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专区 小学知识 中学知识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道德经》新注(第十三章)

2024-12-20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宠辱若惊,贵大患于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自患?故贵以自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宠辱若惊是说得之大惊,失之亦大惊,对于商人而言,就是得到财富则惊喜异常,失去财富则惊慌失措。对于官员而言,就是得到上级的宠信就心花怒放,反之则惶惶不可终日。对于学者而言,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则心喜若狂,反之则郁郁寡欢。对于普通人而言,能得到别人的赞许则喜形于色,反之一旦有人对自己提出批评,则立马怒容满面,急急为自己洗白,无论是喜还是忧都受惊的表现。

何谓贵大患于身?是因为人在自然躯体之处还有一个“名利之身”,有了“名利之身”就会患得患失,就会趋利避害,商人会因为“利”而不惜造假贩假,甚至不顾他人的生命安全,官员会因为“权”不惜放弃自己的人格去溜须拍马,贪污受贿,甚至不怕与民为敌。学者会因为“名”不惜放弃自己的尊严,说者言不由衷的谎言,甚至公然替罪恶背书。“利”,“权”,“名”就是所有人的另外一副皮囊,也就是“名利之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如果人可以放弃“名利之身”,那么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这一点和庄子在《逍遥游》中所提出的何谓逍遥是共通的,“逍遥”是一种精神境界,鲲只有摆脱水的限制才能化而为鹏,鹏只有摆脱空气的限制才能直上三千里高空。对于人而言只有摆脱名,权,利的限制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

另外,庄子在《至乐》篇中也有相同的观点,他认为人最大的快乐就是不知道什么是快乐,因为人的所谓快乐是建立在欲望的基础之上的,欲望实现就快乐,反之则会痛苦不堪,所以只有摆脱自身的欲望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所以只有把自己的自然之驱看得比“名利之躯”更重要的人才可以让天下宁定,只有爱自己的自然之躯胜过“名利之躯”的人才能让他管理天下。

这一节是说只有那些能够摆脱名利困扰的人,内心才是无私的,他们行为也才是最符合老子的“道”的,无私即是无所亲疏,无所偏爱,即是任万物而自然,只有他们才可寄天下,托天下。

老子生活的时代,列国纷争,天下大乱,老子以他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乱”的原因,同上章一样,本章也是老子从人性的角度来为那个时代把脉。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