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方法范文1
【关键词】林业;有害
1.新型农药的主要特征
高效性:每公顷仅用新型农药几克或几十克就能有效地控制病、虫、草害,减少了农药的大量使用,具备高效性的特点。
经济性:通过使用新型农药增加植物自身抗逆性,提高产量和质量。另外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粮食作物、果树、蔬菜、花卉及其产品保鲜方面均得到广泛应用。植物免疫剂也开始用于控制植物病害。
安全性:一方面药剂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对人畜等高等动物、天敌、水生物和土壤中一切有益生物低毒,没有环境污染和残留毒性;另一方面药剂对有害生物的作用方式多样化,由强调杀死到以多种作用方式控制有害生物,以杀虫剂表现尤为突出,如不孕剂、驱避剂、拒食剂、引诱剂和昆虫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使成虫不孕、产卵量减少、卵孵化率降低、蛹不能正常羽化、幼虫不能正常蜕皮或正常取食等。这种药剂对生物的作用强度降低了,而选择性和对有益生物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2.新型农药的分类情况
2.1 生物源农药
生物源农药较生物农药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从总体上讲利用生物资源开发的农药都称为生物源农药。具体的讲直接利用生物产生的天然活性物质或生物活体作为农药或按照天然活性物质和化学结构或类似衍生结构人工合成的农药都称为生物源农药。。特别是不少生物源农药是非毒杀性的,是通过调节生长发育、引诱、驱避、绝育、寄生、捕食等控制有害生物的,较一般合成农药更安全。。
2.1.1植物源杀虫剂。植物源杀虫剂是一类利用具有杀虫性的植物某些部位或提取其有效成分制成的杀虫剂。它是在对一些植物所具有的杀虫活性及其具有杀虫活性的有效成分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安全、经济的杀虫剂。植物源杀虫剂原料植物丰富,采集后或直接加工成制剂,或提取有效成分加工成制剂即可使用,使用方便。对作物安全,一般不易产生药害。易降解,残效期短,对环境和食品基本无污染问题。
2.1.2农用抗生素。农用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发酵产生的具有农药功能的次生代谢物质,是生物源农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大量品种已经商品化。如灭瘟素、春雷霉素、农用链霉素、土霉素以及高效广谱的阿维菌素等。
2.2 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的概念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也有所不同。我国在1992年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美国环保局(E PA)对生物农药的提法,将生物农药确定为生物化学农药和微生物农药两类。生物化学农药是指对防治对象没有直接毒性,只有调节生长,干扰或引诱等特殊作用,必须是天然化合物,如果是人工合成,其结构必须与天然化合物相同。主要有昆虫分泌的内激素(保幼激素、蜕皮激素等)、外激素(性外激素、聚集激素、标识激素等)、植物产生的内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乙烯、生长抑制剂)、微生物产生的植物激素、植物产生的昆虫生长调节剂以及某些酶类。微生物农药包括自然界存在的用于防治病、虫、草、鼠害的真菌、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或被遗传修饰的微生物制剂。生物农药一般对人畜及有益生物和环境都是安全的,选择性很强,对生态系统很少有不利的影响,一般也不容易产生抗药性。
2.3 特异性杀虫剂
近年发展起来的特异性杀虫剂是一类新的防治害虫药剂,它的特点是使昆虫的发育、行动、习性、繁殖等受到阻碍或抑制,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种群及为害的目的。这类新药剂对人、畜安全,对天敌不会伤害,这是一般有机合成杀虫剂所不及的。。②具有明显选择性,对害虫天敌比较安全,因此可以与生物防治结合,在综合防治上发挥一定的作用。③对人畜安全,残毒小,较少污染环境,比一般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更为安全。特异性杀虫剂中以化学不育剂、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蜕皮激素和昆虫表皮几种物质合成抑制剂发展最快,已经有大量应用于生产的品种。
2.4 光活化杀虫剂
所谓光活化杀虫剂即为在无光照条件下对害虫无活性或活性很低,但在日光或特定波长的人工光(尤其是近紫外光)照射下杀虫活性大幅度增加的一类杀虫剂。光之所以能够提高农药的活性,是因为光具有能量。在农药发挥活性的生化反应中,光贡献出了本身的能量,起到了“活化”的作用。众所周知,传统的化学杀虫剂引起了许多重要的问题,包括对动植物特别是人类的毒性,以及在环境中的长期残留造成的严重污染。光活化杀虫剂在可见光照射下迅速失活,在黑暗条件下缺乏明显的毒性,因而减少了对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的风险。
2.5 仿生农药
仿生农药就是人们研究自然界中某些动、植物体内的对病、虫、杂草具有毒杀作用的物质的生物活性、有效成分、化学结构等,再用人工合成方法仿制这些化合物用作杀虫或杀菌剂。仿生农药结合了化学农药、生物农药的优点,具有杀虫效果好、毒性微小易分解、不会对环境及农产品造成污染的优良特性。
3.新型农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指导方针从“积极消灭”逐渐演变成“综合治理”、“森林健康”和“可持续控灾”,为新型农药在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的使用上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在生物农药方面,用于防治松毛虫的有白僵菌、绿僵菌、苏云金杆菌,用于防治美国白蛾、春尺蛾、舞毒蛾的有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等;用于防治病害的有放线菌“878”和“7504”等抗生菌剂。
在植物源农药方面,如印楝、苦楝、川楝等,它们具有抑制昆虫取食和生长发育的活性。近年来商品化的苦烟乳油、烟参碱等在防治美国白蛾、松毛虫、春尺蛾、杨树食叶害虫等林业有害生物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生物源农药的农用抗生素方面,有防治真菌病害的灭瘟素、春雷霉素、多抗霉素、灭粉霉素、井冈霉素等;用于防治细菌病害的链霉素和土霉素等;用于防治螨类的四抗霉素和浏阳霉素等;用作除草剂的双丙氨酰膦;用作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赤霉素等。高效广谱抗生素阿维菌素具有防治昆虫、螨及家畜体内外寄生虫的广泛效果,已渐渐成为控制林业有害昆虫、害螨种群的主力军。总之,新型农药具有效率高,对非靶标生物安全、毒副作用小,对环境兼容性好,经济性高等特点,已成为全球农药发展的新趋势。新型农药将继续为保障农产品安全,保护人类生态环境,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林产品的经济附加值,扩大我国农副产品外销市场,推进绿色林业产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梁家林.生物农药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的发展方向[J].河北林业科技,2006.
[2]马金石,成吴,张骄等.新型绿色农药一光活化农药[J].化学进展,2008.
生物防治方法范文2
论文摘要 植物叶片病害严重影响植株的新陈代谢及生长发育。概述了植物叶片受侵染后的变化,并对植物叶片病害的种类进行了归纳,阐述了叶片病害防治的方法和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植物叶片病害生物防治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植物病害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的影响下,植物受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的作用,在生理上和形态上发生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表现出各种不正常的特征。植物病害有根部病害、茎部病害、叶部病害等,其中叶片病害非常广泛且后果相当严重。植物叶片病害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效能,成为制约农作物高产、优质的主要障碍,影响作物的经济效益,药用植物的品质、产量等,观赏植物一旦受其侵染即失去欣赏价值。
1植物叶片受病害后的变化
1.1形态变化
①变色:变色是叶片病害常见病状。由于叶绿素被破坏,叶片变为淡绿或黄绿色称为褪绿;叶片普遍发黄称为黄化;叶片变为黄绿或黄白色镶嵌状称为花叶。②坏死:坏死是细胞和组织的死亡,表现为叶斑和叶枯。③畸形:甘薯病毒侵染使叶片边缘上卷,甚至扭曲。④萎蔫。⑤叶片穿孔和早落。
1.2细胞变化
细胞的数目和体积发生变化,细胞壁成分如纤维素、果胶等被消解,细胞壁被破坏,致使细胞质外流,叶绿素和相关酶的活性发生剧烈变化,同时受侵染的细胞会发生过敏反应、氧化裂解和细胞程序性死亡。
1.3生理变化
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片病害降低了光合作用效率,影响植物对有机物的合成和能量的获得。抗生素和病程相关蛋白的合成以及代谢产物产量的变化等扰乱了植物的新陈代谢。
2植物叶片病害分类
2.1细菌病害
细菌病害占有特殊的地位。细菌病害相对较少,多为急性坏死病。细菌形态微小,一般只能在潮湿环境里生存,进入植物体内只能在细胞间隙或木质部导管的死细胞里繁殖,不能透入完整的活细胞。细菌可通过非角质化部分(伤口)或天然孔口(气孔、水孔、蜜腺等)侵入植物体。病原细菌有假单胞菌属、短杆菌属、黄单胞菌属、棒杆菌属、欧文氏菌属等,如桉树褐斑病、糖甜菜叶斑病、水稻白叶枯病。
2.2真菌病害
真菌病害在植物叶片病害中占主导地位,数量达80%以上。真菌没有叶绿素,营养体主要是菌丝,可生长在寄主体内和体外,营养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可以产生繁殖体。侵入途径和细菌相似,可通过非角质化部分和天然孔口侵入,需潮湿环境等。一般在寄主表面长出的霉状物、粉状物等都是真菌病害,如小麦雪霉叶枯病、银杏黑斑病、银杏叶斑病、葡萄霜霉病等。
2.3病毒病害
植物病毒病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危害性很大。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的具有侵染活性的细胞内寄生病原物,只含有1种核酸,植物病毒的核酸大多是ssRNA,少数为dsRNA、dsDNA或ssDNA。传染方式有嫁接传染、汁液传染、昆虫和螨类传染、线虫和真菌传染,其中以昆虫最为严重。绝大部分经济作物都会因受病毒病危害而不同程度减产或品质下降,如烟草病毒病、甘薯病毒病、玉米矮花叶病等。
3植物叶片病害防治
3.1物理防治
定期进行疏松土壤以保持通气;按合理比例施肥;严格按要求修剪,刀刃要锋利,剪前清除露水,根据生长状况不同调节修剪频率;在早晨浇水,以使太阳很快晒干叶片使真菌失去水膜包裹发生的机会;使用抗病品种。
3.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具有见效快、防病增产效果显著等优点,但它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现有杀菌剂毒性过高,抗药性、农药残留问题严重等,这些问题影响着化学防治的发展方向,应积极开发新型无公害农药,一要超高效:尽量减少药剂或其代谢物对环境的影响;二要选择性:仅抑制靶标有害生物,对非靶标生物具有安全性;三要无公害:能迅速降解,对人体、有益生物体、环境和生态平衡无不良影响。
3.3生物防治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是指在农业生态系统中,通过调节植物的微生物环境,使其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生长,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3.3.1生防菌种类。①生防细菌:主要有芽孢杆菌、假单胞杆菌和土壤农杆菌等。研究表明,土壤农杆菌对小麦纹枯病菌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可使原生质外溢。②生防真菌:主要有木霉菌、淡紫拟青霉菌、菌根真菌等,其中应用最多的是木霉属真菌。③放线菌:应用最多的是链霉菌及其变种,井冈霉素、内疗素等制剂已应用于生产。④病原菌无致病力菌株。⑤病毒的弱毒株系。
3.3.2生物防治的机制。主要如下:①抗生作用;②重寄生作用;③竞争作用;④溶菌作用;⑤噬菌体。此外,生防机制可能还有:在逆境中,如干旱、养分的胁迫下,通过加强根系和植株的发育提高耐受性;可诱导植物对病菌的抗性;使病原菌的酶钝化等。
3.3.3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①问题。生防菌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定殖能力差;抗药能力差;菌株稳定性问题。②对策。向土壤中添加诱导生防菌种群增加或刺激生防菌产生抗菌素的物质,如壳聚糖等;进行菌株改良,利用诱变育种、原生质融合及转化技术进行菌株改良;将菌株的抗性基因进行转基因,培育抗性转基因植物;利用菌株的抗性基因生产生物新一代农药。
生物防治方法范文3
关键词:森林;有害生物;灾害;综合治理;持续发展
我国的森林有害生物灾害比较严重,它涉及的面积广、种类多,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直接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阻碍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森林有害生物灾害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足以可见它的破坏性之严重,因此,森林有害生物防治问题亟待解决。
1 森林有害生物的现状
1.1气候多变、环境污染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破坏
随着我国气候逐渐变暖,有害生物的活动更加频繁,并且其成活率也明显提高,必然会造成有害生物的大面积爆发。虽然我国研制出了许多化学农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有害生物的滋生,但是有些化学药物的排放却能促进某些害虫的生长,这样会使森林环境遭到更大的破坏。
1.2 森林多样性遭到破坏
近几年,人们在森林的活动频繁,如滥伐滥砍,严重破坏我国天然林的质量,造成森林退化、土地沙化等,天然林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生物物种减少,鸟类生物的存活率下降,造成病虫害蔓延。
1.3外来入侵生物破坏了本地生物多样性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无形中加剧了森林有害生物的传播风险,造成对病虫害的检疫工作更加困难,有些外来的生物会对本地生物造成威胁,破坏本地生物多样性,甚至会破坏当地林业的整个生态系统。
2 森林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方法
2.1 提高综合治理的科技水平
我国要提高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技术水平,加强其监测、检疫、药剂药械的科学研究。开发先进的监测技术、设置有效的监测树、选取实用的监测工具、设计科学的检测记录表等,准确的获得监测数据,及时预防有害生物的侵袭;提高检疫技术,引进先进的疫情鉴定设备、建立有害生物标本库、制定科学的检疫技术标准等;开发和引进先进的药械,筛选无公害农药,有效防治病虫害的蔓延。
2.2 科学防治,防患于未然
有害生物防治迫在眉睫,我国的林业有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措施,防患于未然。相关部门可以采用一系列有效措施,将森林分成若干部分,然后分配给每个人,让他们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森林有害生物进行监测预报,做到早发现、早治理。对有害生物发生频繁的时间和地区,特别是在每年春、秋2季森林有害生物高发期要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各种突况,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的源头,从根本上治理,防治其扩散。防治时要落实好森林的虫口密度、天敌、自然条件等,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及时控制好有害生物的生长,防患于成灾前。
2.3 无公害防治
2.3.1 有害生物天敌防治。有害生物天敌防治是一种持久、有效的方法。只要有害生物天敌建立了种群,它就可以长期有效地防治有害生物,化学农药的作用远达不到这一点。我国也正在利用天敌来防治林业有害生物,这将是无公害防治的发展方向。
2.3.2 使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主要有昆虫激素类抑制剂和几丁质抑制剂2种。它是一种环境污染小、对有益生物危害小的防治方法,使用起来方便,它能够有效消灭害虫,并且对天敌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能够持久控制有害生物的繁殖,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治理措施。
2.4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农药防治是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最有效的方法,每年全球化学用药在300万t左右,我国林业用药在3万t左右,足以见得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之大。它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有害生物的生长,但是也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可能会危害到有益的天敌,还会提高有害生物的繁殖能力和抗药物能力,造成防治难度进一步加大,树木的生长受到影响。为此,我们在综合考虑到安全、经济、环保等问题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尽量选择毒性较低、环境污染较小的药物,并且要经常更换药物。
2.5 人工防治
我国森林种类复杂,有害生物的种类更多,在进行人工防治时,要根据有害生物的种类采取最有效的措施,这样既可以有效治理有害生物,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和有害生物天敌。人工防治的方法有人工挖蛹、人工捕捉成虫、人工砸卵等,这种防治方法需要的人工量较大,防治成本较高,所以,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采用的防治措施。
3结论
总之,随着对有害生物灾害的认识,人们的森林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还积极采用各种措施预防和治理各种害虫,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需要继续努力。我们要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原则,采用科学的手段应对有害生物的侵袭,保证森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史金山.浅谈森林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方法[J].农林科技,2012(2)
生物防治方法范文4
1发病症状
白菜软腐病从莲座期到包心期均易发病,但包心期发病较多也较重。病株发病多在第3~12片叶的叶柄上,发病部位初为水浸状、半透明,后扩大为淡灰褐色湿腐,组织变黏滑,失水后表面下陷,常溢出污白色菌脓并带恶臭。病部由叶柄向根茎发展,使茎部腐烂。病株初发病时在烈日下萎蔫,但早晚可恢复。随病情发展,病株开始整株萎蔫以致早晚不能恢复并有脱帮、叶球外露现象,甚至稍摇动即全株倒地。也有的发生心腐,从茎基部向上发生腐烂。
2发病原因
白菜软腐病病原是欧文氏菌,该菌生长pH值范围是5.3~9.2,最适pH值为7.2,其生长温度范围为4℃~36℃,最适温度为27℃~30℃,致死温度为50℃。该病菌脱离寄主后在土中只能存活15d左右,但在有机质堆肥丰富的土壤中,病菌可活长达40个月。
3发病条件和规律
该病的发生因白菜自身所处时期不同而造成程度不同,幼苗期较莲座期及其以后时期难于发病,原因在于其伤口愈合能力强。雨水与发病的关系也很大,白菜包心以后多雨会使发病严重,因多雨易使叶片基部浸水和缺氧,利于病菌繁殖和传播,不利伤口愈合。
土壤中的病株残体、堆肥是该病菌越冬场所,翌年通过昆虫、雨水、肥料等传播,其侵入主要通过机械伤口、自然裂口、昆虫咬伤等。土壤中残留的病菌可从幼苗根部侵入并向地上部运转,在维管束中潜伏侵染。当寄主生长后期遇到适合病菌生长繁殖条件时,潜伏细菌在维管束中大量繁殖并进入薄壁细胞而形成水浸状,进而导致组织腐烂。该病一般从莲座中后期个别植株开始发病,包心期至采收前后达到发病高峰。
4白菜软腐病综合防治
4.1预防措施
4.1.1选茬和整地
白菜前茬以具有杀菌作用的韭菜、大蒜等葱蒜类作物为最好;豆类、瓜、小麦也是大白菜很好的前茬;茄果类蔬菜对土壤养分消耗较多,若无法避免,一定要注意增施有机肥;前茬地不要选择甜菜、向日葵茬,这两种作物地力消耗很大,即使在播种前施用一定数量的基肥,效果也不会太好;前茬避免选择十字花科作物如萝卜、甘蓝、菜花、芥菜、油菜等地块,因为这些作物与大白菜对养分的需求大体相当,又有相同的病虫害。
耕翻时要注意细犁、密犁,犁底层高低一致,使用机械旋耕效果更好。翻耕时土壤含水量一般在70%~80%较为合适。在播种之前,还要铲一遍,这样既可以消灭杂草,又可疏松表层硬盖。
4.1.2播后加强管理
及时排除积水,同时及时铲趟、松土,及时追施氮肥。如遇暴雨,叶片上泥土太多,应灌一次清水洗洗苗。
苗期如遇高温,应小水勤灌。苗期的灌水,并非单纯地供应白菜对水分的吸收,更重要的是在于降低土壤温度,需小水勤浇,最忌大水漫灌,只有土壤温度适宜,根系发育正常,才可防止各种病害的发生和发展。此间如遇降水,可酌减浇水次数。
4.2生物药剂防治方法
生产上长期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该病害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而通过选育抗病品种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效果也不十分理想。生物防治方法因其自身的生态安全和产品品质良好等性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4.2.1中生菌素防治
中生菌素产生菌全称是淡紫灰链孢海南变种,是从海南岛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一株链霉菌。中生菌素为N一糖甙类抗生素,由6个组分组成,其作用机理是抑制病原菌体的蛋白质合成。中生菌素的防治试验显示,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在苗期和莲座期分别喷施1次,500倍液和800倍液用量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4.7%和84.0%。
4.2.2ANTI一8908A(安替)防治
ANTI一8908A(安替)是福建省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筛选的生物杀菌剂,为可湿性粉剂。它对大白菜安全且持效期较长。灌根可减少土壤中残存病菌和地上部健壮植株的发病率。试验结果显示其防治效果达到了80.76%。
其使用方法:苗期使用时,兑水100倍蘸根种植;生长期使用时,兑水300~500倍灌根。每茬作物使用1~2次,苗期1次,生长期1次,病害严重时,可以适当增加使用次数。
4.372%农用链霉素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5000倍液喷洒叶及茎基部,每7~10d喷1次,连喷3次即可有效地控制危害,防治白菜软腐病的防效分别达到了85%以上。
4.4新型生物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方法范文5
关键词 农作物病虫草害;发生;防治;江苏沭阳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131-02
沭阳县位于江苏北部,沂沭河下游,地理坐标为北纬33°53′~34°25′,东经118°30′~119°10′。307省道、新沂河横贯境内,淮沭河、205国道,新长铁路穿越南北,新245、324省道纵横其区,交通十分便利,县城位居其中央,控东西之咽喉。全县共辖40个乡镇(街道社区),人口180万人左右,境域面积为2 294 km2,耕地面积13.6万hm2,水面3.33万hm2,荒滩逾0.67万hm2,绿化2.00万hm2。辖区常年种植小麦10.00万hm2,水稻7.33万hm2,玉米2.00万hm2,蔬菜2.67万hm2,花卉苗木近3.33万hm2。
1 沭阳县历史上病虫草害发生历程
蝗害在历史上发生多且危害重。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至清同治之年(1862年)的317年中,有记载的蝗害24年,年发生面积逾0.67 hm2。同治元年,飞蝗蔽天,蝗蝻如潮,禾、草、木尽光,岁大饥。民国35年,潼阳县落蝗逾0.67万hm2。民国38年蝗害面积0.48万hm2。1950―1962年,均有小面积蝗害发生。20世纪70年代以后,蝗害偶有小面积发生,但危害不大。
豌豆象从1950―1959年危害10年,损失率30%~40%,蝼蛄危害9年,其中1952年发生蝼蛄虫害达4 127.53 hm2,被害率15%,损失粮食487.5 t。
20世纪60年代主要虫害蝼蛄、地老虎、稻苞虫、红铃虫。1960年稻苞虫危害面积3 933.33 hm2。
20世纪70年代,主要病虫害有白叶枯病、纵卷叶螟、三化螟等。1972年秋,稻纵卷叶螟卷叶率20%。1979年三化螟危害损失粮食800 t。
20世纪80年代,主要病虫害有麦蜘蛛、白粉病、山芋、黑斑病、稻飞虱。1980年山芋黑斑病危害烂种248.5 t。1986年和1987年,稻飞虱袭击大部分稻田,多达2万hm2以上,损失率达20%。
20世纪90年代,主要病虫害有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稻瘟病、玉米螟、小麦纹枯病、小麦白粉病、棉花枯黄萎病、稻飞虱等。1991年因稻飞虱危害,造成近5 333.33 hm2水稻倒伏。1997年、1998年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暴发面积近1万hm2。
2000年以来,水稻虫害有灰飞虱、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玉米螟、麦蜘蛛、蚜虫;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小麦纹枯病、赤霉病、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等。2003年、2007年、2009年、2010年,水稻纵卷叶虫暴发,为害严重。2003年、2004年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全县成灾近1万hm2,损失严重。2008年、2010年在西南岗几乡镇水稻黑条矮缩病大发生,严重田块病穴率达70%,一般10%左右。2014年秋水稻穗颈瘟发生重,2015年小麦赤霉病大流行。
2 沭阳县建国以来病虫草害防治历程
建国以来,沭阳县植保部门一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控制”的原则。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防蝗为主,中期主要防治地下害虫蛴螬、蝼蛄、地老虎等。60年代后,以防治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如下。
2.1 物理防治
主要用人工捕杀、诱杀、火烧、磙压害虫。1944年8月,桑墟乡15 d捉豆U300 kg。1955年全县人工捕捉蝼蛄16.3 t。
2.2 生物防治
始于1973年,利用天敌资源消灭害虫。在棉花苗期,释放瓢虫,捕食蚜虫。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稻田养鱼、养鸭治虫。由于稻田生态环境改变,无敌种类增多,稻苞虫危害得到控制。
2.3 农业防治
20世纪80―90年代推广了间作套种、水稻旱育秧,2000年后推广了小麦适期迟播、水稻机插秧、秧田全程防虫网覆盖技术,有效控制灰飞虱危害。推广蔬菜地膜和薄膜覆盖等技术,有效降低和预防了病虫害的发生,稻田耕翻种麦降低了螟虫危害。
2.4 药物防治
20世纪50年代开始使用白砒、砷醇铅钙、棉油泥皂、鱼藤粉(精)、烟草、石灰水等防治农作物病虫害。1953年9月,县地下害虫防治工作组在南关荡河西村首次用2.5%六六六毒谷防治蝼蛄83.8 hm2。60年代使用多硫化钡、西力生、赛力散、乐果、敌敌畏、敌百虫、1059等农药。70年代使用农药39种,主要有代森铵、苏比203、百治屠、敌锈钠、杀虫脒、7216、井冈霉素、3911等。80年代初,推广呋喃丹、敌杀死、杀虫双、速后杀丁、乙敌粉、三环唑、氟乐磷、草甘膦、2甲4氯、克瘟散等。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主要推广应用了氧化乐果、甲胺磷、噻嗪酮、三唑酮(粉锈宁)等。2000年以来主要推广应用了吡虫啉、啶虫脒、千斤、稻杰、苯磺隆、噻磺隆、乙草胺、丁草胺、百草枯、寒秋好、唑草酮类、咪鲜胺、三环唑・氯溴异氢尿酸等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和杀菌剂。2010年以来主要推广应用了吡蚜酮、烯啶虫胺、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甲维盐、苦参碱、茚虫威和氟环唑、氟硅唑、嘧菌酯等高效低毒农药。沭阳县农药使用方法主要有撒、拌、喷、熏、蒸。施药机械从手摇喷粉(雾)器到手压式喷雾器,发展到弥雾机。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0年初发展大型机动行走喷雾、喷粉机械,现已广泛用于农林病虫防治,近2年还使用直升机飞防美国白蛾。
3 沭阳县病虫害防治现状
常年沭阳县水稻病虫发生面积23.33万公顷次,防治43.33万公顷次,小麦病虫发生面积16.00万公顷次,防治面积36.67万公顷次。玉米病虫发生面积2.87万公顷次,防治6.67万公顷次,农田草害发生1.00万公顷次,防治17.33万公顷次等。
植保机械现全县保有量好:手动施药药械有10万台,背负式机动药械1 800台,小型机动药械有2 000台,大型机动药械有40台,手持电动药械8 000台。
4 存在的问题
4.1 选用药剂不对路
通过调查发现:全县约有1/3农户对选用药剂、防治对象明确,1/3农户半知半明,随便用药,1/3农户根本不知防治对象和如何选药,跟风现象严重。对防治对象不明确,防治药剂不了解,乱用滥用药现象严重,甚至造成生产事故等。
4.2 使用禁用限用农药
不按国家有关农药禁用、限用规定,存在继续使用甲胺磷、水胺硫磷等事例,甚至把高毒农药用于蔬菜、瓜果等,造成蔬菜、瓜果农药残留超标等。如吴集镇生产的白条萝卜,仍有不少农户使用3911防治地下害虫,严重影响产品的质量和销售;菊酯类农药如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氢菊酯、氯氢菊酯等及其复配剂产品大量用于稻田防治稻纵卷叶螟,造成水源污染,导致鱼虾难以生存。
4.3 乱用滥用农药
不按防治技术要求,乱用滥用农药现象严重。防治上不掌握病虫发生实况及防治适期,普遍存在滥用、乱用农药现象,如2014年水稻只有纹枯病重发,而稻飞虱属中等偏轻发生,稻纵卷叶螟未发生,但防治上就全县而言,水稻只需在7月上中旬防治纹枯病、稻飞虱;水稻破口抽穗初预防穗颈瘟和稻曲病[1-2]。水稻一生只需防治水稻纹枯病、飞虱1~2次,穗颈瘟1~2次,而实际上全县大面积防治7~10次,大量造成物资、人力、财力浪费。防治稻纵卷叶螟不需使用毒死蜱、阿维菌素、甲维盐等农药,而实际这类药剂销售用量相当大,不少于往年。
4.4 无专业化植保服务体系
植保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较弱,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的需要。目前,全县虽组建了部分植保服务队,但基本上是有牌子、无场所或有场所、无机械设备,即使有场所、机械,也无专人负责和专职作业人员,更谈不上应急防治能力。
5 工作目标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绿色植保理念,综合治理,尽量避免使用化学农药[3]。
5.1 注重基础工作
县植保站要配齐测报人员,器械设备,全县设立各片区测报点10个以上,同时指定专人负责,做好相关测报器械配置、建立好系统调和观察圃,测报灯等系统数据的采集、整理工作,同时搞好全县各区域的病虫发生情况普查,为全县农作物病虫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4-6]。
5.2 注重新品种新技术推广
全县范围内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在县植保站的统一安排下,做好新农药、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提高沭阳县病虫防治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全县大力推广高效低毒、生态好的生物农药及其复配剂,以全面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能力,为无公害绿色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5.3 注重队伍建设
全县要建立能拉得出,打得响,服务能力强的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全县要在县植保站和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牵头下,每个乡镇组建2~3个植保专业合作社,每个合作社要有中型弥雾机30台左右,每10台弥雾机配套1名专业修保人员,确保每个合作社作业能力在100 hm2左右,全县植保合作社的日作业能力保证在0.67万~1.00万hm2,确保沭阳县农作物病虫暴发时,在2~3 d内完成突击防治工作。
5.4 注重投入
植保专业化防治工作靠自身收入效益难以维持,要靠政府各级财政支持补助,本着农民筹一点,各级财政扶持一点,专业防治组织收入少一点,原则上能维持开展,让工作人员收入基本划算的原则。
5.5 改变农资供货渠道
。
6 参考文献
[1] 和丽荣.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J].北京农业,2013(36):120-121.
[2] 黎奇林.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3] 李绍杰,鲁秀芝,李华,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2):120-121.
[4] 乔志文.我国甜菜病虫草害种类分布及化学防治历程[J].中国糖料,2003(4):42-46.
生物防治方法范文6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害;特点;农药;防治
1.郑州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特点
1.1外来有害生物不断入侵,主要病虫种类出现更多外来入侵种是指对生态系统、栖境、物种、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外来种。近年来,由于我市物种的引入,伴随而来的是一些原产于世界各地区的园林植物的危险性以及检疫性病虫害,如:从2008年开始,郑州市市树法桐梨网蝽和方翅网蝽疫情大爆发,造成迎宾路、中原路等景观道路大面积法桐受害,不仅严重影响道路景观,而且曾一度威胁法桐正常生长。
1.2引进的植物品种单一,为病虫害发生创造了条件
九十年代以来,城市引进的草坪植物多为禾草类(早熟禾、黑麦草、高羊茅)和白三叶草,行道树主要是法桐、国槐、黄山栾等,缺乏本地原产的乡土植物。这种人工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植物与环境、植物与植食者(包括多种生物)和天敌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很难建立起来。这个时期,刚入侵的病虫害由于缺乏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制约,一旦遇到合适的环境条件,就会在这些充沛而且连续的植物食料上迅速生长繁殖,造成大发生。1998年和1999年郑州市冷季型草坪银纹夜蛾盛行就是明显的例子,当时整条中原西路西三环至西四环段的草坪在3天时间内整体被食光,几乎不见绿叶。
1.3 防治手段单一
由于急功近利思想作祟,目前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化学防治,因其使用方法简单,见效快,效果好,特别是当病虫害大发生时,化学防治往往成为唯一有效的措施。但是化学防治也存在许多弊端,使用不当能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造成药害。长期使用单一品种的农药,会使某些害虫、病原菌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造成用药浓度越来越大,安全性越来越小,防治越来越困难。
1.4 园林植物生长环境日趋恶化
植物生长环境日趋恶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结构日见复杂,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行道树、街头绿地中的花卉、树木,往往会受到下水道、煤气管道、电线电缆等诸多地下设施的影响,汽车尾气和工厂排放的有毒气体或废水也时刻影响着植物生长,园林植物生长环境恶劣,植株生长不健壮,抗病力差,给病虫害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以郑州市中原路为例,由于汽车尾气、空气排放物等污染造成整条道路法桐叶片变小(我们戏称袖珍叶片),抗病虫害能力下降,连续多年生长不良,严重影响观瞻。
1.5害虫天敌难以生存,由于城市绿地人为干预严重,很多昆虫的天敌,如鸟类、寄生蜂等难以存活,自然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病虫害大面积爆发。
2.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诊断方法
植物受害虫、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即生虫、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病原物在病部的特征性表现称为病征。植物受病虫为害后的症状主要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
3.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
3.1苗木检疫
一些病虫害分布范围较窄,仅在局部地区造成严重危害。但这些病虫害可以随苗木的种子、用作繁殖材料的插条或根、原木以及其他园林产品的远距离运输传播到新区,扩大其危害范围。因此,严格执行检疫法规,在机场、港口和车站等商品进出口的门户抓好苗木病虫害进、出口检疫,在国内抓好苗木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防患于未然,是控制危险性病虫害扩大蔓延的重要措施。
3.2 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病虫的发生和为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差的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病虫枝条。。
3.3 栽培管理预防法
这是综合防治中的一项基础措施,根据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和发展对外界环境条件、寄主情况等具有一定要求的原理,抓住影响病虫数量消长的主要生态因子,通过改善栽培、养护管理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来改变病虫的适生条件,为园林植物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提高其抗病虫能力,以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3.3.1 选育抗病虫害品种 结合我市病虫害发生的情况,选育抗病、虫的园林植物品种如银杏、大叶女贞等,并在育苗、出苗时严把病虫携带关,这是防治郑州市园林病虫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3.3.2 适地适树和园林植物的多样性 采用常绿落叶结合的方法将地被植物、乔灌木复层种植,通过科学地搭配树种,建立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促进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提高植物对病虫危害的自我调控能力。
3.3.3采用合理的栽培措施根据苗木的生长特点,在圃地内考虑合理轮作、合理密植以及合理配置花木等原则。从而避免或减轻某些病虫害的发生,增强苗木的抗病虫性能。露根栽植落叶树时,栽前必须适度修剪,根部不能暴露时间过长;栽植常绿树时,须带土球,土球不能散,不能晾晒时间过长,栽植深浅适度,是防治多种病虫害的关键措施。
3.3.4合理配施肥料
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有机肥如猪粪、鸡粪、人粪尿等,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使土壤疏松,透气性良好。无机肥如各种化肥,其优点是见效快,但长期使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会产生不良影响,故两者以兼施为宜,郑州市绿化工程管理处这些年就采用有机肥和无机肥轮施的办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3.5 加强园林植物的抚育管理 。
3.3.6 清洁园圃 大多数病虫的病原物(菌)或越冬卵均在枯枝落叶或杂草中越冬,因此在冬季全面清理枯枝、落叶和杂草,可以大大地减少各种病虫源。2001―2003年郑州市西站东街国槐尺蠖爆发,每到6、7月份,整条街道国槐树叶仅剩叶脉,人在下面行走,一不小心虫就落在身上,我们也曾进行连续喷药,但由于树木高大,效果不理想,2004年冬,我们全面清理了道路两侧的杂草,并进行了硬化,结果一下子就控制了尺蠖危害。
3.3.7树干涂白 树干涂白不仅能有效地防止冬季树木的冻害、日灼,提高树木的抗病能力,破坏病虫的越冬场所,杀死在树皮里越冬的螨类、蚧类等,还能阻止翌年天牛成虫产卵,起到既防冻又杀虫的双重作用。
3.4 推广应用天敌防治技术 无公害防治不会破坏生态平衡,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是今后防治虫害研究的主攻方向。在园林植物虫害防治中也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如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鸟治虫等,还有利用黑光灯、性外激素、激光等现代科学技术消灭害虫,或使其产生遗传性生理缺陷,导致雄虫不育,提高防治害虫的水平和效果。
3.4.1 以虫治虫 我国应用较多的寄生性天敌昆虫有赤眼蜂、肿腿蜂、姬小蜂、蚜小蜂和天牛蛀姬蜂等;捕食性天敌昆虫有蒙古光瓢虫、异色瓢虫和蝽等。利用蒙古光瓢虫防治松干蚧,利用肿腿蜂防治双条杉杉天牛、粗鞘双条杉天牛、青杨天牛,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利用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利用天牛蛀姬蜂防治青杨天牛等有明显效果。
3.4.2 以鸟治虫 保护和利用益鸟来防治害虫,如利用啄木鸟防治双条杉天牛;利用灰喜鹊来防治松毛虫;家禽也可利用,如养鸡防治国槐尺蠖。
3.5 选择使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消灭害虫,对环境污染小,相对于化学农药来讲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1987年郑州市园林植物大袋蛾大发生,危害成灾,使用生物农药灭幼脲进行超低容量飞喷防治,防治效果达到98%以上,完全控制了该虫再度大发生,分析原因主要是既消灭了害虫又保护了天敌。
3.6 物理机械防治法 根据害虫的某些习性,使用工具、设备或创造害虫所喜欢的物质条件,利用光、热、辐射等机械、物理以及人工防治等方法防治害虫,此法因简便易行,又无污染。如,用插放杨树只把诱杀棉铃虫成虫,就是一种不错的病虫害防治办法
3.6.1 灯光诱杀 利用夜蛾、刺蛾、毒蛾、螟蛾、枯叶蛾、叶蝉、金龟子成虫等害虫具有趋光性的特点,设置黑光灯在其成虫发生盛期进行诱杀,这种方法郑州市碧沙岗公园用的较多,效果也相当明显。
3.6.2 潜所诱杀 利用害虫秋季下树越冬的特性,在树干上绑扎草绳,引诱害虫在其中越冬,翌春解下草绳可杀灭害虫,郑州市迎宾路已连续多年用该方法防治法桐草履蚧,成效显著。
3.6.3 以激素治虫 利用昆虫的性外激素作为引诱剂,诱杀害虫。目前已经人工合成的昆虫性激素化合物达1000多种,其中商品化的有280种,在我国棉红铃虫、棉铃虫、梨小食心虫等性外激素已被广泛用于虫情预报。
3.7 人工防治
刮除树干国槐尺蠖卵块,刮除树干上的介壳虫,剪除病枝、病叶等都是人工防治的范畴。
3.8 正确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只在必需应急时进行,实施靶标防治,尽可能地选用选择性强、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利用化学药剂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主要作用解决突发或大面积严重发生病虫害。其优点是功效快,便于机械化和大面积应用,受影响的因素较少,但也存在着杀伤天敌、产生抗性、污染环境等明显的副作用。因此,在使用化学农药的时候一定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3.8.1 抓住有利于施药的气象条件,气象的变化直接影响农药的使用效果 就温度而言,大多数农药适宜的施药温度是20~30℃,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药效的发挥;一般应选择上午10时以前或下午15时以后的晴天时间施药,降雨对农药的使用效果影响较大,雨水可冲淡、冲刷掉叶面上的药剂,如在喷药后24小时内下雨需要重新喷药。
3.8.2 抓住病虫害最薄弱的环节和最有利于大量杀伤的时机施药 一般病害在整个侵染循环或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对农药的反映和敏感程度有显著差别,病害在发病初期或病菌孢子萌发侵入植物阶段,是他生活史中最薄弱的环节,对药剂比较敏感,抗药能力最弱,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害虫在初孵化至3龄之前抗药性最弱,特别是卵孵化期和幼虫的蜕皮期是施药的最佳时期。
3.8.3 要抓住保护对象对药剂不敏感期施药植物的不同生育阶段和不同的植物对农药的反应不同,幼苗、开花阶段耐药力较差,长势很弱、营养不良的植物就更易产生药害。
3.8.4 抓住天敌的安全期施药 在病虫害防治中要注意保护天敌,以维护生态平衡。如在天敌昆虫的卵期或蛹期施药则可以达到控制害虫保护天敌的目的。
3.8.5 对可以兼治的病虫害。要实行兼治,尽量减少用药次数 避免污染环境和病虫抗药性的产生,准确掌握每种药剂对每个防治对象的使用浓度和极限浓度。
3.8.6 要注意药物的交替使用,尽量减缓防治对象抗药性的产生,同时根据防治目的,选择适宜的农药剂型来提高防治效果 对于不同的防治对象,应根据它的特点、植物和环境等因子选用不同的药剂剂型进行防治。如防治食叶害虫,一般采用乳油、可湿性粉剂;防治地下害虫一般采用粉剂、乳剂等配成毒土处理土壤等等。
在现阶段制定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对策时,应全面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可允许为害范围之内。基于此,植保工作必须以搞好植物检疫为前提,养护管理为基础,积极开展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合理使用化学防治,将各种防治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安全有效地控制园林植物病虫害,保证园林绿地的观赏品质,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及时发现、准确诊断、弄清病虫害种类进行科学防治是保证城市绿地植物正常生长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河南林业科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