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专区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德育的概念范文

2024-09-29 来源:要发发教育

篇1

【关键词】前;科学;概念

有关认知发展原理认为,人们心理的发展离不开认知结构的优化发展。也就是说,人们形成的认知规律体现了先入为主的特征,不会轻易做出改变。即心理学家研究过程中经常提及的同化优先于顺应原理。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在前概念的影响下会由心理出发,因而会不自觉的进行排除,产生思维定势,因此,增加了科学概念创建的难度。基于前概念的该类作用特征以及认知发展原理,我们只有明确学生呈现的认知规律,方能制定更新学生误差前概念的有效对策,提升科学概念教学水平。

一、进行教学前测,全面显现学生前概念

基于前概念在科学概念学习中的影响作用,在创建新概念前期,教师应利用有效方式尽可能显现学生前概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应自以为是,这样势必令学生在学习新概念过程中面临失败,无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空气”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存在“空气并非物体”的前概念,更谈不上空气会有重量……倘若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引导学生建立新概念,即空气需要占据相应的空间,而且还有重量,便不能优化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真正令学生前概念清晰显现,是学生开始探究“空气占据相应空间”这一属性的起点。教师通过组织并优化教学训练,通过设计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动手,不断寻找位于各个方位的空气,证明空气确实是一个实在物体,存在于我们周围。这样下来,便可为其创造变更错误前概念的良好机遇,进而比较容易构建起新的科学概念。

教学实践不难证明,通过该类探究活动,激励学生大胆猜测,小心求证,学生便较为容易的消化“空气占有空间”这一新概念知识,至于“空气有重量”也就迎刃而解。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只有真正显现学生前概念,进行系统的挖掘与合理的分析,方能明确教学设计初始点,抓住切入点,进而有的放矢,从而创建新的科学概念。

二、预设认知冲突,科学转变误差前概念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旦学生对自身前概念不十分满意时,便会自主形成求知学习欲望以及获取新技能的好奇心,进而形成应对处理认知冲突的学习动机。可让学生尝试通过前概念进行现象阐释,并作出合理辩护,进而使学生的思维结构形成一定的冲突作用,令其清晰的明确前概念所在。

例如,在学习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关知识时,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们可明确,一些学生前概念为“声音通过挤压形成”,例如,挤压塑料便可形成声音。而一些学生则提出相反的观点,即挤压纸张无法发声,而是需要通过摩擦发声。还有一些人则认为直尺无法通过摩擦以及挤压的方式产生声音。学生的这些认知可谓较为片面,因此无法形成认知平衡,这样便会使其原有形成的认知心理图式变得动摇不定。

为此,在实践教学阶段中,应从学生前概念实际认知水平入手,激化有差错的学生前概念认知矛盾,选择学生认同的某一发声方式进行研究。在课堂之中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各类发声现象以及具体方式的异同性。该阶段中,学生学习思维则会逐步贴近“振动”这一概念,通过不断的探究学习,进行合理科学的假设、实验,从而获得正确概念。当然,这并非代表学生马上构建了新概念图式,这是由于学生前概念始终较为顽固的占据在头脑之中。因此,只有引导学生持续不断的讨论交流,实验探究,推理分析,方能基于观察为基础开展实践教学,令学生由较多的实验现象中,分析抽象出鲜明的共性特点,归纳出科学的结论,用正确的概念替代有偏差的前概念。

三、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树科学概念

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设计探究情境,让学生依据自身理解,对实验操作以及科学问题的最终结果进行预测。然后,教师可选择恰当合理的实验参与学习探究,逐步利用实验现象得出科学概念,进而阐释原理与问题成因。因此,我们通过创建新概念,更新学生的前概念,在实践教学阶段中,均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尽量借助各种各样的实物,使教学探究更加形象生动。

例如,在学习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有关知识时,学生有这样的前概念:水果是生吃的,蔬菜有些熟吃、有些生吃,动物全部是烧熟了吃。于是上课开始后,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探究情境:学生在教师选取的丰富探究材料之中,慢慢品尝食物,体会感受和接触各种食物。学生不难发现,有些水果也可以熟吃,有些动物也可以生吃……通过学生交流讨,教师引导和归纳,使学生明白:吃食物首先要保证其卫生安全,其次才考虑食物的营养和口味,这样对科学概念的形成产生了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明确学生前概念后,应有目的进行探究材料的选择,在特定的探究情境下,进而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积极创建新一轮的科学概念,提升学习能力水平。

四、组织合作交流,能有效应用科学概念

合作交流学习可避免学生个体存在的认知学习局限性。在学生积极的合作探讨、交流研究过程中,可全面超越自身原有较为片面狭隘的思维认知,进而知晓彼此的不同见解、独到观点。同时,合作学习阶段中,每位学生均可变成积极参与一员,在自由、愉快、平等互信的氛围中将自身原始观点全面阐述出来,并显现前概念。该类原始观点以及前概念有可能存在矛盾性,因此交流阶段中经常会令学生意识到其原先认知思维的相对片面性以及不科学性,进而产生出更为独特、创新的猜想。该类猜想通常为贴近科学概念的原型,可通过重复性实验得以验证其科学性,再利用这些科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教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课时,学生在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溶解”这一概念之后,可让他们讨论交流、分析判断 “麦片在水的作用下可否溶解”这一问题。进一步明确基于其糖类成分可在水中溶解,但其中的燕麦成分无法溶解,因此麦片在水中不能溶解。这让学生在判断分析过程中,能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思考,有效应用科学概念。

又如,在学习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磁铁的两极》这一课程内容时,通过小组同学共同研究,反复实验,学生较容易理解条形磁铁的两极:指南的一端是南极,指北的一端是北极。可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判断分析圆形以及环形磁铁有没有磁极?如果存在磁极又在哪儿?该类学习活动,可令学生逐步完善自身初步构成对磁铁性质的思维认知,进而使其更好的捕捉理解并应用科学概念。

。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持续优化教学方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科学概念教学的全面升华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家亮,赵建华,吴向东.基于思维建模的概念学习过程探析――以小学科学课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1(5)

[2]周艳华,何善亮.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概念教学探究――小学科学《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课例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科技创业),2009(9)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数学概念是事物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它是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基本要素。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才能有效地进行判断、解释、推理、运算和解决问题。因此,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要抓好的重要一环。但在目前概念教学中存在着重感知,轻认知;重记忆,轻理解;重枝节,轻本质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了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加强和改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思考。

一、多种方法,灵活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接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的引入通常有形象直观引入、从旧概念中引入、从计算中引入等几种方法。无论以什么方法引入都要努力做到:一要有利于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二要适合儿童的情趣,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三要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丰富并积累学生的感性认识。

1、直观引入。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的。。如在“对称图形”教学中,首先逐一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对称图形(飞机、三叶草、蝴蝶、蜜蜂等图案),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图形的对称美,获得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形状,思考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动手对折这些图形(直观操作),思考又有什么发现?它和你通过观察发现的特点有什么关系。通过实物的观察和动手折纸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对称图形的主要特征(图形的一部分沿直线对折后与另一部分能完全重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逼近对图形本质特征的认识。

2、以旧引新。。。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结构中知识的不断积累、智力的不断发展,应指导他们借助已有概念去认识新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复习已学的知识,使新概念在已有概念中深化,产生新的认识。如学习“质数和合数”,可先从复习因数的概念入手,然后让学生找1,5,9,11,12等各自然数的所有因数,再引导他们观察比较,看看它们各有多少个因数,可以分成几类,从而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在比较分类中,突出质数和合数的本质属性。又如,教学梯形,可以从平行四边形入手,让学生将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相比较,突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这一梯形的本质属性,促进了概念的同化。。

3、计算引入。数学概念虽然抽象,但它们都有各自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些概念通过计算的观察分析,就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本质属性,达到引入概念的目的。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可先出示3× , ×7, × , × ……这样一组题,让学生口算,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这些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乘积是1,从而引出“倒数”的定义。其它如循环小数、比例、约分、通分、最简分数、圆周率等都可以从计算引入。

二、抓住本质属性,理解基础上建构概念

概念教学的第二步就是理解概念,这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学习概念的过程,即是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中,要紧紧抓住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深入理解概念。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概念才是牢固的。

1、适时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数学概念刚引进时,学生对其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在教学中要及时唤醒学生头脑中的有关表象,发挥表象的中介作用,通过比较、对照、分析、综合和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适时进行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2)举出生活中10个一包装成一份的例子,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受计数单位“十”;(3)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建立计数单位“十”,抽象概括出10个一就是一个十;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直观感知建立计数单位“十”以后,引导学生及时摆脱直观感知的依赖,克服直观感知中的局限性,以此为基础抽象出11~20各数的认识,使学生最终形成概念。

2、利用变式,明确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概念的外延是指这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总和,概念的内涵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方面,其中掌握概念的内涵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 。概念性变式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变换所提供事例或材料的呈现方式,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帮助学生“去伪存真”,获得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真正掌握概念。如在三角形的概念教学中,通过呈现不同形态(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三角形与类似三角形的图形进行比较,其中呈现不同形态、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三角形是变化概念的非本质属性,呈现类似三角形的图形是变化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在对比辨析中突出“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三角形这一本质属性,让学生观察、分析、判断中,准确理解三角形的内涵和外延,概念建立得更准确、更牢靠。

3、抓住关键词语,在深入剖析中理解概念。小学数学中,一些概念往往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成的定义。这些数学语言表述精确,结构严谨,对这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作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些关键词语,让学生深入理解,建立正确的概念。如上例中,我们就应抓住“三条线段”和“围”字不放,从而让学生明确组成三角形的两个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加深了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三、精心设计练习,应用中及时巩固概念

数学概念主要是在应用中得到巩固的,通过概念的应用,既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促进概念巩固,又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通过概念的应用,可以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情况,以便及时弥补。小学数学概念的应用形式大致有:应用概念进行判断;应用概念分析推理;应用概念分析数量关系,指导计算;概念的综合应用。

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或计算,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应用概念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真正有助于理解新学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如为帮助学生巩固新学概念和形成基本技能,可以设计针对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设计变式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厘清易混概念,可以设计对比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拓展应用范围,加深新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设计开放性练习;。

总之,我们的概念教学,要遵循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意在概念引入和形成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精心设计练习,巩固和深化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重视概念系统的建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体现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使概念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前提和保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是事物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它是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基本要素。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才能有效地进行判断、解释、推理、运算和解决问题。因此,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要抓好的重要一环。但在目前概念教学中存在着重感知,轻认知;重记忆,轻理解;重枝节,轻本质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了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加强和改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思考。

一、多种方法,灵活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接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的引入通常有形象直观引入、从旧概念中引入、从计算中引入等几种方法。无论以什么方法引入都要努力做到:一要有利于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二要适合儿童的情趣,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三要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丰富并积累学生的感性认识。

(一)直观引入

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的。。

(二)以旧引新

。。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结构中知识的不断积累、智力的不断发展,应指导他们借助已有概念去认识新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复习已学的知识,使新概念在已有概念中深化,产生新的认识。 3.计算引入。

数学概念虽然抽象,但它们都有各自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些概念通过计算的观察分析,就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本质属性,达到引入概念的目的。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可先出示3× 13, 17×7, 43×34, 911×119 ……这样一组题,让学生口算,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这些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乘积是1,从而引出“倒数”的定义。其它如循环小数、比例、约分、通分、最简分数、圆周率等都可以从计算引入。

二、抓住本质属性,理解基础上建构概念

概念教学的第二步就是理解概念,这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学习概念的过程,即是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中,要紧紧抓住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深入理解概念。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概念才是牢固的。

(一)适时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

数学概念刚引进时,学生对其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在教学中要及时唤醒学生头脑中的有关表象,发挥表象的中介作用,通过比较、对照、分析、综合和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适时进行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

(二)抓住关键词语,在深入剖析中理解概念

小学数学中,一些概念往往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成的定义。这些数学语言表述精确,结构严谨,对这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作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些关键词语,让学生深入理解,建立正确的概念。如上例中,我们就应抓住“三条线段”和“围”字不放,从而让学生明确组成三角形的两个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加深了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三、精心设计练习,应用中及时巩固概念

篇4

【关键词】小学英语 渗透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150-01

英语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学会如何巧妙自然地寓英语学习于生活体验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课堂班级层面,变理想的课程为现实的课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

一、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英语,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这里,英语只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工具、一种技能,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体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使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完成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英语课堂来讲,"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个教学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由于在我的课堂上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英语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从而使学生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接受教育输入。即: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如临其境可以使学生感知的过程变得容易,触境生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牢固。

语言学习是行为习惯的形式,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的一种智力活动,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语言能力的获得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获得用外语交际的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学习者自己,教师不可能把能力教给学生,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

语言的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感知语言,并在感知的过程中自己领会到语言的真谛。尤其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若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语言的本质,无需教师过多的解释。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到的效果。在课堂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语言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变换速度快、反应灵敏、视听效果好等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技术走进了校园。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传统的“粉笔、黑板”的单调的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形象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计算机创设的与现实生活相仿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上,教师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活儿童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使用合理的评价手段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对学生评价的作用,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手段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励学生产生不断向上的精神。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形式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与他人、小组评组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在教学中要灵活的使用。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是全面的、合理的。

篇5

关键词:低年级;小学语文;识字;情境

小学语文是各门课程的基础,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主要是识字教学。因此,低年级的识字和写字是教学的重点,需要我们任课教师下一定的功夫,以便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小学生的年龄小,他们识字方面一般都具备一定的基础,因为在幼儿园期间就已经学习了小学一年级的课程,但是往往不是很规范,需要我们做教师的给予正确的指导。

一、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现状

我们平时教学中一般是采用老八股式的教学,教师预先对课文进行范读,然后让学生自由读,可以采取任何一种方式对文本进行熟悉,这期间可以将文本中的生字画出来。教师再按照生字表进行识字教学。在虚宫格中将生字一一展示,并及时组词指导写字。学生一起和老师完成识字的任务。学生为了识字而识字,为了学习写字而写字,这样脱离课文进行的识字教学,是不符合目前新课改的需要的。需要我们认真去改革,提高低年级语文的学习效率,更好地掌握生字的读法、写法、用法。

二、解决低年级识字教学问题的对策

篇6

关键词:语文 新课程 理念 教学

新课改理念就是彻底摒弃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束缚,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更新理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必然也要求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使之适应形势的需求。那么,如何开展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一、更新观念,做到“四”转变

1、转变课程观:从“文本”走向“体验”

“课程”是什么?。

此次课程改革,力求将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使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且成为了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

2、转变教学观: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教学相长”

课程决定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整堂课以传授知识,解决问题为中心,学生学得被动,学得无奈。而今我们追求的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师生思想、情感交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就是把学习的活动定位于与书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从而在实践上超越了“教师中心论”,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主动,学得活泼,而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

3、转变教师观:从“讲学”走向“导学”

。新的课程改革,深中肯綮地倡导改“讲学”为“导学”,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学习,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交换意见者,使教师的“教”真正让位于学生的“学”。

4、转变学生观:从“被动”走向“主动”

学生是学习的直接者,过去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学生学得相当被动。进行课程改革以后,我们重在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合作式学习方式,增加课堂上学生参与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学生在课程学习方式上由过去的以接受性为主向“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方式上转变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去合作,自己获取?我们知道,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小学阶段,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

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性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其次,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以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教师的介入行为应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则要引导其找错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学生补充他人的回答。教师这一介入行为,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他们主动获取知识。。要把握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

在课堂教学中应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学生头脑中已储备的与学习新知有关的材料充分地挖掘出来,优化组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创新的教学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教材,开放课堂,给学生提供“凭借”的机会,实行大语文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沟通,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各学科教学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沟通,扩展外延,丰富内涵。

篇7

【关键词】地域性 小学建筑 改良

冠洞小学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景区内冠洞村寨中的一所侗族小学。小学建筑位于全村寨的最高处,学校视野较好,可俯览整个村寨的民居和田野,且周边植被丰富,临近校门的山坡上,木楼民居沿等高线呈点状分层布置,地域景观环境较为优美。因此基于“地域性建筑”的研究理念,笔者多次对三江景区内侗族村寨中的小学进行多次实地考察后,最终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冠洞小学,对其小学内的场地与建筑提出改建方案设计。。

一、改造实践的启示与反思

冠洞小学改造是以满足侗寨小学功能和安全性为前提,低造价,增加和保留建筑的地域性元素为理念。改造具体从材料、屋顶形式、建筑色彩、门窗、楼梯构建、围护结构、功能空间和过渡空间等方面着手,应用现代技术结合传统工艺的营造手法,既满足冠洞小学的使用功能,达到建筑的可持续生态性,又能让冠洞小学与周围侗寨建筑景观相统一协调,达到继承和保护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目的,有示范性作用。通过冠洞小学的具体改造案例所得到的启示,反思当下整个乡村小学建筑所存在的现状与问题。

这些在偏远山区的侗寨小学普遍存在教学条件差,资金缺乏等现象,还面临着学生生源流失,乡村师资力量不足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但因它们所处少数民族地区,有其特有的少数民族建筑和民风民俗,再加之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让许多侗寨小学已经成了旅游区中的小学或是旅游区必经之路上的小学,所以在侗族的新农村建设中有其特有的展示面。。

二、改造模式的建议

1、满足建筑规范和功能要求,尤其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环境和教师配备资源的建设。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脆弱,民族教育只重少数民族地区及其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忽视了民族文化知识与技能的教育。[1]如果学校有条件开设比如学习侗族乐器芦笙这样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素质教育课程,吸引和培养孩子的兴趣点,就能传承本民族文化知识与技能教育。其次,为了更新教师资源,吸引更多的青年教师来乡村小学教书,学校应适当配备教师休息室等待遇条件,尽可能满足教师需求,留住乡村教师。

2、重视建筑细节设计,提高安全性和改善卫生环境。

例如小学建筑的安全体现在楼梯间的栏杆、扶手等细节的设计上;门、窗尺寸的推敲应符合儿童人体使用方便的尺度;厨房、餐厅讲究配餐和就餐的卫生环境。这些都是应在设计中着重考虑的范围。

3、效法自然,尊重地方传统经验。

建筑的外观设计应与地域性的传统建筑群相统一,与周边景观相协调,就地取材,尊重自然,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当地居民有传统建造模式和技术,懂得如何利用自然和顺应自然,现代建筑技术和地方传统经验相结合,是改建的一种重要手段。

4、降低造价,节约成本,保留原生态意味。

经济条件是一切改建之本源与前提。“经济环保”是新农村建设中可行性最高、最有保障的长远性建设思路。因此建筑尽可能少拆除,减少开销的同时,还能保留原味,再利用当地特有的材料和工艺加以改造。。

5、提高建筑的使用耐久性。

在保留地域元素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侗族干栏式建筑材料木材的防火等使用耐久问题,所以必须适当结合现代的建筑技术和材料,提高建筑的防火性能,以便更久使用。

三、小结

作为侗寨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用建筑之一,首先值得强调的是侗寨小学是一种最让设计师承担起责任感、使命感的建筑类型。它不仅为乡村的孩子们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是乡村建设和发展象征,更承载着祖国未来的希望。其次还必须指出的一点是,当今时代下的侗寨小学应当是安全性与地域生态性并存的建筑。。

侗寨乡村小学的的受益方不仅仅是村寨的学龄儿童、乡村教师,更是整个民族的延续和发展的希望。。用建造的理念将两者综合起来才是可行的设计,可持续的设计。

此次改良设计有它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暂时只是在设计和探索阶段,如果在实际工程实施中,还需要更多的现场数据支持和结构构造技术的支持;再加之当地传统工艺和技术的建造,在方案实施过程可能需要更多的补充和调整,现阶段不可遇见的问题还会有很多,需要进一步解决。

身入场地,谦虚地对待场所之中的人与物,向大自然学习,向地方经验学习,整个设计改造过程使我很有收获。这次设计实践既是我对地域性建筑理解的一次诠释,也是对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建筑在传承中创新的又一次认识,一个既具有本土性格又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农村教育建筑就是此次设计我最想要表达的。

【参考文献】

[1]陆景川.保护失传的民族文化[J].新西部,2006 (2)

篇8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教学

1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教学实施的现状

1.1教师教学观念滞后

在传统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始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只要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帮助学生解决疑问就行了,没有真正结合学生的要求去开展教学,更没有认真完成新课改中教学大纲的目标,使得许多学生没有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过度依赖教师,长期以往,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下降,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更好的培养。可见,我国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教学开展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努力,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1.2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导致语文教学效果不明显,甚至下降,这就要求教师正确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爱好,真正寻找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好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课堂上,教可以抓住学生的心理,安排合适的教学活动,运用良好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热爱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1.3教育模式相对落后

伴随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创新思维能力越来越重视,这就要求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真正发挥人的作用。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在原有的模式上加以创新和发展,真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教学实施的策略

2.1激发学生的兴趣

2.1.1自由法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主动自由的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由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的方式,这种自由回答问题法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重视,从而更加积极的提问,从而回答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相应的学习兴趣也越发浓烈,但是自由是相对的,如在其他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时要告知学生要尊重同学,待别人回答完毕之后再站起来进行回答或者补充,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

2.1.2奖励法

小学生非常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更是对游戏乐此不疲。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小小的鼓励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2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改中要求小学教师建立一个和谐的语文课堂,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建立自主构建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基础上,才能合理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教育小学生。教师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还需要全面掌握语文课本知识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而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学习效率。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将文章内容加以熟悉,之后结合文章主题思想去正确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不是单一地带领学生去阅读整篇文章,或者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内容,只要学生知道文章内容即可,无需领会更深层次的含义,这种教学观念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要求教师紧跟时展要求,在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和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开展语文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2.3不断丰富教学手段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及时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并将其融会贯通,应用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3.1合作教学法

合作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互相帮助和配合的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在组之间的每一位成员均安排不同的任务,最终促使整个任务得到完成。

2.3.2使用多媒体教学

。通过多媒体呈现出的有趣的现象,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会帮助学生制定自己的人生计划和未来梦想,学习成绩和学习的效果将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2.3.3有效的作业设计策略

每个班级里的学生其学习情况都会存在差异,因此老师在作业设计方面要尽量地体现出其个性化,作业的设计同样按照学生学习情况区别对待。并且老师要对这些拓展训练作业进行认真的批改。

2.4有效教学要评价得当

在小学校园中,教师对于学生所实施的评价往往具有很大的影响,很多小学生都会对老师的肯定以及表扬兴奋和高兴,而对于老师的批评耿耿于怀,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必须要重视对于学生进行得当的评价,教师不要对学生实施过度的表扬,原因就在于,适当的表扬能够激发起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于学习的自信心,但是,过度表扬或者太多的表扬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不思进取以及骄傲自满的心理。教师更加不能够吝惜自己表扬,好学生都是老师鼓励和夸奖出来的,因此,虽然笔者反对乱夸学生,但是教师更不能够不对学生进行夸奖和表扬。在平日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那些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要适时以及适当加以表扬,对于那些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同样要进行鼓励,从本质上对整个课堂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对整个语文课堂氛围进行活跃。

结束语: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要求不仅仅是要掌握简单的生字词,同时还要提升普通话能力、文字的运用等能力。因此,作为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敢于创新,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逐渐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金凤.新课改下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教学实施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5):123.

[2]林澄.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研究[J].新校园旬刊,2015(8):46.

篇9

一、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

2.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

3.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本质,形成概念

常言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如二年级小学生学习“同样多”这个概念,也是用学具红花和黄花,学生先摆5朵红花,再摆和红花一样多的5朵黄花,这样就把“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通过演示(手),思维(脑),形成概念,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这比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解、学生听效果好,能使学生印象更深、记忆更牢。

4.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适应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对近似的概念加以对比

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有区别。。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把它们加以比较,避免互相干扰。比较,主要是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对进行比较的两个概念加以分析,看各有哪些本质特点。。这样,学的概念就会更加明确。

6.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概念的含义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沿着观察、思维、理解、表达的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

二、有效巩固概念

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使学生熟记并灵活地运用概念。我认为概念的记忆与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学中,加强练习,及时复习并做归纳整理,对巩固概念具有特殊意义。

1.学过的概念要归纳整理才能系统巩固

2.通过实际应用,巩固概念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势必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如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之后,我就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商店了解几种商品的价钱,写在作业本上,第二天让他们在课堂上向大家汇报。学生通过了解的过程,非常自然地对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得以运用与理解。这不仅巩固了所学概念,还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综合运用概念,不仅巩固概念,而且检验概念的理解情况

在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之后,进一步设计各种不同形式的概念练习题,让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思考、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这也是培养检查学生判断能力的一种良好的练习形式。这种题目灵活、灵巧,能考查多方面的数学知识,是近年来巩固数学概念一种很好的练习内容。

篇10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改革;观念

引言

进入21 世纪,知识经济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使得高校面临着新的挑战,大学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原有的教学管理观念和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与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不符,甚至相悖,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刻不容缓。进行的教学管理改革,我们深刻认识到,既要重视发挥其控制和监督功能,又要重视发挥其民主协商、观念引导、激励服务等功能。教学管理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针对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而不是为了便于管理,搞“一刀切”、整齐划一的机械式管理。

1.教学管理制度改革重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是大学的中心工作和基本任务,教学质量是一个大学得以立足和发展的根基。即便是研究型大学,也认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大学的本质工作和首要任务。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应当改变原有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运行机制,增强其服务性和引导性,建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的教学管理制度,使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成为教学管理制度的主旨所在。

2.促进传统的行政型教学管理体系向服务型教学管理体系转变

“去行政化”是当前大学改革的一个热点,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探讨。去行政化不是说取消大学的行政管理工作,而是要恢复大学教学管理的本来面目,充分体现大学教学管理的学术性特点。管理为教学服务,而不是教学去适应管理。应树立“学生是根本、教师是主力军、干部是服务员”的先进理念,教学管理者要明确自己“服务员”的角色定位,努力为师生创造良好的环境,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3.教学管理人性化

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要求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根据课程性质、内容特点制定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强化学习过程考核。改革考试考核办法和学生学业测评办法,建立重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开放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实现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化。只有建立人性化的制度,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等,尊重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尊重他们的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的批判精神,宽容学生的失败,才有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4.教学管理全员主体化

培养高素质、综合型的创新型人才是大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学生作为培养的对象,更应该参与到教学管理活动中来。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参与,创新就缺乏起码的动力;相反,有了学生的参与,学校才会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各项制度才会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要求,学生也更愿意自觉遵守。矿业工程系将教师和学生视为教学管理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尤其重视学生的参与。组织学生参与有关高等教育问题的讨论,参与评估,参与课程和教学法的改革,并在现行体制范围内,参与制定制度和系部的管理工作。

5.教学管理专业化和科学化

高校的教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高度专业化和科学化的工作,它不是单纯的行政管理,它还承担着学校教学工作的学术性管理职能;管理职能上,需要实行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相结合,重视和强化教学管理的学术功能,坚持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教学管理需要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掌握教学管理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建立适应性思维,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做到按规律办事。适应性思维则是要求本着一种开放的态度,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要求,在教学管理中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决策科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

6.质量管理全程化

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的管理。高校要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全过程和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控,坚持教学质量管理的全面化和全程化。全面化,就是按照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以及学校政策要求和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建立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成果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建设、考试题库建设等质量管理目标,使管理内容全面化。全程化,即以教育评价为技术性手段,从评价准则的多样化、评价过程的连续化、评价制度的经常化设计和完善质量评估与分析系统。

7.下放管理权限,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现代大学制度的管理理念认为:学校领导班子是决策层,中层领导班子是管理层,基层领导班子是执行层,顶层的主要任务是宏观规划和指导,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应给基层组织比较充分的活动空间和自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系部管理职能,增强其宏观的规划和指导职能,每个专业设立教研室,将部分权限下放到教研室,允许教研室在具体的工作实际中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研究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实施、教学评价等,系部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监督、决策和指导功能。

8.开放化、国际化是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必由之路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国家间的国际交往日渐频繁,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高等教育同样面临着国际化的竞争。教育的国际化,要求我们走出校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优秀大学的办学方法和教学管理观念、制度,提升办学层次,拓宽办学途径,充实竞争力量。

9.结论与展望

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不仅是管理模式、方法、手段和工具等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管理观念的更新和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学管理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管理体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服务意识,人性化,教学管理全员主体化、专业化和科学化,质量管理全程化,下放管理权限和国际化。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中应首先革新陈旧的教学管理观念,树立适应现代大学发展的教学管理理念。

参考文献:

[1]吴新亚.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之取向[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5(2):117-120.

[2]任丽民.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36-38.

[3]黄平.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思考[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55-56.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