制配送,将生产地和流通过程中的库存减少到最低程度,甚至达到“零库存”,能够大大降低物流费用。
作者:齐美然 郭子雪 刘琦 刘思嘉 单位:河北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