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专区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020-10-13 来源:要发发教育
经济文明历程世界近代经济——工业文明的产生

第五课时

工业文明——它以工业化为标志,机器化生产占据主导地位,是相对于农耕文明而言的一种新型的经济文明形态。其主要特征是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与民主化、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教育普及、信息传递加速、非农业人口比例大幅度增加、经济持续增长等。这些既是工业文明的表现也是推动工业文明发展的因素。(注意:如果让我们分析某个时期工业文明发展的表现或原因时我们就要从上述的几个方面入手思考和做答案。)

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革命的关系:新航路开辟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广阔的世界市场,正是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才是工业革命发动的内在推动力。 新航路开辟 (一)、原因:(1)、根本——商品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重商主义盛行,欧洲人渴望得到来自东方更多的贵金属和奢侈品。 (3)、《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的描述更增加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4)、奥斯曼帝国兴起后阻断了原有的商路。 (5)、欧洲各国君主积极扩张 (6)、基督教会的扩张 (7)、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8)、人们相信地圆学说 (二)、过程 (同学自己看地图和相关的文字并与地理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 (三)、影响 (1)、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商业、政治、文化、民族)联系初步形成了广阔的世界市场。 (2)、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其沿岸商贸城市兴起。 (3)、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4)、非洲成为猎取黑奴的场所。 (5)、大量的白银流入亚洲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6)、大量的贵金属运到欧洲,造成了白银价值的降低价格的抬升,物价上涨出现价格革命。

总之、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殖民扩张与掠夺 (同学看书) 选择题

1、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儿听到一个的谚语:本地除白银以外,所有的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个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工商业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2、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地租的涨幅远远低于物价的涨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⑴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⑵工业革命 ⑶殖民掠夺 ⑷奴隶贸易 A.⑴⑵ B.⑵⑶ C.⑴⑷ D.⑶⑷ 3、法国人克雷夫科夫在18世家70年代写到:“我可以给你指出一个家庭……他的妻子是荷兰人,儿子

和法国人结婚,生了四个孩子,都娶了不同国籍的妻子……这里把所有国家的各个个人熔化成一个新的

民族。”他所描绘的现象可能发生在

A.英属北美殖民地 B.法属美洲殖民地 C.西属美洲殖民地 D.荷属美洲殖民地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经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史进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到欧洲探险和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被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的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是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价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93年5月,为解决对外探险中国家之间的争执,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以佛得角群岛之西约500公里的大西洋上划界(史称教皇子午线),线东新发现的土地属于一国,线西的归另一国。1494年领过又签订了托德斯拉斯条约,将这条线向西移动了1300公里。

————————摘自齐世荣 吴于廑主编《世界史》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涉及的两国及各自扩张的方向,并概括两国扩张对世界产生的直接影响。

答案:CDA 4、观点:欧洲的崛起与其他文明无关,并且还影响其他文明的进程;欧洲的崛起是在其他文明的影响下发生的。只要能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就可。

5、教皇子午线以东属于葡萄牙,以西属于西班牙;在地理上将世界连成一片,促使世界有分散走向整体发展。

世界经济转型的实现——两次工业革命

第六课时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不仅仅是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形式的一场革命,更重要的还是一场社会革命,它引起了人类从经济到政治再到科技、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等等的一系列变化。是人类进入近代以后最伟大的革命之一。(此后、人类社会一系列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

——工业革命引起的。同学切记!)

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了。

条件:劳动力——圈地运动

资本——圈地运动、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技术积累

市场——海内外市场的扩大(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市场的扩大,是原有的生产方式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的需求。这是工业革命开展内部的动力)

过程(主要发明略)

完成的标志:19世纪中期,机器制造业的诞生。 影响: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改变自然条件的限制,是工厂可以集中在一起生产,促进了城市化;人类进入铁路时代,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人们大都生活在城市和以城市为中心的周围地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是人类生活更加文明;自由主义思想盛行;马克思主义产出;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变革,使社会分裂为工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得以确立,增强了列强对外扩张的力量,造成了大量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存在;促进了整个人类向近代化的变革;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生产组织形式由工场——工厂;

第二次工业革命

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等地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条件: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科学和技术的结合的程度提高。

过程:电力广泛的应用;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兴的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大发展;电话、电报等新型通讯工具的出现;

影响: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欧美其他工业国崛起,冲击了英国的经济霸主;自由竞争思想被垄断思想所取代;大企业取代工厂;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

难点:世界市场的形成(市场的含义:购买力)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天然的扩张性,它把整个世界作为活动舞台。 联系:新航路的开辟各地联系加强

物资条件:两次工业革命提供了交通通讯等物资基础 其他条件:国家贸易、资本输出和武力的威逼 标志:19世纪末20世纪初,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英国一国开始(英、法、美),然后波及许多国家,几个先进国家同时进行;技师和技术工人,科学家和理论的突破;工厂,大企业;蒸汽时代,电气时代;自由主义思想,国家干预思想产生;

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分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应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生活习惯,对外关系等几个方面)

第一次: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自然经济解体,开始近代化(上层:洋务运动,下层:

2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军事:遭到外来侵略;思想:传统理学——向西方学习(器物);

生活习惯:衣、食、住、行,报刊、电影、婚礼等等 对外:有传统的理番——近代外交转变(外交的近代化)

第二次:政治:半殖民化程度加深,中国社会有传统向近代转变加快,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军事:列强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思想:向西方学习程度加深(制度);民族:民族意识觉醒,掀起了救亡图存的运动;

补充: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出现了三股进步潮流:资本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

1、19世纪30年代,印度书店中出售的英文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两年内出售英文书籍达到3.1万册。这表明当时

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 B.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 C.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传播 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 2、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这一现象说明当时法国

A.工业基于经济多元化 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C.工业化带动农村经济的转型 D.农村的劳动力过剩 3、下表反映了英国农业人口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840 1870 1900 1920 农村人口占总人22 14.8 8.4 7.1 口的百分比 A.工业化 B.殖民战争 C.资产阶级革命 D.一战 4、下表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帮《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表1914年欧美主要国家平均关税率 国家 百分比 国家 百分比 英国 0 俄罗斯 38 德国 13 意大利 18 法国 20 美国(1913) 30 A.英国仍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美俄等国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5、近代世界史上,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面远远走在其他国家的前列,由此成为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工业革命之所以发生在英国,主要是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合适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请回答: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答案:BAAA 5、见前面对工业革命前提和条件的分析。

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近代化开始

第七课时

工业革命是人类有传统的农耕经济向近代工业经济转变的重要标志。工业革命在经济上给中国影响是:自然经济解体和近代化开始以及人们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的变化。 自然经济解体

自然经济的结构:农业+家庭手工业

自然经济解体表现为:农业——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家庭手工业——破产(主要形式) 解体的原因:外来经济的侵入

最早发生地:东南沿海地区(因这儿遭到列强侵略早)

结果: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政治上——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近代化:上层——洋务运动 下层——资本主义产生 洋务运动:(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1894年北洋水师覆没) 背景:内外交困 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口号——“自强” “求富” 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内容:创办新式军事工业 民用企业 新式海军 创办新式教育派遣留学生

分析:这些企业与传统的工业不同——采用机器生产;中国人开始注重海防,近代海洋观念形成;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内容不同(传统的儒家思想、西方自然科学和外语);目的不同(官吏、实际可用的人才、开阔了人们的思想眼界、培养了新时代的知识分子、为近代化培养了大批有用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教育人才)

著名的企业及创办人: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 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开平煤矿、轮船招商局 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解决军事企业的资金运输问题、分洋人之利) 评价:(注意:由于这个运动是上层统治者自发搞得,故存有进步和落后的双重性:进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观念、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培养了一批人才、对外来军事和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开始了近代化;落后——阶级性、目的、生产和管理方式等等) 资本主义产生:(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过程:生产——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国民政府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外因——列强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的客观条件

内因——洋务运动的诱导(注意方法:今后再分析近代中国社会历史问题出现原因时一定是从内外两个方面去思考)

标志:19世纪70年代前后,民间出现一批民族工业,如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吉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特点:分布——东南沿海和沿长江地区 行业——轻纺工业为主 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建国后工业化开始也就是一五期间就是从上述两个方面发展工业化,从而建立起合理的工业体系的。望同学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生长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中,举步维艰。

困难: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同时还受到传统思想和习惯势力的反对。 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革命性和妥协性

概念区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资本主义是经济意义上的,应该在民间产生。资产

3

阶级是政治意义上的。

影响:经济——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结构

政治——产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改变了传统的阶级结构 促进了近代化 初步发展:

原因:外因——外国的入侵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 内因——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影响: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促进了近代化

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

原因:外因——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内因——辛亥革命的推动;民国政府成立,资产阶级地位提高;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和其他支持发展经济的政策;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民族企业家的个人努力; 影响: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革命的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促进了近代化; 国民政府时期:(1927_——1937)更快发展

原因:内因——国民政府成立,全国基本实现统一;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政策; 对外——改订新约运动,关税自主权的获得; 影响: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资条件;

抗战时期(1937——1945)遭到严重破坏

表现:掠夺土地、抢占矿山民族企业被霸占;掠夺工矿业;控制和垄断金融和贸易;掠夺劳动力。 结果:民族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日益萎缩 原因:美国侵略;四大家族的压榨;

建国初期(1949——1952底)合理的限制和利用(具体情况略)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底)

至此,资本主义在中国消失,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 人们生活的变化(专门讲述,这儿略) 难点:近代以来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促进的因素:外来的经济侵略,破坏了自然经济,提供客观条件;政府的政策;人民的斗争;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企业家的个人努力;

阻碍的因素:外来经济侵略;国内反动势力的压迫和传统的思想文化的影响;战争的破坏; 四大家族的压制; 课堂练习

1、 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

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 B. 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创设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2、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行业 矿冶 纺织 食品 机器业 其他 数量(家) 72 ? 100 3 153 A.2 B.31 C.73 D.193

2、 下表反映了这一时期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的百分比 年份 总额(千两) 田赋(%) 厘金(%) 关税(%) 1885 78276 38.6 17.9 18.8 1887 85787 36.4 19.6 24.3 1889 86187 35.5 17.4 25.7 1891 95394 33.4 17.1 25.1 1892 88816 35.2 17.2 26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管理 B.连年的战争对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顿 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4、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进口税率按5%征收。后来经过新政府的谈判,这一税率提高至7.5%、20%、80%等14个等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该新政府是

A.南京临时政府 B.南京国民政府 C.北洋政府 D.重庆政府

5、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的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规定在当时

A.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回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6、下图是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单位亿元)

1650 1394 1019 850 922 1103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年)

A.经济政策的变化 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恶化 7、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业 开始年代 41.5 3.2 4 30.7 20.6 结束年代 54.5 17.1 27.2 0.04 1.2 该表的开始和结束年代最有可能是 4

A.1946、1949 B.1952、1956 C.1966、1976 D.1978、1982

8、20世纪50年代,中国所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种状况,中国政府 A.推行土地改革 B.组织人民公社 C.实施一五计划 D.发动大跃进

9、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这说明一五计划期间 A.工业结构得到改善 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10、“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A.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生丝 B.清政府废止“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发展 C.中国纺织业使用机器生产,自然经济瓦解

D.苏杭地区传统纺织业衰弱,上海近代纺织业发展 11、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么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四分落后,农业及其主要依赖进口。表格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及其进口的状况。

表内的内容为每五年平均年进口值 (单位:1000海关两) 年代 各种机器和农具(A) 农机局(B) B/A(%) 1912——1916 15956 118 0.74 1917——1921 39269 798 2.03 1922——1926 43074 390 0.91 1927——1931 55192 998 1.18 ————————————摘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回答:指出材料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答案:BDDBA ABCAA 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传统农具仍是主要劳动工具。民国政府的倡导,近代化的发展在农业中的应用。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人多地少;综合国力弱,农民购买力低下。

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八课时

本节内容比较简单,理论性不强,一同学们自学为主。这儿只是提供一个提纲。

服饰:由于西服的传入传统服饰——传统服饰+西服并行,受西服的影响中山装和旗袍这种中西合璧的服装出现。断发、不缠足,女权运动兴起。

报刊电影:19世纪中国出现报刊,民众有了“新闻”的概念;1872年《申报》是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史观的顺序是

A.近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 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 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革命史观 近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D.社会史观 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 近代化史观

5、美国学者史景迁在《追寻现代中国》的序言中说“从1600年以后,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命运就和其19世纪末电影传入我国。1905年《定军山》是中国人尝试拍摄的第一部影片。1913《难夫难妻》是第一部故事片。1931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移风易俗:跪拜——鞠躬、握手等显示平等、自由等精神文明的礼节。婚姻的变革:方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内容:六礼旧俗——新式婚礼;地区:沿海——内地; 阶层:知识阶层、官宦——平民;内地和农村变化很少;丧葬:变化较迟。

原因:西方物质文明和民主思想的影响。这些变化也反映了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的增强;各地之所以不平衡——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 铁路:1881年中国自己修建了一条铁路:唐山——胥各庄。中国铁路之所以发展缓慢——帝国主义控制;旧思想、就习惯势力的阻碍;

水运:1872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1900年前后。民间各种轮船公司近百家。到国民政府时期:卢作孚创办了民生公司。

航空:1918年航空起步。 驿传和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邮传部正式脱离海关;1913年北洋政府撤除全部的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1877年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中国自办电报开端。 选择题

1、 下表是19世纪中后期一家新式学校招生的简章节选。据此推断学生毕业后的分配去向可能性最小的

是 呈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功课 上午读经、下午习洋语洋操和射击。一年余进驾驶科和管轮科学习操机轮炮舰…… A.总理衙门担任翻译 B.去湘军担任陆军营官 C.汉阳铁厂担任经理 D.北洋海军担任管带 2、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确定“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方针。这有利于

A.经济危机的缓和 B.美国在华的经济扩张 C.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

3、同文馆的学生并不多,1862年入学的仅10人,后增为30人,最多也只有125人……同文馆完全按照正规学校来办。学生不仅学习外语,还学习中文和自然科学,学制严格,八年毕业……考试制度严格,有月考季考岁考,三年一大考。根据材料可以得出的确切的结论是

A.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学堂 B.同文馆的创办者是洋务派官僚 C.同文馆的创办有利于培养翻译、科技等实用人才 D.同文馆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4、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分歧:

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人民鲜血,而且是一个卖国贼 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遗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

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

5

他国家交织在一起了,不得不喝其他国家一道去搜寻稀有的资源,交换货物,扩大知识。”导致上述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A.中国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该学着不了解中国历史 C.工业革命的必然结果 D.经济全球化的客观推动 6、下图所示的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两次高峰的原因是

A.政府的支持 B.有利的国际环境 C.社会制度的改变 D.“实业救国”的思潮

7、电视剧《大染坊》讲述了陈寿亭从一个乞丐到资产雄厚企业家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唱到“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主人翁“荣繁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A.出身贫微,社会地位低下 B.个人感情历经曲折和折磨

C.深受中外反动势力的欺凌 D.商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刺激

8、斯达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的是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9、某学者写到“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贸易通道的改变 B.殖民战争的失败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西班牙、葡萄牙的竞争

10、消费价格指数是指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面是英国历史上某时期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475 1521 1555 1558 1559 1595 1597 价格指数 100 167 270 370 407 515 685 A.生产萎缩,产品供应越来越少 B.殖民掠夺金银的输入越来越多 C.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D.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 11、学者黄邦和在《通向现代世界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一书中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新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 ⑴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⑵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⑶是对西方殖民者行为的开脱 ⑷使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历史事件 A.⑴⑵⑶ B.⑴⑶⑷ C.⑴⑶ D.⑵⑷

12、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在西欧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B.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C.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D.促进了商路和商业中心的转移 13、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成、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当发生在

A.1898——1900年 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 14、据某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六七,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变迁的一个过程 D.传统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15、《上海乡土志》“光绪年间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入夜则灯火辉煌。……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穿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依据这些信息可以判断

⑴西式建筑 ⑵近代邮电事业 ⑶外来宗教 ⑷西餐、西式服装

A.⑴⑵⑶ B.⑵⑶⑷ C.⑴⑶⑷ D.⑴⑵⑷

16、近代中国有人曾经赞叹西方的一种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三十年。便于各国。其始达数十里,现可通数千里。”这项发明是

A.电话 B.有线电报 C.无线电报 D.广播电视

17、近代著名的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别离,行至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了近代的社会现象是

A.社会巨变导致人口大量迁徙 B.近代交通改变了人们生活 C.追求自由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的热潮兴起

18、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民国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这主要表明

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 B.民主共和观念深人心 C.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 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 19、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喻,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 A.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 C.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 20、1881年12月《花图新报》“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达三十余里,连接海底电线。……自中国自设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

6

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

之物料,运至台湾。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从此段材料中可得出正确的历史信息有

⑴有线电报进入中国最早是在上海,有外国人创办 ⑵中国最早架设电报时需要外国人技术上支持

⑶近代完全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 ⑷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出于军事目的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⑵⑶⑷ D.⑴⑶⑷ 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港澳)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办报34种,教会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

——————据《大公报》(天津)《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整理

材料二 《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

类别 篇数 比例 列强在中国 215 47.4% J经济/财政/商务 87 19.2% 总论(变法主张) 19 4.2% ——————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时务报>译稿研究》 (注:《时务报》1896年创办于上海,1898年停刊。梁启超任主笔)

材料三 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一轮新颖,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社会问题。举其著者,如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其他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烟会,尤不可计数。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意见。于是维新运动顿成活跃之观,而杂志一风起云涌,盛极一时。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1)、概括材料所示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时务报》创办的积极影响。

答案:CDCBD ACAAB DDCAD ABDAA 21、(1)创办的报刊数量居全国首位;办报者多元;国人自办占主体;大部分报纸没能维持下去。(2)、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重。(半殖民化程度加深);变法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实业救国的呼声高涨;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变法运动逐渐展开。(3)宣传维新思想;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加政治的热情;推动了各种学会和组织的建立;促进国人办报纸热情的形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