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一、引言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杜威教育思想不仅在美国享有权威,而且对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杜威的教育思想不是完美的,有其合理的一面和谬误的一面。但是,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他们国家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际方面受到了杜威的影响。
二、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重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强调教育的实用性、生活性,反对传统教育的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杜威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生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本能为出发点,以使他们将来能够顺利融入社会从而成为合格公民为目的,教育不过是由此出发点而达到此目的的桥梁或渡船。他说:“成人社会是教育的目的,儿童是教育的起点,学校是二者之间一条过渡的桥。教育的目的,是要儿童走过这座桥到成人社会里去做一个有用的分子。”
杜威的“从做中学”的观点,实际上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在一定程度上,它强调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知识本来源自实践,而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实践锻炼。对于缺少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实践经验的儿童来说,纯粹的理论知识是神秘而抽象的。如果只采取课堂灌输的教法和死记硬背的学法,很难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应是还原抽象理论知识于实践,使学生在亲身“做”的过程中具体生动地理解、掌握和创新知识。他指出,这种教学只是从外面对儿童进行灌输,所用教材与教法与儿童本身的需要没有联系。他批评这种教学是“三中心”教学,即仅仅以学习前人知识、课堂系统讲授和教师主导作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而唯独不考虑真正的中心
——“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他提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的活动力。”因此,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做中学”。“从做中学”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手脑耳口等感觉器官亲自接触具体的事物,通过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最后亲自解决问题。
三、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杜威教育思想在给现代美国教育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给“五四”以后中国的教育界带来了深刻影响,为人们认识和处理教育上的两难问题提供了思想营养,打开了新的思维空间。以杜威为核心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自传入中国后,即对当时及其后一段时期中国教育实践和理论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并不是简单的文化移植,而是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并被赋予了深层次的含义。
杜威的“从做中学”思想对我国20世纪20年代的教学方法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教育界纷纷提出教学中的“自动主义”。凡符合“从做中学”原则的各种新的教学方法都被学校用以实战。其中,实验最为广泛影响、最为突出的是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杜威把这种“从做中学”观点贯穿于教学领域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之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治病当治本,杜威教育思想虽然不是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至少也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些“处方”。
1.杜威教育思想传入中国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学制改革上
1919年,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五届年会在学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上达成了共识即“教育之真义”要“以儿童为本位”“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这基本上成了新学制的具体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几乎是原封不动地搬用了杜威的相关教育理论。所谓“以儿童为本位”就是杜威的“儿童中心
说”,即反对以任何外在的目的把儿童塑造成某一定型的人格,主张一切从儿童出发,充分发挥儿童的个性。所谓“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也就是对杜威“智能个性论”和“共同活动的观念和习惯学说”的概括。并于1922年11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新学制”。这个“新学制”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壬戌学制”。从这个对从20世纪中国的教育整体发展趋势看,可以说“壬戌学制”奠定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基本格局,为中国结束旧式教育提供了制度保证,从而使中国的基础教育迈向了现代化的轨道。
2.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了新学制的标准和内容
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采用了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学制所依据的标准、学制内容都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新学制所依据的标准是:①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②发挥平民教育精神;③谋个性之发展;④注意国民经济力;⑤注意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地方伸缩余地。可以说,这几条标准充分反映了杜威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这七条中,第①、④、⑤条体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社会和儿童生活的紧密联系。第③条则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以儿童为中心”主张的反映。②、⑥则体现出实用主义教育民主性思想。
3.杜威的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界的教材也产生了影响
中国旧式教育的教材受“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的教育方针所限,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和现实生活实际,几乎以“千年不变”的方式让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们在充满学究气的陈旧教材中接受着“千年不变”的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还觉得学难以致用。总之,这种充满学究气的陈旧教材严重束缚少年儿童的学习热情。在杜威“儿童中心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的影响下,这些新的儿童用书一扫旧式教材的酸腐学究气,密切联系生
活实际,以儿歌、童话、民谣、寓言等新鲜活泼的体裁为主,文章内容多以描写儿童常见的猫、狗等动物和常见的植物为主,充分考虑到了儿童的兴趣爱好和自然天性。杜威的着名的观点使教材改革更加注重现实性和实用性。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各科新式教材,都大幅度地增加了应用性的内容。
4.在教法方面,脱胎于杜威“从做中学”的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相继传入中国
经当时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的极力推广,在南京、苏州等地广泛开展“中国化”的杜威学校实验,在全国教育界产生了强烈影响。除此之外,1923年的新小学课程和1929年修正课程,也都是着重于“儿童是学校中心”这个观点。杜威的“从做中学”思想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育界纷纷提出教学中的“自动主义”,强调学校中的课程安排及内容的学习,一切皆由儿童自动安排,开发儿童的学习本能、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
5.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课程改革的影响
从课程改革方面看,杜威的“活动课程论”思想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20世纪20年代的课程改革中,很重要的一项改革成果是在中学采用学分制和综合课程制,与学分制和综合课程制相配合,则要求开设大量选修课。这项改革举措显然深受杜威“活动课程论”教育思想的影响。
杜威的“活动课程论”主张让学生根据自己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灵活掌握学习的进度。不同的学校可根据师资、设备和地方需要开设不同的学科,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适应地方的实际需要。
6.对教育理论的影响
这主要反映在杜威弟子及其他学者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和改造上。陶行知1915年在哥伦
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1917年归国后便投身教育事业。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中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从1919年提出“教学合一”到1927年创办南京晓师范,陶行知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经过改造和创新,形成了其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四、结语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中的学制改革、教材改革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杜威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就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从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杜威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也不可能完全是积极的、正面的,其消极的、负面的影响亦毋庸讳言。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辨证地看待杜威及其思想,审慎分析,取其精华,摒弃糟粕,有的放矢地指导我国的教育改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