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临床护理 5S管理
5S管理源自于日本的企业,目前在世界上很多企业得到了广泛推广。本论文主要探讨在中引入5S管理的效果。
一、临床护理5S管理的内容
5S管理是日本企业的一种独特管理方法,5S是5个日文的简称,具体讲是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1.整理(1S)。整理的主要内容是将工作场所任何东西区分为必需品和非必需品,现场不放置非必需品,不必要的东西尽快地、果断地处理掉,消除过多的积压物品,及时倒掉垃圾,长期不用的物品放仓库。目的是腾出空间,活用空间,塑造清爽的工作场所,同时防止误用、误送。为此,我实习所在的科室制定了“要”和“不要”的判别基准,要求各科室定时对工作场所进行全面检查,包括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
2.整顿(2S)。整顿的主要内容是对整理之后留在现场的必要物品分门别类放置,排列整齐,营造整整齐齐的工作环境。物品的保管要定点、定容、定量。工作区只能放置真正需要的物品,在放置方法上下功夫,原则上做到“四易”―易找、易看到、易取、易归位。目的是减少寻找物品的时间,要求寻找时间在30秒钟以内。为此,我们对需要的物品根据使用频度,决定日常用量及放置位置。并对存放物品的箱室实施了颜色管理:绿色―无菌药品,蓝色―清洁物品,黄色―用后物品,红色―特殊物品(如抢救用物品),桔色―办公室物品,粉色―库房物品。我们还采取了地板画线定位,放置场所贴标识,制定废弃物处理办法等措施。
3.清扫(3S)。清扫的主要内容是将工作场所清扫干净,消除污源。目的是保持工作场所干净、亮丽,岗位保持在无垃圾、无灰尘的干净整洁状态,为病人和医护人员提供良好的治疗和工作环境。。
4.清洁(4S)。清洁的主要内容是将前面3个S――整理、整顿、清扫实施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且实施管理的公开化和透明化,这是5S的核心。目的是维持3S的成果。这是成功实施5S的基本保障。为此,我们制定了目视管理的基准,还制定了考评方法和奖惩制度,定期自查制度,定期检查制度。护士长经常带头巡查,带动全体护理人员重视5S活动。
5.修养(5S)。修养即素养,主要内容包括:制度化素养,即对于规定了的事,大家都要遵守执行,严守标准;业务素养,就是掌握护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情商素养,需要有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精神面貌素养,是要体现积极、认真、慎独、乐观的工作态度。为了提高我们科室人员的素养,我们采取了5S管理日常化的措施,主要是在每天的晨会中,增加5S讲评:加强教育与训练,尤其是对新进人员进行5S教育和护理技能培训,定期邀请本院和兄弟单位专家讲课和安排本科室中高资历护士轮流讲业务课;经常开展个人和班组5S与业务工作自评等活动,目的是提升护理人员的素质和人格品质,养成乐观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按规定行事的良好工作习惯,从而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
二、临床护理5S管理的效果
1.5S提高工作效率。5S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有素养的工作伙伴,物品摆放有序,易取易归位,不需要过多的寻找时间,这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尤其是抢救病员的时候,效率会更高。同时5S倡导的制度化管理,使新来护士经过培训后能够快速适应岗位工作。
2.5S推进管理制度化。按照5S要求,可以形成人人都是管理者,病区、工作区、治疗室等均落实有专人负责管理,每月开展一次5S质量自查工作的制度,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3.5S提高护理人员素质。5S管理有助于护理人员养成严谨的个人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引入5S管理以前,我们科室个别护理人员工作懒散,心态浮躁,常常出现丢三拉四的现象,出现了一些完全可以避免的问题和事故。
4. 5S促进业务培训常规化。实施5S管理,科室可以形成每月自办一次业务培训的惯例,主要由中、高年资的护士轮流介绍主要病种的护理要点和护理经验,也邀请本单位或兄弟单位专家、医生和护士作技术培训。业务培训的常规化极大地促进了整个科室护理水平的提高,而年轻护士护理业务水平的提高则更为显著。
5. 5S减少事故发生。护理人员素质的提高,直接提高护理质量,从而可以减少和杜绝了重大医疗事故的发生。
三、临床护理5S管理的注意事项
通过5S管理的推进,护理工作的科学化和制度化水平可以大大提高。但在5S实施和推进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1.能流于形式。实施5S管理,不能只停留在概念和条条框框上,而要落实到具体的细节上,落实到具体的人和事,5S管理还需不断深化,尤其是素养还有待更深层次提高。
2.注意人性化。在严格推行5S制度化管理时,也要注意人性化管理。比如,遇到一般病人不愿意穿病员服,不宜勉强,而对于危重病人,护理人员应该耐心说服。在人员工作量的分配上,年轻护士可以多承担一些事务性工作,高年资的护士多承担一些组织管理和传帮带工作。这样护理人员的精力充沛,工作质量好,年轻护士进步快,5S也能够得到更好的贯彻。
3.注重细节。每天下班前应将护士站桌椅摆放整齐,清理桌面,物品归类放还原处,检查当班工作是否全部完成,检查次日工作是否准备妥当,关好电脑开关和电源等。对于工作区域的清洁应该落实到专人负责监督管理,并由总务护士和护士长进行日常检查,每周通报一次清洁管理情况。
四、结语
医院护理管理工作引入企业的5S管理方法,可以使护理工作更科学化、标准化和制度化,护理工作的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如果在实施5S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再增加一些人性化管理,配备足够的人员,足够的床位,减少加床,改进某些工作流程等具体条件和措施,护理工作将会更加地科学与和谐。
参考文献:
[1]陈玉珍,冯青嫦,林艳香.护理人员层级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探讨.中国医院,2008-07-01.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自某大学医学院女生700人,临床女生346人(占49.4%),护理女生354人(占50.6%),年龄18~25岁;大一182人,大二199人,大三197人,大四122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在校大学生,既往无精神病史和严重疾病史,愿意参与本次研究者。
1.2调查工具
1.2.1大学生压力源问卷[1]
参考由陶琪编制的大学生压力源问卷,经预调查后变为25个条目,采用5级计分方式,每个条目得分在1~5分之间。
1.2.2简易应对方式问卷[2]
由解亚宁编制,共有20个项目,采用4级计分方式,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1~12个条目为积极应对维度,13~20个条目为消极应对维度,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3调查方法
采用团体方式施测,于2010年4月12~15日发放问卷,测试时间约为10min,现场收回。发放问卷时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720份,回收有效问卷700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7.2%。1.4数据处理将所有数据资料输入SPSS11.5for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检验和处理。采用一般描述性统计方法、t检验、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
2结果
2.1护理系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常见压力源分析用常见压力源得分运行描述统计分析,各项目得分在1~5分之间。压力源平均得分为(2.98±0.52)分,高于理论中值2.5分。不同专业间压力源平均得分:护理系为(2.94±0.54),临床医学系为(3.02±0.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5,P=0.057)。不同年级间压力源平均得分:大一为(3.017±0.54),大二为(3.019±0.47),大三为(2.983±0.50),大四为(2.93±0.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77,P=0.109)。
2.1.1护理系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常见压力源排名前10位评分
护理系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常见压力源大于3的条目得分及排序,见表1。2.1.2护理系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常见压力源差异性分析将护理系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常见压力源,运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下列条目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2.2护理系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应对方式测试结果2.2.1应对方式描述性统计分析用简易应对方式得分运行描述统计分析,各项目得分在0~3分之间。得分大于等于2(有时采取)的项目包括:在生活中经受到挫折打击或遇到困难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①与人交谈,倾诉内心烦恼(2.15±0.78);②尽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2.11±0.80);③改变自己的想法,重新发现生活中什么重要(2.11±0.79)。这3个项目均为积极应对的条目。1.905,P=0.057)。不同年级间压力源平均得分:大一为(3.017±0.54),大二为(3.019±0.47),大三为(2.983±0.50),大四为(2.93±0.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77,P=0.109)。2.1.1护理系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常见压力源排名前10位评分护理系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常见压力源大于3的条目得分及排序,见表1。
2.1.2护理系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常见压力源差异性分析
将护理系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常见压力源,运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下列条目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2.2护理系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应对方式测试结果
2.2.1应对方式描述性统计分析
用简易应对方式得分运行描述统计分析,各项目得分在0~3分之间。得分大于等于2(有时采取)的项目包括:在生活中经受到挫折打击或遇到困难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①与人交谈,倾诉内心烦恼(2.15±0.78);②尽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2.11±0.80);③改变自己的想法,重新发现生活中什么重要(2.11±0.79)。这3个项目均为积极应对的条目。
积极应对方式平均得分为1.91±0.42;消极应对方式平均得分为1.19±0.48。
2.2.2应对方式差异性分析
护理系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应对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3。不同年级间应对方式比较,积极应对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极应对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级间的差异再经LSD两两比较,大一学生得分比大二、大三、大四都小。见表4。
2.3护理系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积极应对方式与压力总分呈负相关(r=-0.273,P﹤0.01)而消极应对方式与压力总分呈正相关(r=0.336,P﹤0.01)。
3讨论
3.1护理系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常见压力源分析
。
3.1.1竞争、就业压力“想要获得奖学金或三好学生等荣誉”、“同学间的竞争较激烈”、“毕业找工作很难”分别排第1、4、8位。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竞争加剧,整个社会处于激烈竞争之中。由于连续多年的扩招加大了大学生竞争就业的力度,也是形成大学生诸多压力中最主要的压力源。
3.1.2家庭期望“家人对我的期望较高”排第2位。此条目得分在4以上的被调查者有494人,占70.6%。。
3.1.3经济压力“每年要交纳的学费和住宿费较多”、“找不到合适的挣钱机会”、“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分别排第3、7、10位。学生上学的费用一般来自家庭,由于近年来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变化,大学所需费用明显提高。特别是对于来自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来说则影响更大,他们不仅要面对每年上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而且她们都是女生,普遍具有爱美心理,要经受更多的物质上的诱惑,再加上部分同学间消费的相互攀比,也会使她们产生很大的压力。
3.1.4学习压力“上课时有的内容听不懂”、“学业任务繁重”、“想好好学但学不进去”分别排第4、6、9位。主要由于医学课程偏重理科,对于女生来说,若想学好,必须付出比男生更多的努力[5]。还有部分学生感到所学专业非所爱,使她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矛盾痛苦之中。
3.2护理系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常见压力源差异性分析
3.2.1临床医学系女生在“毕业找工作很难”、“所学的专业就业前景不乐观”感受的压力比护理系女生要大。目前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都比较大,其中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系女生就业压力尤其显著。医科院校本科生的就业单位一般是基层一级医院、较偏远地区的二级医院、社区医院,内心期望值和现实有很大差距。要想分配到较大的二甲或三甲医院,必须要优秀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博士毕业。而临床医学的学制是五年,女大学生本科毕业时平均年龄都要比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大1~2岁,再则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又比较困难,所以她们在就业与读研之间难以抉择。而护理专业的学生学制是四年,本科毕业基本都能在二甲或三甲医院就业。因此,临床医学系女生比护理系女生就业压力要大。
3.2.2临床医学系女生在“学业任务繁重”、“家人对我的期望较高”上感受的压力比护理系女生要大。临床医学系比护理系学生的学业任务繁重,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家人对我的期望较高”,这可能与社会对临床医学与护理这两个专业的职业认同不一样,一般观点认为临床医学的发展空间要比护理大有关。
3.2.3护理系女生在“不知道将来适合什么工作”上感受的压力比临床医学系女生要大。通过问卷以及与学生的交流表明,护理系的学生尽管在就业上存在的压力不大,但有相当一部分护理学生不热爱护理专业,对专业的认同感不强,毕业后不想从事护理专业,想改行,可又不知适合或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这与我国现阶段本科毕业的护士与大专、中专毕业的护士所干工作一样,她们感到体现不出自我价值有关。这一点提示我们,在对学生的教学与管理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观教育。也希望有关部门尽早制定法律法规,使护士能按层次、按职称上岗。
3.2.4护理系女生在“家庭经济比较困难”上感受的压力比临床医学系女生要大。这与护理系女生贫困学生所占比例较大有关。由于本科护理学生与临床医学女生相比,学制短一年,毕业后较易找工作,在招生时就吸引了较多的贫困学生。我校临床医学系贫困生大约占到30%~40%,而护理系贫困生大约占到50%左右。
3.2.5护理系女生在“自己的外形不够理想”、“缺乏与异性同学交往的方法”方面感受的压力比临床医学系女生要大。。觉得“自己的外形不够理想”还可能与护理系学生在求职应聘时,用人单位比较注重学生的身高,长相有关。
中图分类号:G642.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11)01―0084-03
药理学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的主干课程,其内容所涉及的药物是治疗各类疾病的基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考查学生对该学科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工具,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通过对试题和考试成绩的分析,可以及时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助于教师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此,笔者对我校2006级临床医学本科和2007级护理学本科的药理学考试试卷进行分析,以总结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教学改革及命题与题库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分析对象为本院2006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539人和2007级护理学本科学生92人,均采用杨宝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药理学》第7版教材,医学本科由2名剐教授授课,护理学本科由2名副教授授课。两个年级在同一学期按相同教学大纲、相同教学内容和相同学时授课。考试由教研室制定命题大纲,试题由教务处考试中心统一从题库中组卷,两个年级在同一时间用同一试题考试。本次试卷总题数为70道,其中客观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60道,分值60分;主观题(名词解释、问答题)10道,分值40分;全卷满分100分。阅卷:客观题由考试中心用阅卷机阅卷,教研室组织主观题的阅卷,为减少主观性阅卷的差异,主观题按统一制定的每题得分点,采用流水作业,每位教师只负责一题的评分,阅卷后经复核统一登分。并将每份试卷的每道试题得分输入计算机,送考试中心经试题质量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每个年级试卷的学生成绩分布、均数、标准差;试卷中最佳试题、较好试题、一般试题和差题的百分比。评价试题的质量。还进行年级与年级之间平均分的组间比较,年级自身之间直观记忆型问答题与归纳综合型问答题的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分析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2 结果
2.1 临床医学本科学生的成绩分布与试卷质量分析见表1、表2。学生平均成绩为66.73分,最高分91分,最低分22分,标准差为10.76,峰值集中在60~80分(占70.87%),密度估计图呈正态分布,试卷平均难度0.67,表明试卷对该年级学生难度适中,60分以上(及格)的学生为436人(占80.89%),其余分数段较分散。成绩说明学生间个体差异稍偏大。
从试题质量分析表中可以看出,试卷中质量最佳的试题有41道(占59%),质量较好的有5道(占7%),质量一般的有20道(占29%),这3者为合格试题共66道(占95%),其中较好以上试题占66%,只有4道试题(占5%)因为难度偏大(P
2.2 护理本科学生的成绩分布与试卷质量分析见表3、表4,学生平均成绩为56.71分,最高分82分,最低分30分,标准差为10.45,峰值集中在45~65分(占68.48%),密度估计图基本呈正态分布,试卷平均难度0.57,表明试卷对该年级学生难度大,60分以上(及格)的学生为40人(占43.48%),其余分数段较分散。
从试题质量分析表中可以看出,试卷中质量最佳的试题有32道(占46%),质量较好的有3道(占4%),质量一般的有25道(占36%),这3者为合格试题共60道(占86%),其中较好以上试题占50%,有10道试题(占14%)因为难度偏大(P
2.3 两个年级考试成绩平均分与主观题知识运用能力的统计分析见表5,结果表明护理本科学生平均分、选择题得分和问答题得分均明显低于医学本科(P
3 讨论
药理学是临床医学和护理学的一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临床常用药物的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为防治疾病、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在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充分发挥药物治疗效果,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药理学的特点是药物种类繁多,临床治疗各类疾病的新药不断涌现,因此,要达到上述目标,首先对教师的要求不仅要具备相关学科的扎实理论功底,而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应具有高度的教学责任心。学生要具备良好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如生理、病理生理、生化、微生物和免疫学等,还应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将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药理学命题必须坚持“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既考深入理解又考综合应用”的原则,设计命题大纲。本次试卷有4类题型,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思考、综合判断的能力。客观题覆盖面宽,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准确程度;主观题既考核学生理解、记忆、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考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从本次试卷分析可以看出,临床医学本科平均成绩偏低(66.73分),多数学生成绩集中在60~80分(占70.87%)之间,成绩呈正态分布,标准差稍偏大(10.76),不及格率适中(19.1%),说明试题对该年级是适用的。而护理本科平均成绩明显偏低(56.71分),多数学生成绩集中在45~65分(占68.48%)之间,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但有明显左移现象,标准差稍偏大(10.45),不及格率明显增多(56.52%),说明试题对该年级学生考试的难度大,不适合该年级考试。
试卷分析可看出不同年级之间、不同教师授课,学生考试成绩存在明显差异,护理本科成绩比临床医学本科差(P
职业院校主要是面向社会输送实用、技能型人才,护理专业更是直接为社区和医院等卫生服务业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护生毕业后不仅要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还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正确观察患者病情。同时还要具备操作新仪器,开展新技术的能力[1],才能很好地完成护理程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中指出: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学会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精神。医学专业毕业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临床经验丰富,人际沟通能力强,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形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发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场地的作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毕业后能积极观察病情变化,主动护理。
1 何为“双师型”教师
目前尚无统一界定,可以综合理解为:教师在获得教学职称或资格外还需要取得相应系列另一技术职称或资格证书,所谓的“双职称”或“双证型”。或是他们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素质和水平,又要具备熟练的实践技能教学能力,即“双素质型”。
2 我院临床护理教学团队的构成
2.1 高级职称双师
他们同时具备“双职称”和“双素质型”。医学专业转型而来,临床经验丰富。我校原为地方中等卫生学校,生源少,师资力量雄厚,所有临床教师均是本科院校医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脱产到地方综合医院相应继续学习1~2年再任教,课时少的教师一直兼职去挂靠医院参加医疗实践工作,多年的临床工作使这一批老教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一边上班,一边上课,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去医院见习典型案例,现场讲解教学知识点,安排病例讨论。课堂上将临床实例寓于教学中,学生如亲临其境,体会深,教学效果好。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学校规模的扩大,我校开设了自己的附属医院,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和教师兼职医院,临床教师继续坚持教学、实践两不误。这批教师大部分是1996年前大学本科毕业,年龄40岁以上,都具备高级讲师和副主任医师双职称。
2.2 中级职称双师
所谓的“双职称”或“双证型”。医学专业毕业,同时取得了教师和相应系列的资格证书,缺乏一定的临床经验。随着职业院校的发展,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学生数量激增,一批批新分配的医学本科毕业生来到了学校任教,由于教育资金紧张,教师名额有限,繁重的教学任务迫使新教师来到学校后直接上岗,小小的附属医院已无法容纳更多的教师进入临床实践,况且大部分教师一学期都要完成两到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还要忙于写论文,评职称。教师精力有限,学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在疲于奔命之余也很少把心事放在实践能力的提升上。
2.3 初级职称双师
基本是高校护理专业毕业后直接走向教师岗位,理论考试取得教师和护士资格证书,缺少护理工作经历和临床实践经验。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大部分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新升格的院校有中专、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专护理等多层次学历,大批高校护理专业毕业生走进我院担任临床护理课程专职教师,成为学校青年教师的中坚力量。
3 医学专业“双师”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优势
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使原有的中专和高职医疗专业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于是学校面临专业设置的改变,护理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造成了临床护理专职教师严重不足,医学专业教师全部转型为临床护理专业教师,临床护理的教学任务落在了临床医学教师的肩上。。同时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课堂师生互动情况好,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发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场地的作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毕业后能主动护理,积极观察病情变化,主动配合医生抢救,做到心中有数。如: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教学中,讲解重点是观察病情和抢救配合,如观察出血量的大小和出血是否停止,在病程中患者呕血和黑便次数多,颜色红,生命体征不平稳,红细胞压积减少,血尿素氮逐渐升高,说明出血量大,出血未停止,必须配合抢救。护理措施包括血容量下降甚至休克时补液原则,具体的止血措施包括静脉曲张的三腔管压迫止血的护理,胃镜直视下止血的配合和消化道溃疡出血的药物应用护理。学生弄懂了疾病的概念和临床表现以及发病过程,知道了具体的治疗情况,结合药理学基础,下一步如何护理就很简单了。教师讲完了病情变化和抢救措施,护理措施自然迎刃而解。
多年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突然转变为临床护理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未完全转变。教学中过分注重医学理论知识的讲解,护理措施融会贯通,反映护士职业特点的护理诊断和医护合作性内容不甚明了,一带而过。由护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承担临床护理,她们自身的医学基础知识较薄弱,毕业后直接从事临床护理的教学,有些不常见的疾病她们在实习时也从未遇见过,对临床新理论 和新技术缺乏了解,教学中不重视疾病的医学知识,甚至无法讲深讲透每一个疾病的概念,干脆就对着护理措施照本宣科。导致学生无法认识疾病的内涵,对临床广泛应用的技术一无所知,缺乏观察疾病的能力,成为被动的护理者。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临床后很难适应现代护理的需要。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2年3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6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本研究之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相关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不低于17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不低于25分,同时均排除合并有严重脑器质性疾病与严重躯体性疾病者、有酒精与药物依赖史者,以及妊娠与哺育期妇女。其中包括男26例,女34例;年龄19~53岁,平均(35.8±8.7)岁;病程1~24个月,平均(13.7±5.3)个月。将此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组间患者比较以上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治疗组采用文拉法辛胶囊治疗,其初始给药剂量为75mg/d,最大剂量不超过225mg/d,平均剂量为(38±13)mg/d;对照组采用氟西汀胶囊治疗,给药剂量为40mg/d。两组患者接受上述治疗的时间均不低于6周。
1.3疗效评价
分别在治疗前与治疗第1、2、4、6周等时间点考察患者HAMD与HAMA评分的变化,同时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评价。最终临床疗效的评价方法为:治疗6周后,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AMD与HAMA的总分值并计算其减分率(A),临床痊愈:A>75%;显著进步:75%≥A>50%;好转:50%≥A≥30%;无效:A<30%,以前3项计算总有效率。在不良反应情况观察项中,需定期对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生化以及心电等方面进行检查。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给予处理,其中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并性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并行χ2检验,比较均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HAMA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HAMD、HAMA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从治疗第1周即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从治疗第2周开始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治疗第6周,治疗组两方面评分的减分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至治疗第6周,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与83.3%,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仅各出现1例头晕与食欲减退的情况,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对照组出现3例口干,头晕与便秘各1例,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抑郁症为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发作形式,其临床最为显著的表现多集中在情感低落、少语少动以及思维迟缓等几个方面,并伴有与之相对应的某些行为与认知方面的改变,病情严重者可对生活与工作造成严重干扰。在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抑郁症造成的疾病负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排第三位。同时另一项联合研究表明,抑郁症在当前已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疾病。
关键词: 危重症; 血小板计数; 急性生理学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预后
血小板减少症在危重症患者中很常见。目前较多研究表明危重症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可能机制为非免疫因素或免疫因素所致血小板破坏、血液稀释、血小板不正常分隔或储存、血小板产生减少[1,2]。基于血小板在止血、血栓形成和宿主防御反应中的重要作用,血小板减少症可能会影响危重症患者的预后。国外已有研究表明, ICU 患者中血小板减少者有更长的住院天数和更低的生存率[3]。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分析方法研究检测危重症患者血小板水平对危重症预后判断的价值。
1 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
2002 年 6 月 ~2005 年 5 月间我院综合性 ICU 危重病住院患者 261 例, 所有患者住 ICU 天数≥3 d。其中男 170 例、女 91 例, 年龄 14~86 岁, 平均(46.9±17.0)岁。入院诊断: 脑血管意外 30 例, 感染性休克 6例, 重症肺炎 44 例, 格林巴利综合征 13 例, 心肺脑复苏术后 32 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26 例, 腹部手术后35 例, 多发伤 18 例, 脑外伤 45 例, 脑血管意外 28例, 急性胰腺炎 8 例,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6 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其中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192 例, 死亡 79 例。所有病例均除外其他引起血小板变化的疾病及服用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79 例死亡患者均行 DIC 全套检查排除 DIC。
1.2 检测项目
按 Knaus 法收集患者进入 ICU 第 1 天的数据行APACHE II 评分, 同时血常规检查测定血小板值。
1.3 分组
按入住 ICU 第 1 天的 APACHE II 评分结果将患者 分 为 3 组 : A 组 (APACHE 评 分 <10 分 ), B 组(APACHE 评分 11~19 分), C 组(APACHE 评分 >20分); 根据出院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
1.4 统计学处理
两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 t 检验, 两样本间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
2 结果
2.1 APACHE II 评分分组与血小板水平结果及死亡的关系
A 组血小板与 B、C 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1), B 组与 C 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A 组死亡率与 B 组、C 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B 组与 C 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 (P<0.05)。随 着APACHE 评分分值的上升, 血小板进行性下降, 死亡率上升, 见表 1。
2.2 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 APACHE II 评分与血小板的关系
入 ICU 时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 APACHE II 评分及血小板水平有显着性差异(P<0.001, 表 2)。
3 讨论
感染、创伤患者均可引起 SIRS, 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出 MODS, 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MOF)[4]。以前对ICU 患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控制感染、调节炎症反应及支持各主要脏器功能三个方面。近年来注意到创伤和全身感染患者普遍存在凝血系统紊乱[5], 其中大多数患者只显示 1~2 种凝血指标异常, 而又以血小板降低最为常见。国外一项关于 1440 例 ICU 病人中血小板计数变化的前瞻性研究发现, 30%的病人血小板计数 <150×109/L, 生存者比死亡者的血小板计数高。在生存者中观察到血小板减少症后的血小板计数的升高, 而死亡者中没有, 死亡者的血小板计数比生存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6]。这些研究提示血小板计数的 下降可能与疾病的危重程度 、SIRS、ARDS 和MODS 等的预后有关。有资料表明, ICU 内 41%的患者至少有 1 次血小板计数值 <150×109/L, 24%的患者至少有 1 次 <100×109/L, 血小板减少是 ICU 患者独立的风险标志之一[7]。本组资料显示, 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入 ICU 时血小板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1), 说明血小板计数能反映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和预后。为了鉴别血小板下降与 DIC 的关系, 死亡组 79 例患者均行 DIC 全套检查, 结果均排除 DIC, 证明血小板的变化能较敏感地反映危重患者病情和预后。ICU 危重病患者血小板减少是多因素的, 常见的可能原因: 全身性感染, 通过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或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致血小板破坏或骨髓抑制致血小板减少; 大量输血、血浆致血液稀释; 创伤或出血致血小板消耗增多; ARDS 致血小板在肺内或网状内皮系统分离或贮存; 药物因素如肝素( 其诱导血小板减少症在 ICU危重病患者中时有发生, 但由此引起的出血丢失或稀释性血小板减少与预后的关系不密切, 本研究排除了药物因素的干扰)等[8]。
我们之所以选择入院第 1 天的血小板水平作为衡量标准, 是因为机体在受打击和损害初期, 血小板减少主要通过脾脏贮存的血小板进行代偿, 骨髓贮藏量很少, 通过骨髓加快生成恢复到原来水平则需要3~4 d。因此, 早期(第 1 天)测定血小板水平的变化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更为准确、更有意义。
APACHE 评分是针对危重症患者预定的 12 项急性生理学参数以及年龄和慢性健康状态, 被认为是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 并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由于 APACHE 评分分值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分值越高, 病情越重, 死亡危险性越大, 所以为进一步验证血小板与危重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我们按APACHE 评分分值的不同进行分组。结果发现随着APACHE 评分分值上升, 死亡率上升, 血小板进行性下降, 说明病情越危重的患者 APACHE 评分越高, 血小 板水平越低, 死亡率越高。
综上所述, 因为 APACHE II 评分系统涉及较多的生理学指标, 能真实、详尽地反映机体危重状态, 与检测血小板计数相结合, 对病情判断与预后评估则更完善、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Bogdonoff DL, Williams ME, Stone DJ. Thrombocytopenia in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J]. J Crit Care, 1990, 5(2): 186-205.
[2] Cawley MJ, Wittbrodt ET, Boyce EG, et al. Potenti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rombocytopenia in a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J]. Pharmacotherapy, 1999, 19(4): 108-13.
[3] Baughman PR, Lower EE, Flessa HC, et al. Thrombocytopenia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 Chest, 1993, 104(3): 1243-7.
对于护理人员相对紧张的科室,带教老师参加值班,倒班休息,护生由当班护士轮流带教,由此带来的向题是:有些护理人员知识层次偏低,教学经验不足;有些护理人员则责任心差,怕麻烦、浪费时间,开始带两天,以后就让护生任意去做,这样势必影响带教效果。
二、改进措施
1、建立合理的带教组织
护理部由一名副主任专职负责临床教学工作,各科室成立由护士长、带教老师组成的带教小组,实行护理部、护士长、带教老师三级负责制,负责教学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教学,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反馈。
2、重视对带教老师的选择与培养
在临床教学中,老师既要带业务、带技术,又要带思想、带品德,老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她们的一言一行,易被学生模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带教老师做出榜样,才能带出合格的学生。因此,护理部要重视对带教老师的选择与培养。首先选择具有责任心强、素质好、业务精,并且愿意花时间从事带教工作的护理人员负责带教工作,同时重视抓好带教老师的自身建设,采取多种手段,不断提高带教老师的业务素质和带教技巧,保证带教队伍的质量。
3、加强对护生实习期的思想教育
护生实习前,护理部组织短期岗前教育,介绍医院及科室环境、各项规章制度,并进行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帮助护生正确理解护理专业内涵的同时,让其明白只有真正掌握过硬的技术,才有竞争的能力和上岗的机会。使她们从心理和行为上适应护士角色的转变。
4、制订规范的带教制度
实行专人带教,明确要求带教老师根据护生各个时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带教方式。护士长根据各专科特点,结合护理部带教计划制订出科室实习计划,具体到每一天的安排,由带教老师按计划实施带教。护生转科实习前必须通过该科的理论及操作考核,并对护生实习情况进行评定。
5、开展双向教学评价,促进教学互长
在临床教学中,老师与学生都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教学评价方式只有老师对学生进行的单向评定,缺乏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双向教学互评是对老师的带教情况、对学生的实习表现情况进行评价。护理部设计出(带教质量评价表),将老师的带教态度、工作作风与专业技术作为主要评价内容制成表格,于实习结束前向护生发放,让护生对带教老师进行评价;老师则通过填写(护生实习情况评价表》对护生予以评定。师生互评促进教学互长,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6、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
【关键词】 脑溢血;临床护理;分析;方法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脑溢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是一种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疾病。该病常常连带发生多种并发症,而且这些并发症加重病情的变化,对患者生命造成极大的威胁,对临床上的治疗和护理增加了挑战。本文就针对脑溢血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并发症的表现,探讨护理的有效方法。只要采取了正确的护理,就可有效地减少脑溢血的死亡率,减轻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选择于我院内科2010年2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脑溢血120例,该组患者均经过CT检查确诊。其中,男性患者85例,女性患者35例,最小年龄50岁,最大年龄74岁,集中发病年龄在50左右。基底节出血42例,脑叶出血33例,脑桥出血20例,小脑出血20例,原发性脑室出血5例。并发症主要包括高热、脑疝、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性癫痫等。中枢性高热58例,占48.33%,肺部感染33例,占27.5%,脑疝15例,占12.5%,上消化道出血10例,占8.33%,继发性癫痫2例,占1.67%。
1.2 症状表现与并发症
(1)头痛头晕:头痛头晕是脑溢血的最主要症状表现,经常是一侧痛。(2)呕吐:大约有一半的脑溢血患者发生过呕吐,这主要与颅内压增高有着密切关系,颅内压增高,造成头晕,脑膜受到血液刺激后产生呕吐感。(3)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昏迷和嗜睡。当发病部位较深时,短时间内可发生大量出血,严重会出现意识障碍。(4)运动和语言障碍:运动障碍以偏瘫较为多见;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失语和言语含糊不清。(5)脑溢血还可伴有颈项强直、癫痫发作、大小便失禁等。如果患者表现深度昏迷、高热、瞳孔改变以及合并消化道出血等,则表明病情危重,预后较差。
2 护理方法
2.1 心理护理 脑溢血患者经常会表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如忧郁、烦躁、沮丧、悲观等反应。为了保证患者心情舒畅,不要产生过多的心理压力和过激的情绪变化,条理患者的心理十分重要。家属要积极配合患者的治疗,经常与患者进行沟通,给予他们鼓励和信心,耐心地讲解病情的发展,以及治疗措施,使他们了解自己的病情,建立和巩固功能康复的信心和决心。
2.2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2.2.1 每日定时帮助病人翻身拍背4~6次,每次拍背10分钟左右。一旦发现病人咳黄痰、发热、气促、口唇青紫,应立即请医生诊治。
2.2.2 鼓励病人多饮水,以达到清洁尿路的目的。并注意会的清洁,预防交叉感染。如发现尿液混浊、发热,是泌尿系感染的征兆,应及早治疗。
2.2.3 瘫痪病人多有便秘,有的可因为用力排便致使脑出血再次发生.因此需注意饮食结构,多给病人吃低脂,高蛋白,高能量饮食及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等,并给以足够水分.定时定点给便器排便,必要时应用通便药物,灌肠.
2.2.4 病人瘫痪在床,枕骨粗隆,肩胛部,髋部,骶尾部,足跟部等骨骼突出处易发生褥疮。应用软枕或海面垫保护骨隆突处,每2~3小时翻身一次,避免拖拉,推等动作,床铺经常保持干燥清洁,定时温水擦澡按摩,增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
2.2.5 每日行四肢向心性按摩,每次10~15分钟,促进静脉血回流,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下肢肿疼,应迅速诊治。
3 结果
结过本组对患者病情的分析,并发症的判断,分别采有针对性的实施了科学性的护理,本组120例脑溢血患者经过我院的科学治疗与针对性的护理措施,74例患者基本治愈,40例患者好转,6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5%。
护理后的效果分析
4 讨论
脑溢血多发生于50岁以上伴有高血压的病人,尤其是60~70岁的人更多见。;通常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剧烈活动、用力过度、咳嗽、排便等诱因下,使血压升高而发病。因此,要想减少脑溢血危害就需要做好脑出血预防和护理 。
参考文献
[1] 王秋生,马修尧,李永奇,刘明,解岗;微创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75例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年03期
[2] 段志敏;重症颅脑损伤的手术治疗临床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2期
[3] 吴广源;小切口显微手术清除血肿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4] 韩淑鸣;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年09期
。
。在手术中,要注意保护患者的安全,给药之后患者的肢体乏力,下肢易滑落,应要注意扶持。当患者处于全麻的状态之下,容易发生舌根后坠从而引起喘憋、呼吸困难,同时患者停经7周左右就是是早孕的反应期,大部分患者容易发生恶心、呕吐,同时还存在呕吐物误吸导致窒息的危险等。因此,在手术的过程中要保持呼吸发道的畅通,护士在配合医生的前提下随时观察患者的情况。
待手术完毕之后即可叫醒患者,在患者完全清醒之后还需要继续的观察35min,等到患者乏力、嗜睡、头晕等症状消失之后,才能拔出特提,停止给氧,并帮助其穿好裤子,取舒适的休息。;观察患者有无出现下腹疼痛、阴道流血、出冷汗等状况。在手术要给予患者常规的饮食、饮水以及健康的卫生知识宣传和教育。叮嘱患者要加强营养的的调整,尤其是要避免生、冷、辣等过于刺激性的食物入口。在手术后要禁止2周的盆浴,注意外的清洁卫生,以防出现细菌性的感染疾病。尽量每天使用温水清洗外1-2次,勤于换洗内裤和卫生护垫;手术后要禁止1个月性生活,避免发生交叉的感染。若是咋手术后出现了腹部的剧烈的疼痛、阴道出血量的增加或者是伴发炎症、发热,需要及时的回院进行检查,必要的时候接受治疗,以便于促进子宫的恢复,降低出血量,同时还能降低人流术后子宫收缩出现疼痛感,还能降低人流术综合症的症状。
2加强手术室的管理
首先,按《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的要求,合理的规范手术室。污染物品通过外走廊、污道与供应室清洗间相连,供应室的消毒室通过洁道与手术室限制区的无菌物品间相连,供应室严格划分区域,各区间有物理屏障相连,遵循人流、气流由“洁”到“污”,物流由“污”到“洁”强制性单向流动的原则[3]。
【关键词】 专业学位护理硕士; 临床实践指导教师; 核心能力; 德尔菲专家咨询
根据Webster词典的定义,“能力”是指一个人在一个特定专业领域中发挥作用而必须要拥有的知识、才干和技巧。也就是说没有这些“能力”就不能胜任该专业领域的工作。而核心能力(core 。。他们作为临床教学过程的主导者, 对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即临床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临床教师的教学水平[2]。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的选拔、考核、培训指导教师是专业学位护理硕士临床教学管理的核心。本研究在前期文献回顾、深入访谈的基础上,通过对30名专家进行德尔菲专家咨询,初步确立了指导教师核心能力框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函询专家的入选标准为:(1)在本课题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2)中级职称以上;(3)从事本研究领域工作(临床教学及研究生教育)10年以上;(4)对本研究具有较高的积极性,能持续参加本课题的两轮专家咨询并解答实施过程中的疑难。根据专家入选标准,本研究选取全国5个省份来自医院和高等院校的护理管理、护理教育、临床护理等领域的30名专家。
1.2 德尔菲咨询法
1.2.1 确定专家咨询表 广泛查阅国内外临床护理教师相关文献和网络资源,参考国际培训、绩效、教学标准委员会(the Internet Board of Standards for Training,Performance and Instruction,IBSTPI)制定的教师能力标准,从学生及带教者本人对指导教师的要求入手,考虑我国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的带教现状,概括出临床实践能力、教学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发展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6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最终形成第一轮正式调查问卷。
1.2.2 指标筛选要求 本研究指标筛选要求:重要性赋值均数>3.5、变异系数0.20,考虑专家的反馈意见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1.2.3 德尔菲咨询过程 2012年6月-2012年11月对入选的护理专家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问卷调查。。问卷以专家自评的方式来了解其权威程度。。根据指标帅选要求和专家意见对问卷进行修改,得出下一轮问卷。收取问卷时,与每位专家进不少于30 min的访话,旨在了解其评判时的想法和就课题内容进行沟通。使用Linket-type量表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分,通过计算各项指标的算术平均数、满分比和变异系数进行指标筛选。两轮咨询后,意见出现了集中的趋势。
1.3 统计学处理 收集的原始资料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专家积极系数用问卷回收率表示;专家意见集中程度用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均数、满分比、变异系数表示;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用变异系数表示。
2 结果
2.1 专家积极系数 本次调查两轮发放问卷分别为48份、36份,回收问卷分别为40和30份,有效问卷分别为39和30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7.5%和100%。有63.3%(19/30)的专家提出了103条文字修改意见,可见,专家对此项研究的积极性很高。
2.2 咨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共30名专家积极参与并完成两轮专家咨询。;学历:专科1例,本科12例,硕士17例;工作年限:11~20年15例,20年以上15例;职称:中级5例,副高12例,正高13例;专业领域:护理教育7例,护理管理8例,临床护理15例。
2.2.1 专家权威程度及协调程度 专家权威系数(Cr)一般由两个因素决定,分别为专家对指标作出判断的依据(Ca)和对指标的熟悉程度系数(Cs),计算公式为Cr=(Ca+ Cs)/2。在两轮的专家咨询中,请专家对判断依据和熟悉程度进行自我评价,本研究专家平均权威系数为Cr=0.835,由此可见,专家对本研究具有较好的权威性(一般Cr>0.70为可接受),咨询结果可信。两轮咨询一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304和0.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2 指导教师核心能力一、二级指标内容、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通过两轮专家咨询,最终确定了指导教师核心能力的6个一级指标及22个二级指标。指标内容和每个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均数、变异系数见表1。
3 讨论
3.1 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构建方法的正确选择,保证了结果的真实性。据文献回顾,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德尔菲法[3],故以德尔菲法作为本研究确立指导教师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的方法。经典的德尔菲法一般分为四轮[4],然而由于时间原因,本研究采用改良德尔菲法,当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时即结束咨询,本研究在第二轮后即结束调查。专家遴选是德尔菲法成败的关键[3],本研究选择专家时考虑到地区、专业领域、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等因素,使得所选专家具有较好的地区和学科代表性,且知识结构层次较高,能对研究提出有价值的判断及建议。而且,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参与研究的积极程度均高于97.5%,权威系数均高于0.83,可见咨询专家对本研究积极参与,且具备较高权威性,为合理构建专业学位护理硕士临床实践指导教师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提供了保障。
3.2 指标体系的研究意义
3.2.1 明确指导教师核心能力为制定遴选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临床实践是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最重要的环节,由于护理研究生导师多为护理理论研究者或护理系教授,不能成为研究生临床实践的直接辅导者[5]。因此,随着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临床护士将担负起临床带教的任务,他们的综合素质及带教能力将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6]。有学者2007年对医院副高及以上职称和本科学历护士的调查显示,临床能够承担研究生指导工作的师资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遴选指导教师,即要保证所选教师的合格资质,又要顾及我国的现实情况,其行业准入标准就非常重要。本研究构建的核心能力框架为制定指导教师遴选标准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3.2.2 帮助指导教师认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找准发展方向 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专家型护理人才,指导教师是造就专家型护理人才的主要力量。而要培养护理专家,培养者本人就要努力成为临床护理专家。事实上指导教师已经是各个护理领域骨干人员,找出护理骨干和护理专家之间的差距,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成为培养护理专家的合格人员是所有指导教师的努力方向。明确指导教师的核心能力,还能帮助其完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使学习与科研更具针对性,更促进新聘指导教师的成长。
3.2.3 为进一步研究不同专科指导教师核心能力奠定基础 ;下设四个二级学科: “基础护理学”,“临床护理学”,“社区和家庭护理学”,“护理心理和人文学”。可根据本研究的核心能力框架和不同专业的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制定不同专科指导教师的遴选标准。
由于时间关系本研究并未对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实测。广泛挑选研究对象,调查并了解我国指导教师的能力现状,体现该指标体系的实用价值。根据实测结果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完善,体现指标体系的动态性和发展性。
参考文献
[1]曾诚,张伟,宛小燕.以培养耳标定位医学生核心能力标准fJ].医学教育探索,2004,3(1):23-26.
[2] 王冬军,赵玉芳,何仲. 影响护理临床教学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 . 护理管理杂志,2006,6( 3) : 14.
[3] 李执,朱丹.护理本科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4:25-26.
[4] 曾光.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联合出版杜,1994:250-270.
[5]陈冠林,方素娟,邓晨晖.浅谈护理临床型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5):918-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