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专区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研究

2024-09-29 来源:要发发教育

摘要:随着的招生规模、资金渠道、资源配置等的变化,单一依靠财政拨款维持运营的历史一去不复返。这些变动因素导致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高校的财务状况逐渐引起重视,构建科学有效的对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M高校为例,阐述了高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高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培养能力的提升、教育经费的来源日趋多样化,教育服务、教育消费等新的概念应运而生,催生了高等教育市场[1],社会、政府、学校、学生作为市场的参与者,四者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导致高校仅依靠财政拨款难以为继,在资金需求产生的生存压力下,高校采取多种渠道增加资金来源。资金来源的多元化,直接导致高校财务信息需求主体和使用目的趋于复杂化。根据高校的年度计划和发展规划,通过客观指标数据,可以将高校运行状况数字化、货币化[2],穿透数字表象,深入管理实质,可以让高校各方管理者和信息需求者了解高校的管理成效,对学校运行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发现高校财务管理中的突出问题,识别财务风险,进而改善高校管理,提升高校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

一、构建高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在构建高校财务分析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当前的教育环境、高校的实际情况,并适当咨询专家意见,切实发挥其在高校管理中的实效。(1)基于高校实际情况,指标体系科学、可行。高校财务分析指标要建立一定的指标层级,通过每一层级下具体指标反映高校在某一方面的具体情况。选择的各级指标需要结合高校的发展现状,反映财务工作的基本规律,各个指标能独立说明问题,指标之间不重复、不冗余,例如:资产周转率和资产周转天数都可以说明总收入和总资产的关系,不建议重复选用。(2)突出高校管理重点,具体指标关键、可比。指标的可比性包括在时间上的纵向可比,即通过历年数据的比较分析,对高校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有所启示,例如,通过对预算执行率的纵向比较,可以判断高校预算执行能力和编制水平的发展情况;同时,指标的可比性还包括在空间上的横向可比,即不同高校在同一时期发展情况的比较,以对本校在整个教育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衡量,确认自身的发展地位。(3)利于实务具体操作,指标定义灵活、简洁。高校在设计财务指标体系时,要摒弃枯燥冗长的指标定义过程和方法,尽量利用指标管理平台、数据分析工具等信息化手段,通过简单的操作步骤和清晰的展示界面,对数据进行简单而直观的操作和展示,并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数据解读。

二、构建高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方法策略

高校在构建财务指标体系时,应将指标体系按照核心指标、能力指标、发展指标、风险管理指标等进行分类,重视指标的分析工作,及时从多角度、多维度对指标的内部含义进行准确而恰当的解读,通过深入的分析,查找高校改善管理的着力点。

(一)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构建高校核心指标

财政部门通过多个文件,强调了预算资金使用时限和支付进度问题。加强预算执行力度、强化刚性管理能力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核心[3],因此,在高校财务指标体系中要针对“预算管理”建立核心指标体系,并对支出结构进行分析,形成核心指标四级指标结构。通过预算执行率这一核心指标可以进一步判断高校在预算编制方面是否存在编制不科学、编写不具体的情况,在预算执行方面是否存在执行不彻底、监督不到位的问题,内部控制、信息化程度也都是影响预算执行效果的重要因素。预算执行率低会导致资金沉淀、使用率低,预算事项进展不畅、管理负担增加,而超预算支出会给高校带来资金压力、挤占其他项目资源。这些都是通过核心指标开展财务分析的关注点,是高校持续加强预算管理,用好资金的突破口。同时,由于高校预算一般是滚动制,跨多个会计期,在核心指标分析时,忽略货币的时间价值进行财务分析,往往难以发现问题,这正是目前高校财务分析存在的弊端。以M高校为例,2020年累计支出数为28,000.00万元,应付未付2,400.00万元,结余1,600.00万元,累计分配数为38,000.00万元,预算执行率=(累计支用数+应付未付数+节余数)/累计分配数*100%=84.21%,可以看出,该高校的预算执行率整体较高,但是,当年,M高校68%的预算项目是跨年项目,47%通过银行筹措资金,如果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预算执行率将下降到78%,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会造成指标的虚高。同时,M高校个别项目,特别是中小项目的预算执行率不高,有些在60-70%左右,说明学校对于中小项目的编制不够重视,预算内容和费用明细较为粗糙,对费用支出的控制力不强。在对M高校支出结构进行分析时,对人员支出比率、办公费支出比率、差旅费支出比率、固定资产支出比率、人均基本支出等进行分析时发现,人员支出比率较高,约占40%左右,通过分析,M高校明确今后要通过控制教研人员的整体数量,提升教研人员的综合素质,来作为开源节流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结合非财务指标,构建高校评价“指标群”

以会计报表为根据,分析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是会计报表分析的主要内容。以报表为基础的杜邦财务体系分析方法主要为企业所应用,这一分析方法对高校具有借鉴意义,但是仅从报表财务数据出发,计算指标数据,利用财务指标的内在关系,评价高校的经营能力和经济效益,往往会忽视高校的科研成果、教学成效等社会效益和精神文明成果,而对于我国高校来说,依据投入与产出的绝对值进行财务分析,会产生“不重教学质量,只重经济效益”的消极效应,还会使高校管理走向“功利性”,急于取得“见效快”的教学成果和学术成果,违背了“百年育人”的教育规律和教学宗旨。因此,构建高校财务指标体系,一定要结合非财务指标,尊重教育规律和科研成果产出周期,财务指标设计不能对正常有序的教育教学起到负面影响。高校的知名师资、优秀学生数量、精品教材、精品课程拥有量、重点学科、重要成果数量、、教改立项等情况都代表了高校的整体实力,这些指标可以量化,但是却不是财务指标,在对高校营运能力进行评价和分析时,除了要考虑率经费自给率、公共经费支出比率、财政拨款比率等反映高校依托自身资源完成规划能力的指标外,还要结合上述非财务指标的发展情况和与其他高校的对比结果,综合进行分析。例如,2020年M高校的经费资金14,000.00万元,经费自给率为51%,比2019年的74%,下降了23个百分点,从财务指标分析,M高校自主筹资能力大幅下降,但是,2020年,M高校国家重点学科数量比上年增加了29%,获得财政支持增加了近40%,科研实力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使得M高校取得科研经费的能力极大提升,对社会资源的依赖度下降,导致经费自给率降低。高校获利能力指标反映了高校在市场资源配置下,发挥自身优势,筹措资金、获取利润的能力。主要包括:评价高校在财务运营过程中资本增长情况的资产保值增值率;代表高校资产的创收能力和创收成效的资产收入比率等。M高校的资产收入比例在前3年基本按照10%的比例递增,创收能力稳步提升。但是,在2020年发生了小幅下跌,通过分析非财务指标发现,M高校在2020年多渠道开展就业指导、考研辅导、组织竞赛培训,此类投入整体增加了近10%,导致高校获利能力降低,但是,当年学生的就业率、考研率均稳步提升,建模比赛、英语竞赛获奖人数比上年提高了近15%,英语六级通过率更是刷新了历史记录。同时,学生退学率、师资流失率、生源综合素质、教师整体水平、师生人数比等都是在开展财务分析时需要重点参考的非财务指标,只有准确衡量这些指标对财务指标的直接影响和间接传导效果,才能准确分析财务指标的内涵。因此,高校应在完善指标体系的前提下,充分结合非财务指标作为财务指标的补充指标,开展财务分析时,应在客观分析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的同时,对其他指标及其对上述指标的影响做综合分析,避免个别指标对高校决策的误导。

(三)重视预警预判,构建高校风险管理指标

与企业一样,高校的资金运动同样会带来投资风险、信用风险、偿债风险和现金流风险,但是,目前看,高校不太可能出现企业资不抵债、破产清偿等情况,尽管如此,资源来源短缺、校办产业投资不当、向金融机构过度举债等都是高校财务风险的重要来源。财务风险管理要突出指标体系的预警作用,及时、准确、可靠地帮助管理者识别高校财务运行中的风险,为风险辨识提供直观、有效的技术方法。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是直观的指标数据,但是,这些指标侧重对时点存量信息的分析评价,衡量高校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构建风险分析模型时,还要充分衡量高校的现实支付能力和潜在支付能力,实时对高校正常支付、日常周转的能力,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特殊事项时财务的支撑度进行评估。同时,对于高校校办产业要对其运转情况进行动态分析,确保投资产生的风险实时掌控。

三、结语

高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其财务分析工作的前提。从加强风险管理和完善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构建科学可行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并利用指标分析工具,实时开展数据分析,了解指标趋势,可以全面反映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和趋势,为高校的内部管理、财务运行和考核策略提供数据基础和参考依据,这是在市场环境下,通过财务分析改善高校管理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刘璐.当今中国高等教育投资状况分析[J].当代经济,2019(5).

[2]肖虹霞.高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7).

[3]余岱均.浅析高校预算管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1).

作者:李晓晨 单位: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