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专区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计算机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2024-09-29 来源:要发发教育

摘要:计算机学科操作性、技术性较强,它也引领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关注高职中学生的,不仅契合学科教育质量提升的需要,也符合时展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求。对此从计算机教学中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等方面,探讨新时代背景下,优化高职计算机教学理念和策略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近年来,高职教育将培养实用型、专业型高素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量的一线岗位工作者。高职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契合了基础岗位人才培养的需求,也为学生提升职业工作能力创造了条件。但新时代背景下,需要在培养学生基本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创新是时展的动力”,在高职教育中真正落实。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依旧采取的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理念和方法上,没有与时俱进和创新。现阶段,如何提升计算机专业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结合高职计算机教学实际,认真分析与探究。

1计算机教学中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1.1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高职教育的目标,也是培养专业型、技术型、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线人才,两者不谋而合。为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就必须在计算机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理论和基本技术外,还需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独创性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并敢于“与众不同”,实践新思路与新方案。通过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契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开拓思维,自我进步与可持续发展。1.2优化教学的要求。新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教学应以培养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为目标,更新计算机学科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计算机教学质量。为优化计算机教学质量,就必须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核心目标,在教学中巧妙渗透创新思想,引导学生创新思考、动手实践,将创意依托技术手段变化为实际元素,真正呈现出来。1.3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我们的社会和时代就不会发展,也就没有现阶段的智能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计算机属于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必要元素,必须关注计算机的创新教学,让学生敢于创新与实践,丰富学生独创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2计算机教学中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2.1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创新兴趣。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高职学生并没有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结合高职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特点,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及参与计算机学科学习的积极性,有必要从挖掘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调动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计算机学科学习与创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学生调动全身心器官,高效融入创造思考的动力。可以通过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可以是游戏情境、生活情境、竞赛情境、项目情境、任务情境等,以恰当的情境,刺激学生不服输的思维,从而让学生发散思维、努力创新。如“Photoshop”教学时,可以契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竞赛情境。教师设计任务:“运用“Photoshop”制作趣味的人像”。任务导向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让学生挑选平时自拍的照片,选取其中一幅照片,运用“Photoshop”工具,添加背景、文字或搭配照片上没有的人物等。竞赛情境下,学生4人一组,参与竞赛活动,结合课前预习和课上学习的知识,在竞赛中合作探究,讨论设计主题,并合作互动交流操作方法,再动手实践完成操作。依托“Photoshop”工具及学生独特的审美特点,学生合作探究,创造出趣味的人物构图。在竞赛背景下,学生积极发散思维、创新思考,综合运用了美术知识和审美思维,让“Photoshop”很好地为美化学生的生活服务,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2.2加强师资建设,更新教学理念。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一个具备良好师德素养、技术能力的教师,能对学生起到感染和引领作用。优秀的教师能让课堂更具生机和活力,学生也会更加信服教师,敢于创新、表达与动手实践。所以,为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职业素养,让他们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胜任即将面临的工作生活,有必要加强师资建设,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有效引领学生创新思考与创造实践。加强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的师资建设,可以从多方面出发。一是重视高职计算机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技术与方法,与时俱进,实时更新自己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契合教育教学的需要。二是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鼓励教师将教科研融于一体,以研促教,在教学实践中做研究,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教育能力,也鼓励教师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有效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奠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三是聘任大型企业技术骨干作为高职院校的客座讲师,为学生讲述一些新时代的创意思路,也让学生接受最新的技术,了解计算机发展方向。四是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仅要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开放的实践机会,在开放性、和谐的氛围下,学生积极创造。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2.3设计开放任务,鼓励创意思考。创新能力,即在各类实践活动中,提出别具一格的想法、理论、方法或发明等,这些独特的实践活动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一定的意义。当前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需要关注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让学生在技术更新换代的社会中可持续发展。可以发现,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深入到实践活动中展开,也需要学生的大脑中有新思想、新理论与新方法,模仿式按部就班的技术教学,已经不再适合现阶段创新教育的需要。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实践类任务,鼓励学生创意思考与探索。如“动态网页设计与制作”相关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任务,让学生基于自身兴趣,或独立设计或合作实践完成,系统的主题与表现形式由学生自己决定。设计与制作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基于兴趣、实用性,展开对网页内容、目标的创新思考。“如何设计实用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网页呢?如何让网页的动态呈现形式更美观、方便?”在疑问引导下,学生创新思考、查阅资料,并尝试性探索各类技术方法(见图1)。学生们有的着手于“我的班级”简单网页设计(见图2),有的想完成“学校二手商品买卖平台”网页制作。不管是简单或复杂的项目,学生在完成过程中,都需要创新思考,学习足够的理论知识,并创造性的探索与实践。因此,在开放性任务导向下,有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2.4设计创新大赛,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是时展的灵魂,是国家不断发展和前进的动力。我国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一代代人的不断创新与实践。高职学生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需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实现这一目标,也为让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更有趣,让他们的校园生活更充实,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生活目标,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契合的创新大赛。依托计算机教学内容,与时展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新技术、新理论,吸取他人优秀的经验和先进思想的同时,自主创意思考与探索实践。基于创新大赛,挖掘学生潜力,绽放高职学生年轻的光芒。如设计“技术点亮生活”创新大赛,在本校举行,或与兄弟院校联合展开。大赛的主题是鼓励学生创意设计与实践,将创新的点子运用技术呈现出来。部分学生吸取了阿里巴巴的淘宝经验,构建了“竞价系统”、“代买网站”、“拼拼购”新型设计,并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通过编程将它们实现,之后在校园内试运行。或设计“微课分享网站”,以不同的课程为单位,教师、学生将自制或搜集的微课上传到网站中,学生实现互动分享、阅读、任务完成、作品展示、心得分享等学习过程,即为在线的个性化学习系统。或学习“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知识后,组织学生参与“信息系统开发设计大赛”,依托生活需要,学生创意设计“班级沟通系统(包括通讯录管理、班级公告、任务、作业跟踪检查等)”、“成绩查询与管理系统”等。依托创新大赛,有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2.5鼓励质疑探究,发展创新思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创新在于对传统的变革,对现阶段生活方式、学习的理论、已掌握的技术,提出不同的见解、思路和想法,运用科技实践改变生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就不能一成不变,学生也不能生搬硬套,而应该鼓励学生质疑探究,敢质疑、会质疑,并在动手实践中,创意思考,有效解疑。鼓励学生在质疑探究中,独创性思考与动手实践,有效发展创新思维与能力。如“Flash动画制作”知识教学时,教师按照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展开新知识的学习。学生分小组动手尝试,逐步展开制作“PPTFLSAH”的过程,学生提出疑问:“PPT动态演示,如何顺利插入并播放动画呢?就像视频中播放一样”。学生带着疑问,教师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学生动手尝试,运用使用控件法、插入对象法、动作设置法、插入超级链接法等方法创造性地将其解决。之后学生又提出了疑惑:“PPT中可不可以操作声音?”、“能将PPT制作成VCD后,在电视上观看吗?”、“如何制作出PPT微课?”,这就需要涉及到录屏功能,由基础知识学习延伸到实用知识拓展,学生逐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创造性的质疑与思考中,不断提升了创新能力。

3结语

计算机的发展与进步,带给时代巨大的变革,也更新了人们的生活与学习方式。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创新无法分割。高职计算机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原则和目标,关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日常学习与教学中,巧妙引导学生创新思考并动手实践,为学生预留更多创新的空间,鼓励学生创新实践与探究,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也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作者:袁国瑞 单位: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