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专区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生物制品生产技术教学改革研究

2024-09-29 来源:要发发教育

摘要:课程是近年来我国部分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的重点核心课程之一。为了促进学生掌握生物制品生产技术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和区域特色,培养出适合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文章从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产学研合作与开展、网络教学平台搭建、课程评价制度建立六方面对生物制品生产技术课程进行了改革与探索,逐步形成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也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其他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生物制品生产技术

在2020年12月25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十三五’成就巡礼”主题系列新闻会上,山东确立了包括枣庄学院在内的39所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促进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就需要专业化应用型的培养机制。高校尤其是地方应用型高校需优化调整各专业课程体系,增加学科交叉课、专业前沿课、产业实践课,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以提升全体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参与度、学生获得感、学生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构建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知识积累、能力提升、成果孵化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和发展提供有效途径和支撑[1-3]。作为一门随着生物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生物制品生产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学科。它采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及发酵工程等技术方法,获得微生物、细胞及各种动物和人源的组织和液体等生物材料制备用以解决人、畜疫病防治、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制品,在动物传染性疫病的预防和控制方面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4]。为进一步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拓宽服务区域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枣庄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制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师充分结合学校自身专业优势和地域特色,对生物制品生产技术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与探索,从而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逐步形成了科学合理且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

一、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培养一支思想素质好、专业知识水平高、专业技术强、结构优良的课程教学团队,是课程教学改革成功与否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枣庄学院生物制品生产技术课程教学团队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改革的需要,新老教师齐心协力,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为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锻炼平台;建立团队青年教师导师制,强化优质课堂辐射效果,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建立健全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全面提升一线青年教师的整体教学素养和教学质量。本课程的某些章节是概念性、抽象性和实践性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课程理论知识,还要有生产生物制品的实践经验。如细菌性疫苗制造技术、病毒性组织疫苗生产技术、生物制品质量检验技术等,如果任课教师缺乏相关领域的科研实践经验,课堂上只能将课本上枯燥的内容一板一眼地搬运过来,学生体验感差、积极性减退,最终难以达到本课程学习知识和掌握能力的教学目标。同时,为响应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学院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让新入职的青年教师通过挂职锻炼深入生物制品相关的企业生产线,学习最新的生物制品生产技术,授课时将企业中的生产实例作为案例,既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程的体验感和吸引力,也为提高青年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此外,为提高高校教师的师资水平,鼓励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访学和继续深造,积极融入鲁南科创联盟,充分发挥“首席专家”引领带动作用,开展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技术服务。大力开展行业、职业培训活动,把学校建设成区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决策咨询、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3],并在此过程中提高科研水平,在教学中也利于教学成果的传播。

二、优化教学内容

生物制品生产技术课程教学学时有限,课程内容过于庞杂。在介绍生物制品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教学团队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在保证教学内容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查询最新进展,开拓视野、追踪前沿、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并吸收国内外同行的经验,将几大类生物制品(疫苗、血液制品、生物技术药物、免疫调节剂和微生态制剂以及诊断制品)的生产技术,以及生物制品行业的发展趋势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完善课程教学体系(表1)。课题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讲义,如在预防类和治疗类生物制品制备的基本原理及生产技术部分,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将中国已经附条件上市的疫苗(包括三个灭活疫苗和一个腺病毒载体疫苗,其中不同疫苗的生产制备方法及安全检验与使用、不同病毒疫苗的研发特点及接种次数、疫苗接种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等)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同时将全民抗击疫情展现出的精神和勇气、国家为全民免费接种疫苗、中国疫苗助力全球抗疫、以及中国始终推动并参与疫苗研发国际合作彰显大国风范等素材融入课程思政,做到专业课与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在不改变教学内容主体框架结构的前提下,关注生物技术中基因工程手段应用于生物制品领域的最新变化[5],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加强教学反思,寓教于心,教学相长。教学案例和教学成果均是在教学团队内部研讨确定的,旨在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持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同学们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成长,形成密切的“师生学习共同体”,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创新课程教学方式方法

由于生物制品生产技术课程是理论加实验的专业课程,其中传统教学实践集中安排在某一周内完成,但是多数生物制品生产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结束,再加上实习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因素(例如学校热、企业冷、合作难深入)的影响,实习效果往往低于预期[6]。课题组教师在传统教学实习的基础上,不断尝试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实施学校教学与企业教学方案的有机衔接与整合,将主要实践性教学和部分理论课放在企业,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开辟了新的第二课堂,彻底改变了学生仅在学校上课,实践教学少、现场感不强、情景意识淡薄等问题,增强了学生对企业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意识的主动性;同时,将实验室向学生开放,鼓励对生物制品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开展生物制品相关的实验,并申报创新创业计划;尝试将部分实践教学内容与大学生创新课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利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专业实践教学的统一。

四、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

高校与企业在互利的基础上开展产学研合作,不仅有利于高校和企业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深度融合、共同发展,还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形式[7]。教育部等多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也指出,地方本科院校要理清办学思路、精准定位、精准服务,逐步从传授型培养模式向“产学研一体化”集成培养模式转型[8]。作为枣庄唯一的本科院校,枣庄学院制定了《枣庄学院服务枣庄“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为枣庄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为推进枣庄学院与地方产学研结合的深度和广度,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开展产学研合作,努力形成校地校企共生共荣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奋斗共同体,课程组教师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积极与地方生物企业联系,加大对科研成果转化,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联合制定校外实践培养计划,企业也可全程参与学生的培养,还可担任学生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协助安排学生实习和考核合格后的就业等问题,真正实现产学研的互利共赢,协同创新,提高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为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为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的平台,课题组教师初步建立了生物制品生产技术课程“MOOC”“微课堂”等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课程知识、图片资料、动画、视频资料,网络教学平台还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签到、课前练习、课堂小测、投票、提问、作业、课件、教学分析、教学评价和沟通等多种功能用来辅助教学,实现教学的过程化管理和质量监控[9]。采用线上线下自主学习的新型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优质网络资源和智慧教学平台,如“翻转课堂”“混合教学”等现代教育教学改革成果[10-1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传统课堂上学生被动式的学习方式,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13]。同时,利用网络的时空优势和技术手段,营造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的环境,充分体现网络课程载体的多样性、媒体间的互补性以及授受主体间的交互性[4]。实践证明,尤其是疫情期间,充分开发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线上教学是教与学的行为融合,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可以促进“互联网+”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13]。

六、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制度

为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克服传统课程评价体系中忽略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弊端,需建立一套适应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价制度,来检验学生课程学习情况[14]。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生物制品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更应该充分发挥课程考核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建立多元化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增加过程性考核的比例,例如平时测验、读书报告、翻转课堂分组合作并进行小组互评和自评、课后作业成绩、课程论文、社会实习、创业比赛以及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考核;同时与期中和期末的形成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还可通过学生自主命题的方式检验其自学能力和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建立以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考核为中心的多元化、更全面、更客观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

七、结束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光渔,不如授人以欲”和价值引领相结合,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教育教学的要求,课题组教师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和当地区域特色、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产学研合作开展、网络教学平台应用、课程评价制度建立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紧密围绕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板,根据各自的岗位需求,培养能够满足本区域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掌握生物制品生产技术基础知识及相关实践技能的新一代应用型高素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提供更好的借鉴。

作者:曹辉 贾明方 孙夏 常清乐 王德亚 李庆亮 单位:枣庄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