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专区 小学知识 中学知识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假如李白生在明朝

2024-12-20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李白诗才横溢,豪情万丈,在唐朝应该是个明星般的人物。

不过,李白在仕途上一直不是很顺利。一直到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后,大为赞赏,令李白供奉翰林。

也就是说,李白到了四十多岁,才正式有了官身,但他做的官,并非是实职,细究起来,还只是一个“御用文人”。

于知识分子而言,其实诗词只是他们的兴趣,被视之为“小道”。即使如李白这般“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生”,内心也未必不想做一番事业。但纵观李白一生,一直也没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因此,他常常是喝得酩酊大醉,想必也是有许多遗憾呀。

其实李白相对又是幸运的,他生在了唐朝,恰好他最明显的才能也在文学上,因此还能供奉翰林。

若是李白生在了明朝,他的日子恐怕还没有在唐朝好过。

至少在唐朝,李最终还是出没于宫廷,得见天颜;平日里也能结交权贵,与同好唱和。

如果李白生在明朝,首先一个户籍问题,就足可以让这位诗人钉在原籍,难以出门。据史料记载,李白出身很是存疑,有人推断他可能是李建成之后,如果说他是沦落在民间的宗室之后,那么肯定不能以真祖籍示人,这样一来,他就成了大明的普通老百姓,只能老老实实在家干活。

户籍是一个问题,假如李白想要往上走,还有参加科考的问题。可怜一个放纵不羁爱自由的诗人,要去读“八股文”,这对李白来说,恐怕是个酷刑。

好,李白也不是全无路走,他可以去国子学。洪武元年,朱元璋“令品官子弟及民俊秀通文义者并充学生”“择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子学”。在明朝建国之初,人才较少,李白十五即能诗文,被推举入国子学是极有可能的。

但是慢着,明朝的国子学生好似并不以诗辞歌赋见长,朱元璋不喜欢花团锦簇的文章,他一再叮嘱“务求实效、毋事虚文”。这些国子学生在正式任职前,还要实习。说到底,国子学是政务储备人才基地。要作文,估计也是今天的“申论”一类,李白若想凭文才在国子学崭露头角,估计有点难。

而且在学期间,李白很有可能被派去“驳查“黄册。这可是个苦差事,事多而且没钱。

这还没完,李白即使循国子学生这条路最终顺利毕业、实习期满正式上岗。运气好做了一方县令什么的,他还可能被刑名、钱谷等俗事弄得头昏脑涨,很快被吏役架空,啥事也干不了,还可能这些猾吏狡役所牵连。

如果李白倒霉一点,被分到“健讼”的徽州府任职,他很可能被当地的老百姓告状烦死,一个不留神摆不平各方势力,丢官乃至丢命都有可能。

李白在明朝可能会混得比较惨,这真不是我的胡思乱想。这都是看了马伯庸的《显微镜下的大明》生出来的感慨。

《显微镜下的大明》与往常的史书类书籍不一样,它没有像往常一样将目光聚集于宫廷与朝堂,也不像《明朝那些事儿》一样有演义色彩。

这是一本严格基于现存史料,聚集于大明基层政治事件的书。

前面所说李白的户籍问题,在本书的《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有详细叙述:老百姓和户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乎没有出远门的可能,即使外出,官府会随时查验路引;即使你沿街乞讨,衙门也能查到你的黄册底细,遗返原籍。所以,李白要想成为“流浪诗人”,那是几乎没有可能的。

不过,史料上还有一种说法,说李白祖籍碎叶城,那是少数民族,在明朝,少数民族偏远地区,户籍没有这么严,不过,估计,李白跑出祖籍地在京城也难居,毕竟,他没有京城户口啊。

再说李白作为国子学生“驳查”黄册的差使。明朝要把全国的人口、田地、赋税等统计起来。先是由县到府再到中央。统计起来后,还得查验,这就让国子学生上场了。

不过,朱元璋同志向来喜欢差饿兵,李白们是做白工的,没钱发的。如此巨大浩繁的工作,一干就是几个月,封闭式作业,还没有钱!

所以,后来工作量越来越大,从事驳查的工作人员讨不到经费,讨到一条方法:收罚金,按错误条数收地方的罚款。结果,变成以罚代收,为罚而罚,生出许多弊端。地方上为少报漏报,又生出多少脑筋。李白若在场,恐早已热情早灭,诗才全无。

再说到当地方官,李白同志若是被委派到徽州官的任一县,都够他喝一壶的。

徽州文风兴盛,这个文风恐怕不投李白的胃口,不是诗词,是讼词。这里的人们精于法律,且退休的老同志很多。一丁点事,必不能忍,或告官,或信访。

李白同志上有巡抚、巡按,下有法律长才、名宿耆老。简直要被扯成八瓣。又兼有刑名、钱谷实务,尚要仰仗吏役。要知道,县里有编制吃公家饭就只有他和县丞、主簿数人。其余人都算聘用人员,能不能指挥得动?还是个问题呀。

所以,你看,在明朝,就户籍而言,李白连出乡都很难,那时又没有网络,他的诗名没法传出去上达天听,况且这个“天”还不喜欢诗词。

再者,李白终于杀出一条路,干无数白工,见无数齷齪而终成一任地方官,也会被无数庶务折磨得没了才情。大诗人是可能没戏了,往上升也是有难度的。

倒有一种可能,若李白在嘉靖朝时,买通县里的吏役,弄个路引,跑到京城去找严嵩,专写青词以媚上,倒是有可能得皇帝青眼的。

这个操作流程实是可行的,《显微镜下的大明》里有许多这样欺上瞒下的记录,但在李白那骄傲的心里,肯不肯这么做,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