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专区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红河县地区经济状况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

2024-09-29 来源:要发发教育

[摘要]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体制的日益完善,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贫困地区实现脱贫步伐,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增长缓慢。本文作者从调查实际情况出发,剖析了红河县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红河县;社会发展;特色经济;政策措施;

一、红河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红河县位于云南南部,红河州西部,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区南缘,哀牢山脉盘踞全境。地势中部高,南北两翼低。境内大小河流20余条,均属红河水系。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20.3℃,年平均日照时数1700.4~2049.4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340毫米。县内主要有哈尼、彝、汉、傣、瑶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3.9%,是我国哈尼族主要聚居县之一。其中哈尼族人口208177人,占全县人口的75.7%,占我国哈尼族人口的15.2%。县城迤萨镇是滇南著名的侨乡。县内主要产品有香蕉、蔗糖、棕片等,其中棕榈种植规模名列全国县级前茅,享有“棕榈之乡”的美誉。境内石膏资源丰富。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274873人。其中农业人口258615人;非农业人口1625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6‰。截止2006年全县公路1300多公里(包括省管公路)。①

2006年,红河县全县国民生产总值(GDP)为75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35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2元,恩格尔系数为0.703。其相关经济指标与全国和全省相比,(见下表):

表一:红河县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和全省对比表①

全国云南省红河县

经济增长速度10.7%11.9%6.5%

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11.8%18.8%50%

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48.7%42.7%13.1%

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39.5%38.5%36.9%

第一产业增长比例5.0%6.8%6.4%

第二产业增长比例12.5%16.9%3.0%

第三产业增长比例10.3%9.1%7.8%

农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2250.5元1235元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0.430.490.703

二、红河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红河县的经济发展与全国和全省水平相比,已经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影响着当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着红河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甚至直接影响到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通过笔者调查和走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发现红河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精神文明建设落后。良好的精神文明风貌对经济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对经济发展起着间接而又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笔者走访调查的情况,红河县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十分落后的。例如:当地人们认为“禁毒防艾”的宣传工作只是一种表面工作,对其生活没有实际意义。究其原因就是当地经济发展滞后,造成人们教育水平低,所以认为诸如此类的事情只是一种无用的空头宣传,但这却恰恰是造成当地经济发展不良的潜在因素之一。

(二)基础建设滞后。根据笔者调查的情况来看,笔者认为红河县的基础建设相当落后,例如:截止2006年全县通公路里程(含省管公路)仅有1356公里;学生宿舍简陋,食堂条件差等。笔者认为,红河县落后的基础建设已经导致红河县在经济发展方面信息不对称,例如通信设施,交通设施,水利设施的不完善直接导致了外地投资资金不足,而本地资本却又无力承担当地企业的成长。即使有小企业能够生产一定的产品,由于条件限制,也只能供内部消化,使其不能形成规模。例如甘蔗是当地的农作物之一,而当地糖厂所生产的糖价格比其他地区高出几乎一倍,可见当地的企业发展没有持续性和竞争力。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第二产业在当地经济只占13.0%,远远低于全国和云南省平均水平。以上这些因素已经直接影响红河县目前的经济增长并且将持续影响未来经济的增长。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从表一可以看出,在红河县的经济比重中,第一产业的比重远远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而第二产业比重却又远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而据笔者调查,当地的第三产业还没有鲜明的特色和强势发展的竞争力。因此可以说红河经济的不发达一定程度上是由其产业比例不合理造成的。究其原因,产业比重的不合理主要是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和人才匮乏所造成对的。但是由于当地的经济的发展状况导致政府无力大力建设各项基础设施。而作为民族地区,应该具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高素质建设队伍。来为当地的的经济建设服务,但是由于当地的基础教育发展状况已经影响当地不具备培养一批本土优秀人才的能力,而当地社会教育事业却又反过来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因此造成了恶性循环。

(四)二元经济矛盾表现突出。美国经济学家W.A.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两个不同的部门组成的:一是以现代化技术为特点的经济部门,或称现代部门、资本主义部门;二是以传统的落后技术为特点的农业部门,或称传统部门。这两种部门的并存被西方经济学者称之为二元经济或二元结构。它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过程。城镇和乡村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就可以反映二元经济结构严重程度。比较劳动生产率描述了产值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偏离程度(没有偏离时比值为1)。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偏离度的大小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农业劳动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城乡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值反映了城镇和农村这种偏离程度大小差距的总和也即反映了二元经济结构的反差。从红河县农村和城镇的产值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偏离程度(根据笔者调查估计比值为1.3左右),因此其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一方面以现代化技术为特色点的经济部门没有发展起来。而以传统的落后技术为特点的农业经济却严重滞后。所以导致红河县二元经济矛盾在红河县表现的非常突出,虽然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必须经历的过程,但是红河县也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尽快改变这种现状。

(五)经济发展特色不鲜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目前,经济形式已经多样化,同时各地发展水平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特别是东南沿海凭借资金、技术等在传统经济方面占据了很大的优势。而红河县的经济一直以传统农业为主,即便是按照当地所说的特色产业,也是在政府保护下或者跟随别人的特色产业,根本担负不起当地经济发展的重任。而经济无特色的发展直接导致当地与外界没有竞争力,造成经济发展不能可持续发展。

(六)政府行政成本过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干什么,这是目前我们整个国家行政都在探索的问题。就红河县政府来说,可以说是政府什么都做,从农民基本经济生活到当地宏观经济调控。按照公共经济学的观点,当政府提供的产品的边际成本高于私人所提供的产品的边际成本价格时,就必然造成资源配置的浪费。而红河县各级政府一切都做就必然造成行政成本过高和社会资源浪费。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背上了承重的包袱。当然目前来说政府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干预是必须的,但是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观念的树立,政府转变其职能作用是必须的。

三、红河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红河县作为少数民族哈尼族主要聚居地,在其经济发展虽然落后,在其潜在文化资源尚未开发,特色经济不鲜明和基本没有支柱产业的情况下,笔者认为,红河县必须领导干部必须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为人民服务的态度,用极大的耐心和带领当地人民致富的决心,认真思考,仔细研究如何解决基础建设问题,培育当地特色产业问题,如何发扬哈尼民族文化,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在整个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精神文明建设要作为经济发展的先导工作。

红河县经济发展滞后,主要是由于人们的市场经济观念和竞争意识比较差,而这些的提高就要求当地政府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做。在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要必须注意民族文化特色。不断开发文化内涵,为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保证。

(二)经济发展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着重发展生态旅游。

红河县地处红河上游南岸,其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其经济发展的根本。生态环境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而且影响红河的广大下游地区。建设红河县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不仅可以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步伐,而且对改善整个红河流域生态环境也具有重大意义。只有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红河县地区丰富的资源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只有具备良好的投资环境,才能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发展步伐,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迈进。

红河县作为一个旅游资源丰富而尚未开发区域,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旅游道路是县委县政府必要的课题之一。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抓水质,开展各项保护措施,让重点湖泊的水质总体趋于稳定和改善,为生态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到红河旅游的游客能够尝到与众不同的水,让红河的水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并积极鼓励以水为主要原来的产业开发。

2.抓关键,坚持生态、旅游与地方经济的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建设促进生态建设。生态旅游主要表现当地的原生态风貌,让更多的游客到红河县后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3.抓特色,积极探索红河县生态旅游的正确发展之路。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生态旅游的研究和规划,努力将旅游业建成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与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相依相融,使之成为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

因此红河县应该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让旅游者领略原始生态的自然景观,体验民族文化风情,同时又充分保护旅游需求的生态环境,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是生态旅游的关键。

(三)基础建设要作为经济发展前提保证。

根据笔者调查发现,红河县的基础建设严重滞后,直接影响了当地发展。因此,红河县必须要加快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基础建设的过程中不断融入当地的文化内涵,为当地的旅游文化产业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才能让红河县的经济发展具有前瞻性和持久的竞争力。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创造前提,提供保证。

(四)积极努力融入昆明—玉溪—思茅经济发展带。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红河县的经济发展滞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地的交通不畅,信息落后造成的。因此的发展就必须有经济发展较快的相应地区带动才能够更好的发展起来。而在所有的经济发展带中,笔者认为加入昆明—玉溪—思茅这一经济带是比较好的。因为这一地带交通基本是一体化的。同时产业相似而非趋同。因此可以说加入这一经济发展带对红河发展是十分有利的。而加入这一经济带就必须要做好以上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的发展和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五)努力减少城乡二元经济的矛盾和冲突。

许多经济学家经过认真研究认为:地方的经济落后不是由于本地与其他地方的差距太大,而是由于当地的城乡之间的差距太大,若有效较少城乡差距就可以使得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变化。①因此对于红河县的发展来说,努力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即较少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和冲突)也就成为政府必须努力的事。而这种减少城乡差距是要在大力发展城镇经济的前提下,努力减少城乡二者之间的差距,而不是压制城镇经济的发展来达到二者的平衡。

(六)加快地区金融建设,实现地区经济发展又快又好发展。

一些学者研究认为:农村的不发达主要是由农村的金融资本不发达所造成的。②特别是在像红河这样的民族地区,由于人们长期处于传统的自给自足经济模式当中,人们更加认识不到资本对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加快地区的金融建设,使得像农村信用合作社这样的机构在地区的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七)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和优化,加强对棕榈等主要农作物的支持力度。

在红河县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因此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因此红河县主要应该以棕榈、石灰岩和和甘蔗等农林经济产物为主要资源。引进先进技术,不断发展第二产业。同时也要在当地的农业发展中加入科技成份,使得种植科学化、规范化,实现农业高效增产增收。

(八)培育特色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充分保证。

特色产业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只有分布在本地区而其他地区没有却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而并不像目前红河县养殖的童子猪等在农民还没有得到收益之后就损失大半,极大的床上了农民的积极性。因此特色产业的培育则需要当地人们仔细研究,反复论证并积极准备条件。让其在地方的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经济长远发展提供充分保证。

(九)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红河县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可以说是管的很周到,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发展只有市场说了算,政府的强迫并不能给人民带来什么福祉,相反政府强迫下的经济发展只有劳民伤财。那么政府应该做什么,而不应该做什么呢?经过和当地农民交谈后笔者发现:农民缺少的是信息,缺少的是产品运输的担心以及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科学发展。而这些却恰恰是农民自身的努力所完不成的艰巨任务。自然而然就市政府的事。因此红河县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努力转变自己的职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就必须发展有自主特色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新型的县域经济格局。希望红河人民在政府的带领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引进先进技术,面向国际市场,巧打生态旅游牌,大力支持旅游和棕榈等支柱产业,使绿色环保、可持续性、科技型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打产业。相信在红河人的共同努力下,当地财政收入会持续增加,就业持续增加,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创造处独具特色的和谐民族地区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十点建议.宋桂兰[J]青海金融.2003(7):7—9

[2]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法律问题.施文正、戴燕[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66—68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胡恒松[J]北方经济.2005(12):16—19

[4]金融发展理论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刘梅[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8):15—19

[5]文化产业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探析.赵静[J]桂海论丛.2003(6):85—87

[6]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西南民族经济.黄定嵩[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0

[7]民族经济与社会研究.杨文安[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6

[8]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理论透视?发展分析?模式构建.李澜[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

[9]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及资本形成的途径.李昌南、魏润卿[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57—61

[10]云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者丽艳[J]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理论专辑):21—23

[11]关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问题和建议.赵显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7—14

[12]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出路.杨荫凯[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9

[13]县域经济发展及结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隆少秋[M]广州:华南工学院出版社,2006.10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